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攻打荷蘭人盤據的熱蘭遮城。圖之左側可見普羅民遮城



  1625年,佔據熱蘭遮城的荷蘭人將勢力範圍推向赤崁地區,把該地區更名為普羅民遮,並在此築簡單的竹城、濠溝及砲座,以維護安全。


  荷蘭人在台實行的重稅政策,已使得不少漢人負擔沈重,復由於荷蘭官吏藉故搜刮,更招致人民的反感。1652年,有一名原為明朝海上強豪鄭芝龍舊部,也曾是海賊頭目的郭懷一,召集當地漢人,計劃於當年的中秋節,邀荷蘭官吏至其住宅作客,趁機殺之,然後順勢佔領熱蘭遮城,但是消息很快就走漏出去,荷蘭人早有戒備。郭懷一於是率眾強攻赤崁竹城,荷蘭軍自熱蘭遮城來援,並出動軍艦。郭懷一與農民軍團不支潰敗,郭本人戰歿,餘眾又被荷蘭人煽動的原住民襲擊,終以悲劇收場。



普羅民遮城



  郭懷一事件的隔年,荷蘭人恐懼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乃改建赤崁竹城,以紅磚疊砌,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蚵殼灰為黏著劑,乾後堅如磐石,稱為普羅民遮城。


  普羅民遮城主體呈四方形,上有磚房一幢。另東北與西南角各置凸出的「稜堡」,亦築有磚房。稜堡四角皆有瞭望亭,為圓頂六角柱型建物。


  早年與熱蘭遮城互為犄角的普羅民遮城,在被鄭成功攻佔之後,其所在地赤崁被更名為「承天府」。在熱蘭遮城未攻破前暫時充當鄭成功之居城,後成為其治理全台之最高行政機構「承天府署」。鄭經繼位後,廢承天府,改為儲存武器彈藥之軍火庫。



赤嵌樓位置所在,即荷蘭人建造的「普羅民遮城」舊址。西元1652年,早期移民台灣的漢人,因不滿荷人剝削式的統治,在郭懷一的率領下起義叛變。隔年,荷軍平定民變後,為免再度發生暴動,遂在台江內海東岸興建「普羅民遮城」做為防禦,和位於西岸的「熱蘭遮城」遙遙相對,形成犄角之勢。鄭成功征台之初,首先即攻下「普羅民遮城」,改置「承天府」。後來鄭經即位,廢承天府,城樓改充火藥、軍械庫之用,直到清咸豐年間,赤嵌樓都做為軍火庫用途。
 
  清同治初年,赤嵌樓首次出現中式建築。民眾建大士殿於城基中央,據說用以鎮壓紅毛番(荷蘭人)留下的邪氣。中法戰爭期間,巡撫劉銘傳恐旁生事端,下令拆除荷式城堡,大士殿受到波及亦被拆毀。光緒十二年,知縣沈受謙為提倡文教,陸續在當地建造「蓬壺書院」、「五子祠」(祀朱熹、程頤、程顥、張載、周敦頤五位宋儒)、「文昌閣」,此外,沈葆楨於光緒元年奏准興建的海神廟,亦於此時此地完成。隔年,順應百姓要求,又於文昌閣西側重建大士殿。至此,赤嵌樓集廟、殿、祠、閣、院五種中國傳統建築於一地,可謂盛況空前。
 
  日本據台後,改赤嵌樓為陸軍衛戍醫院。而後,蓬壺書院因地震傾毀,僅餘門廳;五子祠也毀於颱風。1935年,大士殿又被日人拆除。此時的赤嵌樓僅剩文昌閣、海神廟和蓬壺書院門廳,已與目前景觀相去不遠。光復後,赤嵌樓的用途再次變更,成為台南市歷史文物館。民國54年,市政府重修赤嵌樓,主要工程是將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另外將主要入口由西向改為今日所見的南向。民國71年,赤嵌樓被列為台閩地區國家一級古蹟,之後又歷經若干次小規模整修,文昌閣一樓陳列有近幾次整修的檔案照片,值得遊客駐足一看。
 


日據時代的文昌閣與海神廟



赤嵌樓古今對照平面圖。紅色為普羅民遮城範圍,橘色為已拆除的範圍,黑色為現存的範圍



  清康熙年間,該城仍被當成軍械火藥之儲藏所。康熙60年(1721),為抵抗朱一貴攻城,竟將該城鐵質門額拆去鑄造武器。其後地震頻仍,城樓城垣漸漸坍毀,只剩周圍城垣完好如故。乾隆15年(1750),知縣魯梅鼎遷縣署於城內,灑掃房舍供人參觀。同治年間,於遺蹟上建大士殿,祀觀音佛祖。光緒5年(1879),知縣潘慶辰增築海神廟。光緒12年,知縣沈受謙又陸續興建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等建物,並遷大士殿於西側台階下。



