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就是古老傳說中史前的「神農氏」或「稷」神,民間稱之為「神農大帝」、「開天炎帝」、「神農先帝」、「藥王大帝」、「五穀王」、「五穀仙帝」、「粟母王」、「火帝」。但民間的稱謂并不止此,尚有先農、藥王、藥仙、先帝爺、五谷仙、大帝、田祖、田主等稱呼,另有史可考者,神農也稱為土神,據《禮記月令》注:「土神稱神農者,以其主于稼穡。」
據傳,神農生於公元前 2737年,卒於公元前2627年。因在姜水之畔出生,故以姜為姓,取名姜軌,其母是有熊之女,名方登。傳說神農相貌奇異,身長八尺七寸,牛首人身,出生後三天能言,五日能行,七日長牙齒,三歲識農事,不喜殺生,教人開闢土地、耕種百穀,利用牛來耕田。
《逸周書》記載:「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作陶,冶斤斧,為耒耜耨。」
神農親嘗百草,據說他曾於一日之內嘗過七十二種毒草,但皆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在嘗試毒草液汁過程中發現,某些毒草與毒草混合,可解毒性,且有調和之功、治病之效。這也成了中醫最早的製藥構思,「以毒攻毒」的概念或起源於此。在逃避莫坯等人追尋時逃入山中,多日無糧,只好挖取植物地下根莖來充飢,結果發現了「黃精」、「地黃」等補藥。神農在嘗試百草中,品其藥性及作用,收錄編輯成書,就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藥物學著作,後世廣為流傳的《神農本草經》,記錄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神農乃中藥藥物學的創始者。
傳說中神農對華夏的多項貢獻:
教農民開辟土地,種植五谷,使農民發現五谷之美味,勝于肉食,於是漸漸以谷類為主食。
規定「權度量數」(權-重量、度-長度、量-體積、數-數量),依據這些規定,方便定出交易之價值。
倡導「日中為市」,公平交易,此為墟市之始。
把禾稻收割一次叫「一季」,教農民耕種之法。
發明以油質草木點燃照明,或以草為芯,澆以油膏,做成燭、燈,用於照明及祭神。
分五官掌管火事,天火春官、地火夏官,西火秋官、北火冬官、中火中官,各司其職。
據史記中記載,古代黃河流域中下游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黃帝部落等。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當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向黃帝部落發動攻擊,黃帝不敵,向炎帝求援。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內鬨,炎帝退出。從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清朝雍正年間,詔准各地府州縣擇地設立先農壇,壇后立廟,并規定以紅底金字神牌作成先帝神位,命令地方官每年率老農致祭,而且,每年天下的第一大祭就是「祈農」之祭,也就是在北京巍峨的先農壇恭行大禮,庄嚴肅穆,非常隆重。
現在各廟宇所祀種農大帝的神像,都頭角崢嶸,袒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跣足,手持金黃稻穗,是原始時代裝束的人。塑像的表情木訥篤實,親切溫和。神農大帝有白、黑、紅三種不同的「臉色」,據說與他嘗百草有關。
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是神農大帝誕辰,奉祀神農大帝的廟宇,都有隆重的祭禮,香火鼎盛,年年祭典,因為農民、藥商、醫師等,都尊奉他為保護神。但近年來,因工商業發達,這種祭典已不再被重視,香客寥落。
神農大帝無論為我們現在所崇奉或遺忘,但他確實是曾經為我們提供美好生活條件的偉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