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帝國統治時期 | |||
年 代 | 世 界 大 事 | 台 灣 大 事 | 相 關 古 蹟 |
1684 | 台灣入清朝版圖,設台灣府,下轄諸羅、台灣、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 | 1.鳳山縣舊城 2.鳳山舊城孔子廟崇聖祠 2.接官亭風神廟 3.台南府城城垣 | |
1704 | 台灣知府衛台揆創建崇文書院,為台灣府有真正書院之始。 | 1.學海書院 2.興賢書院 3.振文書院 4.藍田書院 5.登瀛書院 6.明新書院 7.鳳儀書院 8.屏東書院 | |
1709 | 墾號陳賴章向諸羅縣申請台北盆地大加臘地區墾照,進入台北盆地開墾。 | ||
1719 | 彰化施世榜開成「八堡圳」,為清代台灣最大之水利設施。 | ||
1721 | 朱一貴事件爆發。南部客家人組成「六堆」,助官軍平定亂事,台灣出現首次分類械鬥。 | 1. 建功柵門 2. 新北勢東柵門 3. 茄苳柵門 4. 阿猴城門 | |
1723 | 諸羅縣之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增設彰化縣,大甲溪以北地方設淡水廳,彰化縣治所在的「半線」,改稱「彰化」。 | 1. 竹塹城門 | |
1726 | 彰化知縣張鎬興建「彰化孔廟 」。 | 1. 彰化孔廟 | |
1727 | 改「澎湖巡檢司」為「海防糧捕通判」,澎湖獨立為一廳。 | 1. 馬公城門 | |
1729 | 台南三山國王廟創建。 | 1. 台南三山國王廟 | |
1731 | 台灣中部爆發「大甲西社事件」。 | ||
1732 | 張達京等人共組「六館業戶」,集資開築貓霧拺圳,與岸裡社人「割地換水」。 | ||
1740 | 艋舺龍山寺完工 | 1. 艋舺龍山寺 | |
1755 | 林秀俊到北部板橋平原拓墾,鑿成大安圳,灌溉田地 1 千餘甲。 | 1. 林秀俊墓 | |
1760 | 泉州人郭錫?鑿成「金合川圳」,灌溉田地一千二百餘甲,受惠農民感念郭氏公德,因稱此圳為「?公圳」。 | ||
1763 | 廣東籍客家人拓墾新莊平原 | 1. 新莊廣福宮 2. 新莊慈祐宮 3. 新莊武聖廟 | |
1776 | 美國獨立 | ||
1786 | 鹿港龍山寺落成。 | 1. 鹿港龍山寺 | |
1787 | 林爽文事件爆發,除台南府城外,全台重要城市均被林軍攻佔,台灣重要文武要員均歿。為清代台灣最大之民變。 | 1. 新埔褒忠亭 2. 北港義民廟 3. 鳳山縣城殘蹟 | |
1788 | 艋舺清水祖師廟落成。 | 1. 艋舺清水巖 | |
1789 | 法國大革命 | ||
1796 | 漳浦人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民入墾蘭陽平原。 | 1. 吳沙墓 | |
1809 | 王得祿剿滅海盜蔡牽 | 1. 王得祿墓 2. 嘉義六興宮 | |
1812 | 劃蘭陽平原為噶瑪蘭廳。 | ||
1815 | 貢生郭萃、林夢揚等建「屏東書院」,為屏東最早的書院。 | 1. 屏東書院 | |
1822 | 淡水鄞山寺建立 | 1. 淡水鄞山寺 | |
1823 | 竹塹鄭用錫進士及第,稱為「開台進士」 | 1. 新竹進士第 2. 新竹鄭氏家廟 3. 鄭崇和墓 | |
1825 | 台北盆地爆發大規模之漳泉械鬥 | 1. 芝山岩隘門 2. 芝山岩惠濟宮 | |
1830 | 大龍峒保安宮完工 | 1. 大龍峒保安宮 | |
1834 | 由姜秀鑾、周邦正主導的金廣福墾號成立。開發新竹東南山區。 | 1. 金廣福公館 2. 北埔慈天宮 | |
1835 | 台南府城擴建外城 | 1. 兌悅門 | |
1841 | 鴉片戰爭波及台灣,英艦砲轟雞籠,停泊雞籠英艦納爾不達號 (Nerbudda) 被擊沉。 | 1. 王得祿墓 2. 嘉義六興宮 | |
1844 | 蔡廷蘭考中進士,是為「開澎進士」 | 1. 蔡廷蘭進士第 | |
1853 | 艋舺爆發「頂下郊拚」,同安人敗退,大舉遷居大稻埕。 | ||
1859 | 陳維英考中舉人 | 1. 陳悅記祖宅 | |
1860 | 依據「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規定,開放雞籠 ( 基隆 ) 、滬尾 ( 淡水 ) 、安平 ( 台南 ) 及打狗 ( 高雄 ) 為通商口岸,外商與傳教士可出入台灣。 | 1. 英商德記洋行 2. 德商東興洋行 3.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4.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5. 萬金天主教堂 6. 陳中和墓 7. 外僑墓 8. 西嶼燈塔 | |
1862 | 戴潮春事件爆發,是清代台灣最大歷時最久的民變。 | 1. 新埔褒忠亭 2. 北港義民廟 | |
1863 | 板橋林本源家族出資創設「大觀學舍」。 | 1. 林本源園邸 2. 大觀義學 | |
1865 | 蘇格蘭長老教會派馬雅各 (Dr. Lsaidlaw Maxwell) 抵台傳教。 李騰芳考中舉人 | 1. 李騰芳古宅 | |
1866 | 英商杜德 (John Dodd) 自福建安溪引進優良茶種,於台灣北部丘陵推廣種植。 | ||