日治初期的赤崁樓,這張可見五子祠



這張五子祠已不見了,左邊前為太士殿,左邊後為文昌閣,右後為海神廟


 


  日據時代,城上各建物被當成陸軍衛戍病院及台南師範學校學生宿舍使用,1911年,五子祠遭颱風吹垮。1935年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工程,大士殿遭拆除,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壺書院大門則被修繕一新。


  光復後,民國35年,政府在此設立台南市立歷史館。民國54年,台南市政府組成「鄭成功史蹟修建委員會」,懸掛「赤崁樓」之匾額於海神廟上,並將正門從赤崁街移至民族路上。至此,赤崁樓正式成為這個普羅民遮遺蹟上所有建物之總稱,並於民國71年列為一級古蹟。


  事實上,赤崁樓這個名稱大約從清代就有了,除了現在的赤崁樓外,當時將安平城也稱為赤崁樓。之所以如此,乃由於早年熱蘭遮城與普羅民遮城非常靠近海邊,漲潮時海水常會淹到城下,而閩南人稱水涯的高處為「墈」,日久被誤傳成「崁」,又因城為紅磚所築,故「赤崁」就成為兩城的通稱。



赤崁夕照圖



  赤崁樓在乾隆15年由知縣魯梅鼎列為史蹟,並選入當時的「台灣八景」之一,名為「赤崁夕照」。


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早年赤崁樓的基地上曾先後出現過五幢建築物,如今只剩下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壺書院之大門。另外尚有不少古蹟陳列其中。



今日的文昌閣



  文昌閣與海神廟皆屬於「歇山重簷式」之三層樓建物,其上下簷間夾有一層屋身,是頗富變化之設計。屋頂簷角極長,尾端變為鯉魚翻躍的藻飾,外形華麗卻不失生動活潑。


  另外位於赤崁樓西北側的蓬壺書院門廳,為典型閩南式建物,兩邊以斗仔砌砌出的紅磚牆,配上綠釉花窗,充分展現出雅緻卻不失沈穩的風貌。正門上方懸有沈受謙所題之「蓬壺書院」門匾,四面牆上則有「雲路」、「立雪」、「霄窺」、「鵬程」等垛匾,除了可激發學生苦讀外,也讓整個門廳更有書卷味。



普羅民遮城的城堡舊門



  至於三百年前普羅民遮城之遺跡,赤崁樓內尚保有二處。一為文昌閣台基下方之城堡舊門,是日人於1942年拆除大士殿時所挖掘到的。由於顧及基台上建物的安全,挖掘的深度只及文昌閣屋椽七、八尺深,但已可以看見門內上樓之石階痕跡及拱門等。



普羅民遮城的稜堡殘蹟



  另一處在文昌閣左側,為普羅民遮城稜堡之殘餘。由一塊塊紅磚堆砌出來的厚實牆垣中,有一方凹洞,可能是昔日砲座之所在。



海神廟旁的御碑贔



  海神廟旁的御碑贔是清乾隆皇帝為了獎賞平定林爽文事件之有功人員,特地親題詩文,再以漢文及滿文刻於石碑上。石碑底座以石材雕刻成像烏龜的動物-贔屭,代表祥瑞。



傳說石馬在晚上會出來吃人,所以大家把石馬的腿砍掉。


文昌閣下之斷足石馬乃取自鄭其仁墓前,墓前有二石馬,鄉人稱為石馬墓,曾有人誤認為鄭成功墓寢者,現石馬一在子尾天后宮,另一者即此斷足石馬。為何它會斷足?據說,這匹石馬造型逼真且具有靈性,曾有人看見它半夜跑到樓外玩耍,嚇壞了附近居民,因此大家便決定將它的前腿砍下,以防它再跑出來嚇到人,不過後來因為美觀上的考量,又重新將它補好。石馬後即古普羅民遮城堡門。



荷蘭人建的紅毛井


沿階梯上樓,右為赤崁樓,左為文昌閣,其間有一「紅毛井」,是一口半月形的石砌古井,這口古井年代久遠,是荷蘭人鑿來汲水飲用的。當時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隔著台江內海遙遙相望,為了聯絡兩城,據說荷蘭人曾挖掘一條海底秘道,赤崁這邊的出口就是這口古井,又說,鄭成功圍攻普羅民遮城時,荷蘭人便是利用這條秘道逃往安平的。古籍曾經記載,赤崁樓「複道久遠塵土塞,斜梯誰向古藤攀;巢營兔窟門如竇,室繞蛇行路幾彎」,十分神秘。受到傳聞影響,從日治時期一直到民國七十九年為止,這口古井幾經挖掘。然而除掉若干古壺、碎瓷外,並沒有找到任何通道。專家們以此佐以當時技術能力為證,認為秘道是不存在的;許多人卻認為挖掘位置有誤,地道確實是有的。雙方各持有己見,城堡、古井、秘道的浪漫傳奇則繼續流傳不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