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末清初,原址位於鹿港舊港溝邊(今大有街)。清乾隆51年(1786)武官陳邦光倡議,將龍山寺遷建於今日現址,期間分別歷經乾隆60年(1795)、清道光9年(1829)、清咸豐2年(1852)、昭和11年(1936)及民國75年(1986)5次整修民國72年(1983)龍山寺經指定為第一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 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由前而後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龍山寺戲台上方的藻井結構,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清道光11年(1831)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八卦」也有鎮邪、平安之意。

鹿港文武廟

鹿港文武廟實際上包括文祠、武廟這兩座祠廟,文祠奉祀文昌帝君、武廟奉祀關聖帝君,因二者相鄰,所以一般皆以文武廟稱呼,再加上文開書院在旁一字排開,正面看來是三位一體的祠宇建築群,格局寬闊宏偉而具歷史價值。 文開書院的建築空間包含三川殿、正殿及後堂。三川殿的木構件保存清道光年間的建築風格,石柱楹聯上有鄧傳安(生卒年不詳)所書「賓日有祥興雲有兆,希賢得地入道得門」墨跡。文開書院的倡設,雖然建築年代不及文武廟早,但其在鹿港往日文風昌盛具體象徵上,深具歷史重要性。 文祠、武廟與文開書院3座傳統建築,分別以不同的面向,見證了鹿港信仰、商業與文化的發展史,也是鹿港文風鼎盛的代表象徵。

鹿港老街

由於昔日的鹿港是以貿易為主,港口附近由於地利之便,便形成船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因臨近河道,於是成為船行與碼頭的集中區。 鹿港繁盛時碼頭區的主幹─舊街,即今之埔頭、瑤林、大有三條街道,曲折的紅磚巷道兩旁林立著重新整修過的舊式店屋,其奧妙的內部格局和舊式外觀耐人尋味,在此可找到若干老鹿港的風貌。 走進瑤林、埔頭二街的紅磚道,便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古樸之意,宛如進入時空隧道。閩南風味的古老宅第,門楣上的各式避邪古物,以及兩旁的門聯,都訴說著舊時父老們的生活步調及型態。近年來由於觀光采風盛行,一些屋主便經營起民俗藝品店,使遊客在望風懷遠之餘,亦增添不少駐足之處。 街道特別彎曲,有時甚至成直角連串轉彎,所以會如此是先民智慧的展現與適應生活的艱辛,走在街上請仔細體會每一曲折所蘊含的歷史故事。經過長期歲月的沉澱,這裡氣氛由從前的熱鬧繁華轉為今日的淡泊悠閒。


arrow
arrow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