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八里左岸,因為搶救十三行遺址而興建的十三行博物館,經過多年的籌備,終於開館營運。十三行博物館包括建築物及廣場共約四公頃,室內面積約六千多平方公尺,主要為「重返十三行」常設展。十三行博物館的籌建過程,自民國78年搶救十三行遺址,造成與國家重大環保設施間的強大爭議,到民國92年開館,前後十餘年,期間歷經許多艱辛與困難,包括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館舍空間不足、週邊環境髒亂等,所幸在首長及縣府團隊的強力支持下,逐一克服各項困難。
觀眾從站在館外,觀賞本館建築時就已經進入「重返十三行」的展示情境中了。分別象徵山與海的建築群、及特意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還原的情境,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情境。
本館建築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曾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為近年來頗受注目的話題建築!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傾斜不正的設計影射毀壞的遺跡及無法還原的歷史真相。塔內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中,感受時間長廊的悠久,體會歷史深刻的意涵。
社區主題運動公園
公園內的藝術裝飾
公園內的枯木
公園內的涼亭
公園內的雕像
爬上階梯可遠眺對面的觀音山
整個運動公園綠地
遠眺台北港
台北港是今年開始營運的港口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以南
門口的藝術裝飾
售票口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
各層的貝類化石
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考古臘像
展場內以劇場形式,讓觀眾走進十三行、體驗十三行。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十三行人的工作
十三行人的生活
十三行人骨骸
十三行人
拍印陶罐
雕花陶罐
人面陶罐
石器工具
老師帶學生來參觀
螺旋攀升的階梯
老師解說考古的挖掘
很像一線天的出口高牆
旁邊的污水處理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