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東港東隆宮每3年1科迎王平安祭,東港鎮民視為非參加不可的祭典,多數的鎮民在祭典期間都是向服務單位請假參加。


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中,七角頭轎班是世襲,都是代代相傳,迎王平安祭是東港人重要的傳統。
多數的東港人都會在找工作時,先告知服務單位,8天的迎王祭一定要請假參加,有些向王爺許過願的人,公司不准假,乾脆就辭掉工作。


東港「七角頭」在東隆宮迎王祭裡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地方耆老及文史資料,「七角頭」是指當年先民遷居東港,依開發居住順序及街道區分而定出的地名。


從東港溪上游往下分別為頂頭角、埔仔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崙仔頂。


「七角頭」有各自的廟宇及轎班,主要支援東隆宮各項祭典活動,對地方和東隆宮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今天下午進行「請王(水)」儀式,充滿神奇及文化色彩的祭典,吸引上萬人潮參觀。


東隆宮迎王祭下午在「請王(水)」儀式中揭開序幕,「請王」儀式由於充滿神奇色彩,在8天的系列祭典中,與最後1天的燒王船,並列為最吸睛的儀式。


廟方人員表示,3年1科的迎王祭典在1年以前,先迎請中軍府(大千歲先鋒部隊)監造王船,今天,迎請大千歲,二、三、四、五千歲也跟隨而來,一起在祭典期間,驅瘟解煞,為地方帶來平安。


迎請千歲後,不少曾向東隆宮神明許願的民眾,戴著贖罪還願的「紙枷」,拿著香跟著溫王爺和各千歲的神轎遶境東港鎮。


位於延平路上的豐漁橋



鎮海公園旁的鎮海宮



神將團



「請王」儀式在東港鎮鎮海公園海邊舉行,下午2時30分才開始的儀式,中午12時許,就有民眾和信徒在海邊等候,各神轎和陣頭也在下午1時陸續抵達。



 



 



日式神轎



迎王儀式的主舞台



來自各地的神轎班,聽說有1百多支隊伍



 



 



 



 



 



今年由三立電視台負責轉播



開路團



 



 



 



清道



 



 



小朋友身上穿的水火牌



神轎前的涼傘



海邊豎起的旗標表示適合下水與拍照的範圍



七角頭的下中街



 



內書官進場



大千歲神轎



人群中各各抬起腳架的攝影鏡頭



 



 



整個沙灘擠滿神轎班



 



 



此次拍攝需在烈日下下海拍攝,很難得的體驗,一方面擔心大浪來站不穩,一方面又擔心鏡頭弄溼,相機泡水,所以格外戰戰兢兢



 



 



「請王」儀式在法會後開始進行,下午2時30分各組乩童陸續下海迎請大千歲,來來回回好幾次,也有神轎衝入海中,觀眾看得目不轉睛;終於在下午3時16分迎請到耿姓大千歲及各千歲。



 



「請王」儀式由乩童下海迎請千歲爺到民間驅瘟解煞,不少民眾為了占據最佳觀看和拍照位置,足足在海水裡泡兩個多小時;神轎、穿祭祀古裝服及轎班服的信徒,與參觀儀式的民眾布滿了海邊。



 



 



 



 



 



 



乩童開路請神



 



 



 



 



 



 



 



 



 



 



 



 



 



 



 



 



 



 



 



 



 



 



 



 



 



 



 



 



 



 



 



 



 



 



很熱鬧的東港市,人山人海,每三年的王船祭宛如東港的大過年



家家辦桌



 



家家殺豬設案祭祀



 



東隆宮壯闊的山門牌樓



東港東隆宮主神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農曆己巳年十一月一日)。屬山東濟南府曆城縣白馬巷人,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方,風雲際會,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時與溫鴻義結金蘭之救駕者三十六人,一併賜封進士,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


