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鄭成功打敗荷蘭人
天啟四年(1624),正當荷蘭人志得意滿地占領台灣的時候,鄭成功一這位在38年後將終結荷蘭在台的政權的英雄,在日本出生。由於母親是日本人,所以鄭成功算是中日混血,基於這層關係,日本人對鄭成功深具好感。18世紀時,日本出現了一部很有名的歌舞劇叫做「國姓爺合戰」,內容即是描寫鄭成功被清朝打敗以後逃到日本重整旗鼓,終於反清復明成功,把滿清人逐回東北,雖然荒謬,卻也反映日本人親鄭的心態。甚至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日本人還將鄭成功廟擴建變成開山神社祭祀。




▲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換文締和(採自《漢聲》雜誌)


 
鄭成功7歲的時候離開日本回到中國,不久,吳三佳引清兵入關,崇禎皇帝自縊身亡(1644),按著在南京象徵沿績明室的福王亦告傾覆,在福建及東南沿海一帶頗有勢力的鄭芝龍使擁立明朝唐王為帝,年號隆武(1645-6)。隆武帝很喜歡鄭成功,鄭成功原名叫鄭森,「成功」這名字就是隆武帝賜給的,此外,隆武帝還賜鄭成功國姓「朱」,這也就是之所以會稱鄭成功為「國姓爺」的由來。


隆武帝兵敗被俘,鄭芝龍旋即投降清朝,鄭成功並沒有步上父親的後塵,反而接收父親的勢力,整軍經武,立誓反清復明,閩粵地方有不少百姓也加入鄭成功的行列,成為反清的一大勢力,繼隆武帝之後在廣西被擁立的永曆皇帝(1647-61),對鄭成功的期望很大,乃封了他 「延平郡王」的爵位(延平是福建一府)。


鄭成功最初是以廈門一帶為根據地從事反清復明事業,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1658)的一次北伐失敗,使鄭成功體認到反清復明並非一蹴可及,必須做長遠的計畫。正好有一名原在台灣荷蘭當局底下擔任通事名叫何斌的漢人來投靠鄭成功,並告知鄭成功台灣的虛實,使鄭成功作下攻取台灣的決定。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而其子鄭經留守廈門,自己親率大軍往台灣進發,很快地普羅文西城的守將就宣告投降,荷蘭人的另一個據點-熱蘭遮城守將則一度頑抗,經過九個月的圍攻,次年二月一日雙方簽訂十八條合約,結束荷蘭人三十八年的統治(1624-1662)。


鄭成功轉進台灣,以行動說明抗清已經勢不可為。


鄭成功入台之後,立即分派汛地、命文武官兵屯墾,在令諭中他說:本藩暫建都承天府安平鎮,「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他的延平郡王「藩國」,類似一具體而微的朝廷(中央政府),他的抗清戰友張煌言在「得故人書至自台灣」詩中曾有「寄語避秦島上客,衣冠黃綺總堪疑」這樣的詩句,顯見當時已經有些同志質疑他的作為。但鄭氏三世奉大明正朔和大清周旋總歸是事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皇帝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曾經詔告天下:「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清國史館修列傳,把洪承疇等人彙為「貳臣」(貳度忠臣),而在開國諸臣及「貳臣」之間別立鄭成功傳,這種「特殊化」的手法,雖不免有褒忠統戰之嫌,終究也是對手的評價。台灣民間則視鄭成功為「開闢之神」,私祀成功稱為「開山廟」。同治十三年(1874)沈葆楨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到台灣來就接納台灣進士楊士芳(宜蘭人)等建議,奏請「建明延平王伺」,在奏摺中沈葆楨稱鄭成功「丁無可如何之厄運,抱得未曾有之孤忠」,所撰延平郡王祠楹聯:「開萬古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也是推崇備至。


 
 
第二節、延平王國三世在今台灣
鄭成功首先在澎湖屯戍重兵以為台灣的屏障,並規劃行政區域,稱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台南市)為台灣的首府,承天府以北置天興縣,縣治位於佳里興(今台南縣佳里鎮);以南置萬年縣,縣治設於二贊行(今台南縣仁德鄉)。將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此即為台南安平地名的由來。這是台灣第一次行郡縣制度。