1867 | 美國商船羅發號 (Rover) 在台灣海峽南端觸礁,船上成員上岸,遭恆春原住民殺害,引起「羅發號事件」。 景美集應廟重建 | 1. 景美集應廟 | |
1868 | 日本明治維新 | ||
1871 | 琉球人漂流至台灣東南端海岸八瑤灣, 54 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 | ||
1872 | 加拿大長老教會牧師馬偕 (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抵滬尾 ( 淡水 ) 宣教。 | 1. 淡水禮拜堂 2. 馬偕墓 | |
1874 | 日本派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 3,600 餘名士兵攻打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 為此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抵台督辦台灣海防事務。為籌備後山開墾事宜,令羅大春開建蘇澳至花蓮道路,吳光亮開建林圮埔 ( 竹山 ) 至璞石閣 ( 玉里 ) 之八通關通路,袁聞柝開建赤山 ( 萬巒 ) 至卑南 ( 台東 ) 之南部越嶺道路。 | 1. 八通關古道 | |
1875 | 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台北設府、恆春設縣 安平海口砲台 ( 億載金城 ) 建造竣工,為台灣第一座西式現代化設備的砲台。 | ||
1878 | 英國於淡水設領事館。 | 1. 淡水紅毛城 | |
1879 | 馬偕建「滬尾偕醫館」,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式醫院。 | 1. 滬尾偕醫館 | |
1882 | 馬偕創「理學堂大書院 ( 牛津學堂 ) 」,為北台首座西式學校。 | 1. 牛津學堂 | |
1884 | 馬偕博士所創「淡水女學堂」落成,是為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 清法戰爭爆發。法遠東艦隊司令孤拔 (Anatole Courbet) 率艦攻打基隆、滬尾。 | 1. 清法戰爭遺址 2. 二沙灣砲台 3. 大武崙砲台 4. 白米甕砲台 5. 獅球嶺砲台 6. 滬尾砲台 | |
1885 | 孤拔率艦砲擊馬公港,佔領澎湖群島。孤拔病逝於澎湖。 英國基督長老教會於台南創辦「長老教中學」 ( 今長榮中學 ) ,為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 | 1. 西嶼西台 2. 馬公觀音亭 | |
1887 | 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奏請由原先二府四廳八縣,增設為三府一直隸州三廳十一縣。 | 1. 布政使司衙門 | |
1891 | 基隆至台北鐵路完工,為台灣第一條鐵路。 | ||
1893 | 基隆至新竹段鐵路完工。 | ||
1894 | 清日甲午戰爭爆發,命劉永福率師抵台,駐守南台灣。 |
日本統治時期 | |||
年 代 | 世 界 大 事 | 台 灣 大 事 | 相 關 古 蹟 |
1895 | 日軍佔領澎湖。 清國甲午戰敗,訂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 公布「六三法」,賦予台灣總督得在其管轄區域內發布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命令。 陸軍中將桂太郎就任第二任台灣總督。 陸軍中將乃木希典就任第三任台灣總督。 | 1.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 |
1898 | 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就任第四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就任台灣總督府民政局長。 公布「台灣公學校令」,開始對台灣人子弟施以初等教育。 | ||
1899 | 設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是為台灣正規醫學教育之始。 臺灣銀行開始營業,為台灣島內第一家新式銀行。 | 1. 臺灣銀行 | |
1900 | 中國發生八國聯軍之役 | 三井財閥「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台南設立,是為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 | 1.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2. 橋頭糖廠 |
1901 | 總督官邸 ( 今台北賓館 ) 落成。 開始興築阿里山高山鐵路。 | 1. 台北賓館 1. 北門車站 | |
1902 | 南台灣抗日首腦林少貓被日本人誘捕殺害。 | ||
1904 | 日俄戰爭爆發 | ||
1905 | 全台同步實施第一回「台灣戶口調查」,是年台灣總人口有 3,055,461 人。 | ||