後來時值鄰近地方賊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賊酋授首,群賊四竄,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回朝,受上誥賞,策封王爺。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其三十六義兄弟全部罹難無一倖免,據當時幸運生還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於清醮畢送入海中,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均應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溫王成神之後,經常在閩浙沿海地區顯靈,每常船隻在海上遇到驚濤風險時,若見檣懸「溫」字旗字之巨船出現,立即風平浪靜,履險如夷,自後王船所及之處,必造福地方,庇謢百姓。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臺灣早期因地廣人稀,溫王爺未曾在台出現,直到明、清兩代,移民渡海來台者日眾,出海的漁民恆以溫王爺為其精神之所寄,約在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福建泉、漳兩州人士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東港迎王,俗稱東港燒王船,是閩南人特有之祭拜王爺儀式與文化祭典,主要以祭拜溫府千歲為藍圖,即成為台灣極富盛名的宗教盛事與觀光慶典。


相傳,玉皇大帝為懲罰惡民,特派瘟神下凡罰惡,但因瘟疫而死者卻不計其數,後因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則特派王爺下凡,召回瘟神、賞善罰惡、除病救民,也因此造成往後王爺信仰與瘟神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常常需將載有王爺神像的船(王船),放出海漂流或火化,送走王爺,為全鄉帶來祥和吉利。後來王爺信仰逐漸升格,人們把王爺視為保境安民的大神,則以透過燒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東港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聞名台灣,每三年舉行一次,會於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華又威嚴的王船,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最後在祭典最後的壓軸好戲:『送王』,將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歲爺與中軍府回駕天庭繳旨時,能帶走鄉里中的不幸、邪氣、還有惡鬼。除此之外,在東港地區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層含義,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歲爺也視為迎接同為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義結金蘭兄弟,這也就是俗稱的東港溪流域『三十六進士』迎王系統,在迎王期間東港鎮內處處可見家家戶戶辦桌請客,正所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現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從請王到送王為期八天,祭典活動從古演變至今已漸漸被歸納出十三項主要程序,程序如下:(1)『角頭職務的輪任』(2)『造王船』(3)『中軍府安座』(4)『進表』(5)『設置代天府』(6)『請王』(7)『過火』(8)『出巡繞境』(9)『祀王』(10)『遷船』(11)『和瘟押煞』(12)『宴王』(13)『送王』。除此之外尚有具傳說性的程序及慣例習俗,如:溫王安館、迎接田中央中隆宮與恆春鎮恆隆宮、請王後繞行至新街、升帥旗帥燈、嘉蓮宮迎請大千歲過夜、大總理依古禮敬王、中隆宮割香當科大王香火、王府內執事嚴格『舉案齊眉、跪進酒食』、溫王爺查夜、溫王爺看大戲、班頭作紙、放告、三十六省燈、七隻涼傘、七角頭拜王等等,不勝枚舉。在2008年11月12日以「東港王船祭」被指定為「台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經在地地方人士多方努力,到2010年5月時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到2011年11月時東港東隆宮的迎王平安祭典,被文建會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已建好的王船最後一日送王會被火化



王船底下擺滿貢品與許願籤



造價數百萬元的王船將被燒毀,雖然是一種慶典儀式,但總讓人覺得是一種浪費與不環保



王船花費巨資,精雕細鑿,傳承傳統文化特色,理應珍惜。早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瘟疫猖獗,民眾驅逐瘟神才能求得心安。根據民俗傳統說法,王爺慶典開始時,信眾到海邊恭迎王爺上船(稱為請水)。再以王船載送王爺遶行巡境,王爺則把瘟神押解到船上。在祭典結束後,王船有兩種處置方法,作為壓軸好戲:(一)送王船或遊地河。把瘟疫或瘟神「送之水濱、隨風漂流」。亦即把王船放到河海,強迫瘟神撘船前往其他地區肆虐。以鄰為壑,不足為訓;(二)燒王船或遊天河,這等於強迫王爺「火化飛昇、上天繳旨」。其實王爺代天巡狩,信眾應該央求王爺留駐人間。豈可召之即來,燒之即去?這是對王爺大不敬。如今台灣瘟疫大致絕跡,傳統習俗理應調整。



仿古時打更人的休息場所



代天府乃代天巡狩的溫王爺府



東隆宮前的大香爐



晚上,在東隆宮有過火儀式,各千歲將在過火後,安座在東隆宮,明天開始一直到18日為王駕出巡遶境;19日王船法會及各角頭轎班參拜敬王;20日遷船遶境;21日凌晨燒王船。  



今年迎請的大千歲是耿王爺



將迎請的千歲旗豎在旗竿台上稱為升帥旗



溫王爺看大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