對鄭成功來說,要維持龐大的反清復明軍隊,增加軍糧生產乃當務之急,登陸台灣不久,就宣告在不侵佔原住民及原來漢人土地的前提下,文武官員及大小將領准予隨意開墾田地及建造屋舍,至於士兵,除了防守安平鎮及承天府者之外,一律行兵農合一制度,無事時耕田從事生產;農暇之時則從事軍事訓練;要打仗再隨時徵調。現在像是台南縣的新營、柳營、下營、林鳳營,以及高雄的前鎮、後勁、左營、右昌(衝)等地名,都是軍事屯墾所留下來的名稱。


鄭成功在台灣僅僅不到一年就因病逝世,活動區不出今台南市縣。但全台從北到南卻有不少地方都流傳鄭成功到過當地的傳說,像是台北士林的劍潭、台中大甲鐵鉆山的劍井,傳說皆是鄭成功開闢的水源,台北縣鶯歌有個鶯歌石,相傳也是鄭成功行經該處用大砲轟死一隻老鷹後所留下的。無疑地,鄭成功已經成為台灣民間所崇拜兼具民族英雄形象及神話性的人物。



▲台南孔廟(尹章義蒐藏)



鄭成功死後接掌其勢力的是鄭經,鄭經的為人並不正經,留守廈門曾與弟弟的奶媽通姦,令鄭成功頗為生氣。鄭經掌權後不久,金門和廈門就被清廷攻下,鄭經只得放棄福建沿海的島嶼,全力經營台灣,並改東都為東寧,因此延平王國又有東寧王國之稱,同時又變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州之下設坊和里,原住民的部落置杜,整頓戶籍。鄭經底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謀士陳永華,他就是被武俠小說中穿鑿附會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陳永華或許沒有高強的武功,但卻對延平王國在台的經營貢獻很大,坊里制度就是出於他的構想,其他重要政績還包括招徠移民,開發土地,引進科舉制度和儒家文化,在府城建立全台首座孔子廟及學校,該孔廟仍存在現今的台南市,大幅提升了台灣的文教水準。


明鄭時代為累積反清復明的資源,除了沿續荷蘭時代包括人頭稅在內的徵稅名目外,還加徵房屋稅,甚至連當和尚、道士也要納稅,原來在荷蘭時代不用納稅的原住民,亦必須繳稅,造成了多次原住民的反抗,還有人因為繳不起房屋稅,索性自己毀掉房子住到寺廟去避風雨,在這樣情形之下,百姓的負擔很重,自然感到苦不堪言。



▲紀念寧靖王殉國殉夫的五個妃子的五妃廟(尹章義蒐藏)


 
康熙十二年(1673),清帝國發生三藩之亂,鄭經也趁此機會,命陳永華留守台灣,自己率軍反攻大陸,最初不但奪回廈門,還曾經一度佔領閩南粵東之地。但由於鄭經與三藩之間不能真心合作,前後六年(1674-80)鄭經拿下的據點,又被清軍取回,鄭經只得再度退守台灣。這次的失敗,有數以萬計的官兵因此投降清朝,延平王國元氣大傷,鄭經再也沒有反清復明的豪情壯志。康熙二十年,鄭經去世,享年竟和父親鄭成功一樣皆為三十九歲。


鄭經生前原本已立長子,但為養子的鄭克●為王位繼承人,然鄭經死後掌握大權的馮錫範卻想擁立鄭經的次子,同時也是自己女婿的鄭克塽繼承王位,於是延平王國展開了一場血腥的權力鬥爭,最後出鄭克塽勝出登上王位,但這一切似乎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不久以後,清廷的水師提督施琅就攻下澎湖,進逼台灣,鄭克塽眼見大勢已去,不得不投降。至於隨鄭經來台的明朝宗室寧靖王與其王妃,則選擇了自殺來因應此一情勢,現在台南市約五妃廟和高雄縣湖內鄉的寧靖王墓園,即是後人為紀念寧靖王與殉夫的五個王妃而建立的。康熙二十二(1683)年,施琅正式接收台灣,象徵明朝的最後一個勢力在台灣終告瓦解,總計延平王國治台只有二十二年(1662-168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