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四大名園由北而南是 : 板橋的 "林家花園"、新竹的 "北郭園"、霧峰的 "林家花園" 及台南的 "吳園"。其中,被保存的比較完好的是板橋的 "林家花園" 和霧峰的 "林家花園" ,而台南的 "吳園" 卻只剩下一小部份,而新竹的 "北郭園" 卻幾乎已不存在...


林家花園就位於霧峰明台高中旁



振坤堂是頂厝林家蓋給奶娘住的地方



人家的神明廳



明台高中



林家花園共分為下厝、頂厝、萊園,這裡就是萊園的一部分萊園非常特別,就在明台高中裡面要穿越大門才能入內


萊園的建造人是林獻堂的父親 : 林文欽建造的...林文欽於光緒十九年高中舉人,之後選於離本厝約一里的山簏上,建了一座花園,這座花園主要是以 "娛親" 為主要用途,於是仿效老萊子的彩戲娛親,將本園命名為 "萊園"。


萊園十景為:木棉橋、搗衣澗、五桂樓、小習池、荔枝島、萬梅崦、望月峰、千步磴、夕佳亭、考盤軒。



仿巴洛克式建築所建造的園門,門上有一幅對聯『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是萊園主人自許效法陶淵明及其他詩人過著淡薄名利,簡單的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



木棉橋橫跨在搗衣澗之上的橋梁,通往萊園入口,原為進出萊園必經之路,而“木棉橋”一名來自於原本四週種滿的木棉樹,故稱之,而原本木棉橋為木造,于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O年才改建為水泥橋。



醉月亭本是表演的戲台後為與荔枝島、小習池、虹橋、五桂樓共同成為萊園賞景的中心



穿過ㄧ個小院子,就會到達這個寫著 "萊園" 兩個字的小門



五桂樓因921地震而損毀,目前正在重建中。根據文物考據,于西元一八八七年建的“步蟾閣”,而在西元一八九三年林文欽中舉後,再擴建成萊園,直至西元一九O六年,再改建並更為五桂樓,建樓之初,為羅太夫人(林奠國夫人,林文欽之母)起居之用,一樓為起居室,二樓則是羅夫人看戲的位置(舊時于飛觴醉月亭中演戲)。 而“五桂樓”一名,得自樓前種植的五棵桂樹,代表著對於頂厝五位堂兄弟(紀堂、烈堂、獻堂、澄堂、階堂)富貴騰達的期望(“桂”音同“貴”),另有取自三字經中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之意的説法。五桂樓以梁啟超曾在此地下榻五日而聲名大噪,亦被列為臺灣二級古跡。



這個池子就是小習池。萊園小習池是萊園建園時一同挖掘之水池,其功能有兩種説法,一為風水池,另一説法是當初挖掘建材建成;兩種説法均有其理。而池水是來自池畔之泉眼涌泉,以及搗衣澗之山泉水,自是清澈碧綠,使水色映山光,美不勝收。


  每到春雨時節,紛紛細雨從天降,搖曳樹枝展新芽,映著山色的綠水被春雨撩起無限漣漪,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因此,“萊園雨霽”亦成為臺中十二景之一。


荔枝島是小習池中的一個土臺,宛如小島,其上原種有數棵丹紅荔枝,故得名。梁任公在詩中以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引致天寶亂事,故以荔枝隱喻國仇恨事。


  島上另建有歌臺,原本是供羅太夫人用以欣賞戲曲的歌臺,因此,名雖為亭,但造型卻是有別於一般的涼亭,獨樹一格,是霧峰地區相當有特色且值得研究的古跡。


  在羅太夫人逝世後,由林獻堂先生加以修建成供文人雅士聚會、把酒論詩詞之處,相傳當時的文人常醉飲望月,樂而擲觴,並引詩仙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之“飛觴而醉月”一詞,得名“飛觴醉月亭”。


  而多少美麗動人的本土詩詞,就在這亭下,由文人口中吟出,亭中四柱亦留有林階堂先生親題之詩句,“月明池影一樓靜,風動梅花隔崦香,香飄丹荔風三面,綠蘸清池水一奩。”將飛觴醉月亭四週景色之美,描寫得淋漓盡至。


  依山傍水的飛觴醉月亭,日暮時分,亦是格外有幾分特殊風味,漫步亭上,享受四週山光水色映黃昏,叫人常留連忘返,雖不為詩作賦,亦無酒盡擲觴,但仍是可以感受一下當年文人雅士之風範,抒發思古之情懷。



搗衣澗源自於九九峰之山澗,蜿蜒而下─力由外向內環抱住萊園,古時婦女常在此洗衣,而又因從前洗衣方式並非使用肥皂,一説是利用河泥或茶渣當清潔劑,然後以木棒搗衣的方式,故得此名。


