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開港前後,伴隨著外國勢力的進入,有不少外籍傳教士也來到臺灣,從事傳教、醫療、教育的工作,他們所引進的西方文化,逐漸在臺灣傳播。 19世紀中最早來到臺灣傳教的,為隸屬天主教道明會的郭?剛神父(Fernando Sainz) 。他於1859年來臺,於各地建立了不少教會,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於現今屏東縣萬巒鄉赤山萬金地區的萬金聖母聖殿,這也是目前台灣所留存最早的天主教堂。不過,天主教在台灣的勢力始終不盛。

早期萬金天主堂 位於今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的天主堂,為1861年由郭德剛神父所建, 是現存最早的天主教堂,目前的信徒仍多為赤山、萬金二村的馬卡道平埔族後裔。 資料來源:《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雄獅,1997年。
清末進入台灣,真正重要且具有深厚影響的教派,是屬於新教喀爾文教派的長老教會(The Presbyterian Church),其中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的馬雅各博士(Dr. James L. Maxwell,1835-1921),是最早來到台灣的傳教士。他在台南建造近代第一座長老教會教堂,並先後在高雄旗津、台南建立西式醫院。 在馬雅各之後,又有甘為霖(Rev. Dr. William Campbell)、巴克禮(Rev. Dr. Thomas Barclay)、余饒理(George Ede)等傳教士來到南台灣傳教。除傳教事業外,甘為霖於1891年曾在台南設盲學校,是台灣盲啞學校的開始,並發明點字印刷機,刊行點字聖經,使甘為霖博得「台灣盲人福利之父」的稱號;巴克禮則於1885年創刊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為臺灣近代第一份報紙;余饒理亦於1885年在台南創辦「長老教會中學」,這是台灣的第一所中學,即今天的台南長榮中學。他們對台灣教育文化發展皆有頗大的貢獻。
 馬雅各 馬雅各是開港後第一個進入台灣的長老教會傳教士。 資料來源:《台灣史100件大事》,玉山社,1999年。
|

巴克禮
|
至於北台灣的傳教,則是以加拿大長老教會系統為主,來台傳教士係以馬偕(偕叡理,George Mackay)最為著名。馬偕於1872年來到台灣後,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福佬話,其學習的方式,據說是有一天馬偕在山上看見一群小孩在放牛,於是便以掛錶吸引他們,每天用五、六個小時與他們一起玩、聊天,並把新字句都計下。五個月後,馬偕便能用福佬話完成第一次證道,之後更出版了一本《西台詞典》。 在北部傳教的馬偕,其本身雖非正統的醫師,卻懂得一些醫療技術。他一面佈道,一面替當地居民免費拔牙。據馬偕自述,從1873年起,其親自拔牙二萬一千顆以上,他的學生和牧師則拔了一萬顆。除此之外,馬偕亦在淡水設立的新式醫館─偕醫館,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馬偕醫院。

馬偕租屋的教堂 圖左較白的房子為馬偕早期來淡水時租屋作為教堂房屋。 資料來源: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提供。

拔牙是馬偕傳道的一種手段。 資料來源: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 http://www.au.edu.tw/ox_view/mackay/default.htm

馬偕自建的淡水教堂 資料來源: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提供。
馬偕也致力現代教育的推廣,為了辦學,他回故鄉牛津郡募款。回台後,選定風景宜人的淡水砲台埔紅毛城的東北邊來蓋書院。1882年7年21日,「理學堂大書院」竣工,馬偕為了感謝家鄉牛津郡的居民捐款贊助,將該書院取名「牛津學堂」。「牛津學堂」後來遷到台北,輾轉成為今天在陽明山腰的台灣神學院,牛津學堂的原址,後來發展成今天的真理大學。

牛津學堂教學情形 馬偕自己也擔任學堂的講師。 資料來源: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提供。 |

牛津學堂是台灣較早成立的西式學校。 資料來源: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http://www.au.edu.tw/ox_view/mackay/default.htm
|

馬偕學術研究 在傳教之餘,馬偕也做學術研究,其著作《台灣六記》 不僅是台灣重要的史料,也是研究台灣地質、生物、 族群重要的參考資料。
另一方面,有鑑於當時歧視女性的惡習,馬偕於1884年又在牛津學堂東側創設台灣的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鼓勵女子受教育。這所淡水女學堂即今淡江中學的前身。
 淡水女學堂學生 淡水女學堂為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 俱為噶瑪蘭平埔族原住民。 資料來源:《台灣史100件大事》, 玉山社,1999年。 |

婦學堂 日治時期女學校除中學教育之外, 亦開辦成人婦女教育,稱為婦學堂。 資料來源: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提供。
|
最後一段,馬偕墓
陳凌教授談牛津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