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故事
追朔起過去義民軍來到新埔義民廟的歷史故事。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事,當其以王作為首的北路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六張犁的林家為千人共居的大戶人家,平時就團練武裝的自衛能力,當王作軍隊攻入六張犁及下員山仔時,為抵禦林爽文來勢洶洶的軍隊,林家乃由林先坤出面,邀集各庄頭,共同組成保衛鄉庄的隊伍,共有一千三百多義民軍,作戰時則以黑布圈綁在臂上作為識別。
經過慘烈激戰,義民軍不僅成功擊退敵軍,且在壽同春的帶領下,與竹塹城內閩籍人士組成的義軍共同收復竹塹城,之後兩軍並與平埔族義軍並肩南下協助清軍平亂。
當義民軍奮勇擊退林爽文的軍隊,打道回鄉時,沿途看到臂上綁黑布的犧牲者,於是遍尋義軍遺骸集中一起,抬上牛車一起運回。 車行過鳳山溪來到枋寮義民廟現址時,牛竟離奇地停頓不前,不管如何厲聲斥喝就是不走。由於似有靈犀,經焚香禱告後,擲茭取決將義軍忠骸合葬於現在義民廟後的大塚,並經風水地理名師勘驗,該處坡地為風水極佳的吉穴,也徵得地主同意捐獻土地,選擇吉日安葬合塚,這就是枋寮『義民塚』的由來。
隨後清高宗〈乾隆〉為了紀念這些陣亡的義民,賜頒御題「褒忠」,便建廟供後代祭拜,從此義民爺也成為臺灣客家人獨特的信仰,是標準的臺灣地方神明。
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
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是台灣首屈一指的義民廟,也是竹塹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其創建歷史與竹塹地區的開發、族群關係、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既是新竹地區發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見證者,其後更成為客家社群的一股凝聚力量。隨著社會的變遷,義民廟的重要性也如同其不斷擴大的崇祀區域一樣,與日俱增,從竹塹地區的宗教信仰中心,逐漸演變為全台客家人認同的象徵。經由回溯義民廟創建過程的一點一滴,或有助於吾輩掌握台灣客家人的歷史,及社會文化的發展脈絡。
割香分廟分佈全台
客家子弟無論遷徙、搬家、購車、婚姻、事業、災厄,甚至當兵服役、出國、遠遊,皆會先行到枋寮褒忠義民廟祭拜,向義民爺秉報一番,並祈求義民爺的保祐,久而久之成了堅定不移的特殊信仰,誠心人士帶著義民廟割香而來的義民爺黑令旗,無遠弗屆的每個移徙的地方崇祀義民爺,乃至建立分廟,目前全台已有三十多座的義民廟分香廟。
義民祭典介紹
義民節自農曆七月十八日晚間十一時立燈篙儀式為本祭典活動之起點,農曆七月十九日於傍晚則舉辦了放水燈儀式,晚間在義民廟及二十日普渡區都有法師佛事,主要都是請大士爺出位,法師巡筵席施法食,賑濟孤苦伶仃無人理睬的小鬼幽魂,這與中元節普渡有相同的意義,不僅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普渡眾生,連陰間孤魂野鬼都要給與超渡,以求得脫苦超生,這正是人間大愛,至高無上的表現。
神豬、神羊比賽得獎入賞的頒獎固受人注目,而義民廟前的神豬、神羊獻供及客家酬神戲、廟旁吃糖粥,更是吸引參與人潮的重心,看那萬頭鑽動,人潮如湧,實是一年一度罕見的熱鬧氣氛。
家家戶戶更是擺下最豐盛的筵席招待朋友、親戚,輪值區內家家戶戶座無虛席;而在親友熱鬧離去後,主人還得將普渡收孤後的神豬,分成一條條的豬肉料,趁第二天親友未上班前,分送給親友家中,這樣一年一度的義民節輪調,才算告一段落。
義民節是新竹、桃園十五大庄輪值區的盛大活動,也是客家人心中期待的活動,它代表客家人淳樸、敦厚、熱情、好客,更傳承客家人心中的忠義思想及精神,它是客家人最重要的活動,而義民爺則是客家人信仰的神。客家人將永遠傳承義民之忠義精神,並發揚它,使它成為客家文化中,最精髓的支柱。
義民廟中元祭歷史悠久,從清道光年間開始,迄今也有二百二十二年。
義民祭城門牌樓
義民廟前的褒忠亭
義民廟前廣場
待會馬總統會蒞臨致詞
財政處的政令宣導有贈紀念品
手持黑令旗準備迎接遊行隊伍
義民祭賽神豬看板可供拍照
神豬氣球
由各地分靈來的義民神像
「義民軍出征劇」逼真的劇情讓圍觀的群眾,震撼到當年義民軍艱辛的保鄉衛國過程。義民軍就在打頭陣、鼓陣、旗陣、軍糧車陣、香旗回娘家等各式陣仗中,及湖口地區社區媽媽的「創意花擔舞」助陣下,一路從褒忠橋挑擔走到褒忠路枋寮庄前所設置的意象城門。
持執事牌與敲鑼進場
吹嗩吶
褒忠義勇軍
糧草車
表演團體
民眾挑擔進場
總統馬英九與縣長邱鏡淳、議長陳見賢等人,一路從褒忠路所設置的意象城門前,一路挑擔進到義民廟殿堂祭拜義民爺,讓開幕式充滿祭典fu。
呂學樟委員與議員們
媽媽隊伍表演
電子式環保禮炮
來自各地義民廟的遊行隊伍
黑令旗
涼傘
義民爺神轎
義民爺令旗與牌位
馬英九總統坐在貴賓席等待待會的致詞
新竹縣長邱鏡淳致詞
挑擔隊伍
各地義民廟隊伍
裝滿各式水果乾糧的扁擔
草屯中原褒忠宮
水里義民廟
挑扁擔入場
民俗團
社區媽媽表演團體
舞獅表演
馬英九總統致詞
大台北新店褒忠亭
關西金錦山義民廟
挑擔隊伍
平鎮褒忠義民祠
褒忠祠
桐花小姐
南崁褒忠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