搗衣澗上有櫟社百週年紀念橋



鐵砲碑-清朝台灣有三大亂事:林爽文之亂、朱一貴之亂、戴潮春之亂而此碑記載的故事與戴潮春之亂有關



霧峰萊園八景之一鐵砲碑


原本照片中石碑旁的鐵砲,如今已不見,只剩石碑尚屹立在明台中學內,碑文中記載著清朝同治年間,戴朝春之亂攻陷縣城,彰化盜賊勢力強大,其中四張犛憨虎晟擁有匪眾三萬六千人,把阿罩霧庄團團圍住了三天三夜,全庄的居民為了保護身家安全,無不誓死抵抗。此時林公奠國和他的長公子文鳳公,率領著族人勇健者七十二人,依據險要地點以鐵砲還擊把眾賊打的落荒而逃。阿罩霧庄村民得以安居樂業,免受盜賊蹂躪。霧峰林家為了紀念這支鐵砲,於大正七年特別商請台南府城進士陳望曾先生撰寫碑文,並立石碑。大正十年,林獻堂先生為了建立石碑基座,以當時最流行的洗石仔設置底座,並在石碑後面也以洗石仔方式再刻一碑文以流傳後世。



圖片中是霧峰人士賴金源先生與同伴遊萊園合影,當時的鐵砲依稀可見



九二一大地震毀掉了霧峰林宅七成以上的建築組群,萊園入口亦崩塌只剩下這個屋頂,目前將之放在園內,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



這石頭不知是倒塌後的哪一部份



1950年代的大門



林竹山夫子頌德碑



萊園一家石碑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為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社



日據後,台灣詩社林立,1902年,由霧峰林家的林俊堂(癡仙)聯合成立詩社,取名為 "櫟社" ,而於櫟社成立20年後,就建了這座 "櫟社二十年提名碑",以茲紀念...



五桂樓內園的透雕窗書捲型與扁蝠型



1935年林允卿銅像落成典禮。林文欽銅像,字允卿,清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故有「鄉進士」之稱,人稱「萬安舍」,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讓日本,林文欽深居簡出;是林獻堂先生的父親。



石頭公應該是祖瑩的土地公以〔后土〕兩字畫成老公公的圖像!
霧峰林家的開基始祖就叫做『林石』!也有緬懷先祖的含意!



千步蹬為通往望月峰之山林小徑,沿途綠蔭夾道,霧氣嫋嫋,石階彎蜒向上穿越萬梅崦後即到達望月峰,在登石蹬路程中,就宛如置身雲端,故又稱為“淩雲蹬”。



往校園裡頭走,就可以看見林家祖瑩



祖瑩裡埋有林獻堂夫婦及其弟林階堂夫婦的遺骨



祖瑩後山山坡這個山頭叫『望月峰』,階梯叫『千步磴』,林家祖塋的位置就是以前的『萬梅崦』,這些都是十景之一。」


萬梅崦相傳自小習池沿山坡而上,一眼望去,窮目之視盡是梅林,梅花開時,白花有如排山倒海之白浪,自山上傾洩而下,注入小習池中,偶有春風拂來,眼見枝頭梅花搖曳,有如萬馬奔騰之勢,但襲來者卻是一陣陣的清香。



沿著千步蹬往上走,穿過萬梅崦,即可登上望月峰,望月峰是九九峰山脈之一峰,為萊園之最高點,是中秋賞月之好地點,舊時在其上亦可將台中盆地盡收眼底,一覽無疑,因此,除了夜空明月繁星之外,台中盆地之萬家燈火,猶如撒落在地表上的夜明珠,與星斗爭輝。




祖瑩側面



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古色古香的墳塚,而且是在校園內



這裡是下厝的 "二十八間"



下厝前的大榕樹



最右側的第一間是將軍府



接著是本堂



本堂的前方擺上了石桌椅



再來就是 "宮保第" 了...
宮保第是目前全台灣最大的清代官宅



在頂厝部分,景薰樓又稱太子樓,該樓內構造非常精緻美觀,古色古香。它的的樑柱,以林獻堂所喜愛的「中部藍」上色,是個略近寶藍的色調,看來既沉穩又明亮。


林獻堂先生的故宅,建於1864年,1899年完工,坐東面西,前後四進,左右雙護龍,第四進還有兩層樓的精緻「後樓」,是一座混雜漳州與客家手法的閩南式傳統建築,曾出過舉人林文欽先生



景薰樓旁就是蓉鏡齋,前有半月池



這裡是用鐵圍籬圍起來的...
依外觀來看,這裡破損的相當嚴重...



前有葡萄藤架而屋體樑柱部份以靛藍色為主,是林獻堂先生讓屋體明亮的作法,後來形成流行,被稱為「中部藍」。



林家的頂厝



紅磚圍牆



在路旁的看板



兩百多年來霧峰林宅歷經五度興衰
家族傳奇宛如一首長篇史詩
一世祖林石來台不數年即創下年入萬石的家業
旋因林爽文事件家毀人亡
第三代林甲寅經商致富,東山再起
不料其子林定邦被仇家擊斃,興訟數年
結案後,第五代林文察統兵轉戰閩台,官至福建水陸提督
及至林文察戰死,其叔林奠國繫獄終身
其弟林文明被刺,此後又纏訟十數年



第六代林朝棟抗法有功,再度中興林家,卻因乙未割台,舉家揮淚內遷
日據時代霧峰林家領袖林獻堂
領導台灣社會菁英進行政治、文化運動,風靡全台
台灣光復不數年,林獻堂自我放逐
但林家子弟仍活躍地方政壇及金融、保險、航運界
兩百餘年來,霧峰林家不斷地自我調整,總是站在時代的前端
看林家興衰,無異瀏覽一部台灣開拓的血淚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