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將臺灣收入版圖之外,清廷對中國大陸來臺的移民,則採施琅的建議,實行有限制的移民政策。限制包括:想要渡海來臺者,必須得到地方官員的核准,並發給執照,不准偷渡;渡海來臺者,不准攜帶家眷。此外,由於施琅對廣東人有偏見,因而亦禁止廣東人渡臺。這就是著名的「渡臺三禁」。
清代泉、漳、粵三籍移民來台比例 資料來源: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中研院台史所。
「渡臺三禁」實施的結果,造成了一些奇特的社會現象。首先由於渡臺經過必須申請,許多申請不到合法執照的人,只好偷渡來臺,這些 偷渡客搭乘簡陋船隻橫渡台灣海峽,須冒「黑水溝」波濤之險,九死一生,因此台灣諺語有「六死,三留,一回頭」的說法。
而禁止攜眷來臺的禁令,則造成臺灣漢人「陰衰陽盛」的狀況。像是 1721 年嘉義的大埔地區,在 257 個漢人開拓者當中,只有一名女性。這使得大部分的漢人男子,必須入贅屬於母系社會的平埔族家庭,才能順利在臺繁衍後代。有句臺灣俗諺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就是指許多現今的臺灣人,有來自唐山 ( 中國大陸 ) 的男祖先,沒有來自唐山的女祖先。換言之,台灣人當中有許多人是漢人與原住民平埔族的混血。
然而,並非每個來台的單身漢都能入贅平埔族家庭,仍然有一些人娶不到妻子,只能孤獨一生,這些人常常晚上睡在廟裡十八羅漢神像的腳下,因此被稱為「羅漢腳」。羅漢腳既舉目無親,流離失所,死後更無子嗣送終,往往遺骨暴露,聽任風吹雨打,於是民間善士為之收屍,立廟祭祀。這便是「有應公」的由來。臺灣各地的有應公廟非常普遍。台灣俗話說「少年若無一遍戇,路邊哪有有應公」,意謂若不是那些「戇少年」離開原鄉,流浪到臺灣,客死異鄉,路邊哪來這麼多的「有應公」供人膜拜?這種現象,都與清朝政府對台的移民三禁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
大致說來,清朝統治台灣的 211 年當中,從 1684 年到 1790 年之間是採取一種較嚴格的禁止與限制; 1790 年以後,才較放鬆,到了 1875 年以後,才真正開放移民。
 早期有應公廟 早期的有應公廟,廟中可見到遺骸或骨灰甕。 |

現代有應公廟 圖為位於台北縣鹽寮海邊的有應公廟。 資料來源:莊天賜攝影。 |
有應公廟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