1906 | 發布「三一法」。 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就任第五任台灣總督。 | ||
1908 | 西部縱貫鐵路完工,全長約 408 公里。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是為當時台灣最大的博物館。 | 1.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1.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 |
1909 | 台北自來水廠竣工,開始供應自來水。 | 1.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 | |
1910 | 開始實施以 1910 年為始之第二次理番五年計劃。 | 1.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 |
1912 |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 | 「台灣總督府新廳舍」正式動工。 | 1. 總統府 |
1913 | 阿里山鐵路竣工。 縱貫鐵路屏東段 ( 阿緱─九曲堂 ) 竣工通車。 | 1. 北門車站 1. 下淡水溪鐵橋 | |
1914 | 一次大戰爆發 | ||
1915 | 陸軍大將安東貞美就任第六任台灣總督。 西來庵事件爆發,為日治時期平地最大規模抗日事件。 | ||
1918 | 陸軍中將明石元二郎就任第七任台灣總督。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醫學專門部」成立,為台灣首座正式的專科教育機關。 | ||
1919 | 「台灣總督府新廈」建成,中央塔樓高約 60 公尺,為台灣最高政治權力的象徵。 田健治郎就任第八任台灣總督,為第一任文官總督。 | 1. 總統府 | |
1920 | 地方行政改正,全台劃分為 5 州、 3 市、 47 郡、 5 支廳、 363 街庄、 18 區等,實施州、市、街庄制。 | ||
1921 | 林獻堂、蔣渭水等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 ||
1922 | 開始實施「法三號」,取代 1906 年制定的「三一法」。 新「台灣教育令」公布,開始實施「日台共學」。 總督府設立「高等學校」。 | ||
1923 | 台灣文化協會在東京創辦《台灣民報》,黃呈聰擔任發行人。 攝政皇太子裕仁 ( 即後來之昭和天皇 ) 抵台巡視 21 天。 內田嘉吉就任第九任台灣總督。 「治警事件」爆發。 | ||
1924 | 伊澤多喜男就任第十任台灣總督。 | ||
1925 | 彰化蔗農為爭取權益,爆發「二林事件」。 | ||
1926 | 台灣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為試種成功的稻穀新品種命名為「蓬萊米」。 簡吉、趙港等人在鳳山成立全島性的「台灣農民組合」。 上山滿之進就任第十一任台灣總督。 | ||
1928 | 「台灣工友總聯盟」在台北成立。 「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川村竹治就任第十二任台灣總督。 | 1. 台灣大學 | |
1929 | 石塚英藏就任第十三任台灣總督。 | ||
1930 | 嘉南大圳完工,灌溉面積達 15 萬公頃。 台北郵便局 ( 今稱台北郵局 ) 落成啟用。 「霧社事件」爆發。 | 1. 台北郵局 | |
1931 | 太田政弘就任第十四任台灣總督。 | ||
1932 | 南弘就任第十五任台灣總督。 中川健藏就任第十六任台灣總督。 | ||
1934 |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 ( 即今「大觀發電廠」 ) 開始發電。 | ||
1935 | 台中、新竹州一帶發生規模 7.1 的大地震,災情慘重。 台灣舉行首屆地方 ( 州議會、市議會 ) 議員及街庄協議員選舉。 | ||
1936 | 海軍大將小林躋造就任台灣第十七任總督,台灣恢復武官總督。 | ||
1937 | 中日戰爭爆發 | 廢止全台各報漢文欄。 以漢文為主的《台灣新民報》被迫禁止出版漢文版。 | |
1938 | 與日本同步施行「國家總動員法」。 | ||
1939 | 小林躋造總督宣布「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台重點。 | 1. 桃園忠烈祠 | |
1940 | 海軍大將長谷川清就任第十八任台灣總督。 | ||
1941 | 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大東亞戰爭」 | 台灣總督府成立「皇民奉公會」,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 | |
1942 | 開始募集台灣人「陸軍特別志願兵」,申請志願兵者 426,000 名,正式錄取 1,012 名。 | ||
1943 | 開始於台灣與朝鮮同步?召「海軍特別志願兵」。 | ||
1944 | 陸軍大將安藤利吉就任第十九任台灣總督。 | ||
1945 |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