Chu_Kỳ_60_Năm.svg.png

載記軒轅黃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謂之枝,枝幹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納音。」創立干支紀年法,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可是,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將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而東漢的曆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事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如1864年為甲子年,60年後的1924年同為甲子年;1865年為乙丑年,1925年同為乙丑年,依次類推。這種作記法俗稱為「天運歲次○○年」。

干支紀年→西曆
換算對西元後年份準確。但要留意西曆新年和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相差少於兩個月;在西曆新年後,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之前,則續用上一年之干支。

天干用序號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對應子到亥。

6×天干 - 5×地支+3(或1983)+60n = 西曆年份
即,設Year是西元後某個年份,H(heaven的首字母)是Year的天干(甲=1, 乙=2, 丙=3,....., 癸=10),E(earth的首字母)是Year的地支(子=1, 丑=2, 寅=3,....., 亥=12)則 Year=6H-5E+3(mod 60)

西曆→干支紀年
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0,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個天干(餘0則視為第10個);將西元後年分減3,再除以12,所得餘數即為第幾個地支(餘0則視為第12個)。

例如:西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餘數是2,所以是第2個天干——乙,1992除以12的餘數是0,所以是第12個地支——亥,故西元1995年為乙亥年。

再如:西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餘數是8,所以是第8個天干——辛,1858除以12的餘數是10,所以是第10個地支——酉,故西元1861年為辛酉年。

干支是什麼?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是古代紀年曆法。古人說過:「天干,猶木之干,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可見天干地支的意義來自於樹木。

分別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而成。

什麼是六十甲子?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固定順序依次相配,從頭結合到底一個循環,組成六十詞,我們統稱為「六十甲子」。如下圖中字:

17s0000323895r330oop.jpg

十二地支記月、生肖和陰陽五行的關係

因為我國歷史非常悠久,所以曆法混亂,有周曆、夏曆和殷歷同時並存。一直被我們沿用至今的是夏曆,十二地支一般都以夏曆的寅月(正月)作為一年的開始。這是月份和地支還有生肖與五行的對照表。如下圖:


17s50000pno005rr46o4.jpg

月份、地支、生肖、陰陽五行、對照表

十二地支同時也對應了相應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天干地支,按照順序分為「陰和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釋智信風水大師說,五行生剋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時辰?

古人還用十二地支記時,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半個時辰等於一個小時,每個時辰還有俗稱還有對應的時間,如下圖:

17s20000p61505p9ss00.jpg
時辰對照表

釋智信風水大師簡單說一些有自然特徵的俗稱。如,半夜就是子時,是新的一天開始。辰時是吃早飯的時間,所以俗稱食時。申時俗稱哺時,是晚飯時間。對了,古人是一天兩頓飯。亥時俗稱人定,是說在這個時辰,人們已經安歇入睡了。

天乾和地支是非常玄妙的數理工具,應用領域非常非常廣泛,醫、易、命、卜、象等等等等,干支在這些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燦爛的文化瑰寶,更是打開周易大門的金鑰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干地支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