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台灣輿圖》之鳳山縣地圖



古老傳說中國北方有鳳南飛,出東海朝向蓬萊仙島而來,自台灣北部登陸沿著中央山脈南下,順著高屏溪於出海口因口渴欲喝一口水繼續南向,恰巧看到高雄平原出海的地方有一大潟湖(高雄港未開港前),於是由高空而下趴在出海口位置喝水,發現此平原腹地既廣又環境優美,溪水長流仿如人間仙境,因此決定停留於此。根據清朝的台灣叢書「鳳山縣采訪冊」有詳細記載林園鳳山之古跡。其中提到山名之由來:「鳳山首昂如冠,最為圓秀,旁列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縣治命名取此。」此鳳的特徵是:長尾、長身、長頸、長鼻頭。
其他各種考據:
1.據清康熙『台灣府志』中記載:「在鳳彈山(形似卵,俗稱鳳卵;文廟視此為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傍有兩山如翅,又有一崙戴 石要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坑仔口如鼻(稱鳳鼻),後有疊隅形如卵,故名鳳山。」
2.道光十六年,臺灣輿地彙鈔《臺灣府方輿考證》,許鴻磐撰《方輿考證稿百卷》中記載:「鳳山,在鳳山縣東南海濱,上多巨石,嵌奇玲瓏,其形若飛鳳,故名。」『通志』:「旁有二小峰如翅;又東北數小峰如卵,曰鳳彈山;西南山岡曰鳳鼻山,邑治之對山也。又赤山在縣南,上有湯池甚溫。陂陀平衍,時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盡屬番界。」
3.鳳山縣縣署原先設在興隆庄(今高雄市左營),到了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才移到埤頭街,在街的南方有一排矮矮的山巒,山形彷如翠鳳展翅,所以就稱作「鳳山」。另外還有鳳卵山錯落在鳳山東北,鳳鼻頭位在鳳山西南角,整個山係在清初即顯出兵家必爭的重要性,現在國軍海軍陸戰隊99旅(師),即駐紮在此。
4.據《鳳山採訪冊》記載:「鳳山,首昂如冠,最為圓秀,旁列二小峰【即鳳冠也】,形若飛展翅,山南為馬鞍山【即鳳頸也】,北為朝天嶺【即鳳脊、鳳臀也】;鳳山內有鳳山洞【即鳳肚也】,其洞適當山腰,中有泉,下注鳳山池【即鳳腎也】;又北為大坪頂山、鳳彈山【鳳卵】,下考潭、蛟龍坑、龜仔潭、尚書林、山仔頂、拔仔林、總舍陂諸山【皆鳳尾也】。」台灣府誌也載:「鳳山,形若飛鳳,旁有二小嶂,如翅。」而《台灣府志》中又就此山丘描述道:「鳳山,相傳昔年有石,忽自開,內有讖云,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 。」據採訪冊資料,鳳山自首至尾長約十公里,北端大平頂,南端鳳鼻頭,其最高頂稱「鳳鼻山」 ,海拔一四一公尺。此地自古以來即被移民傳說為南路之勝境,清領初期南路的縣治名為「鳳山」,實乃歸因於此。
5.「鳳鼻山」是鳳山的支脈,「鳳山」為今「鳳山市」東南的丘陵,鳳山丘陵北端叫「鳳卵」,南端叫「鳳鼻頭」。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鳳鼻山在小竹、鳳山二里交界,東小竹,西鳳山,縣南二十里,脈由鳳山出,高半里許,長里許,屹立海邊,小崙直下,肖形而名。旁有巨石峙海際,土人名曰「石龜」。又載:「石龜之下多產黑毬,團圓,然大若紅橙,根附於石,刺集如蝟;以手摩之,則眾刺皆動,聲磔磔以鳴,破之中有蟹黃,形狀詭異,人不敢採食云云。」
6.鳳山縣採訪冊載:鳳山,山上有鳳山洞、向天池、金面盆、清水巖、石翁媼、石鴝鵒、石牛稠、石鐘、石鼓、石船、石棋盤、仙人洞、獅子喉等勝蹟,共十三景。其中獅子喉,丘上開一巨竅,狀如獅子開口,故名。里俗相傳,其喉若吐煙,東港市街必遭回祿。」
7.清代乾隆年間重修台灣府志卷一《封域志》形勢_鳳山縣:
旗、鼓天生【旗、鼓,二山名;在縣治之南】,龜、蛇地設【龜、蛇,二山名;在憲縣治之南北】;鳳【山名】鳴高岡,鯤【嶼名鯤身】蟠巨海。最特岀者,傀儡山干宵插漢,東渡指南;又有淡水流清,蓮池吐艷【在文廟前】;郎嬌【琅嶠】波濤,貫耳如雷。所謂奇觀勝概,約略如此。




引用自  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84/essay01.htm



鳳鼻頭遺址位於高雄縣西南方,與高雄市小港區相鄰,在行政區上屬於高雄縣林園鄉,是由上升的海岸和沖積的平原形成的台地。遺址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末期出土,我國考古學者張光直在1965年曾進行有計畫的發掘,確定遺址具有多文化層位,是台灣極為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文化資產價與台東八仙洞和卑南,以及台北圓山和大坌坑遺址,同達一級古蹟的標準。


 


從鳳山市區雙慈亭往東南方向望去,看到陸軍官校後方,鳳山、大寮交界處,有一列綿延蜿蜒而去的小山丘,錯落如卵,曰「鳳彈山」(今陸軍官校教練場之小丘),是鳳山丘陵台地尾端的「鳳卵」,被勘輿師列為風水上的好地理,視為「筆案山」(案山為近前的矮山,堪輿師稱前方可聚氣之山)。清代孔廟建於左營舊城國小,文廟案山在地理上,指從站在舊城國小的孔廟可觀看到蓮池潭遠處之鳳彈山。因此鳳山的雙慈亭、天公廟均與此山相對。「飛鳳展翅」及「有鳳來儀」是鳳山縣山巒的風水格局,其中又以鳳蛋(彈)為鳳山風水的上位,陸軍官校教練場之612高地(海拔61.2公尺)及714高地(海拔71.4公尺),均為清代風水師眼中一顆顆的鳳蛋。勘輿師認為:此類山形,當地容易產生「出將入相」人才。不過,民間則以「雞母山仔」相稱。其地名由來,據從「想思(尚書)林庄」遷庄到瑞竹里的耆老稱:該庄有戶農家,平日在後院山麓飼養放山雞,天黑前均會自動回雞舍。有一天,他發現幾隻成熟的母雞不見了,他四下尋找未果,也就不放在心上。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幾隻失蹤的母雞,各自帶回一窩的小雞回到雞舍,給他帶來驚喜。原來母雞是到山上孵蛋去了,這座後山因而被稱為「雞母山仔」。



清代鳳山八景
  
   今高屏地區,在清代鳳山縣時期的「鳳山八景」有:鳳岫春雨(今鳳山)、龍巖冽泉(今萬壽山)、淡溪


秋月(今高屏溪)、球嶼曉霞(今小琉球)、岡山樹色(今大崗山)、泮水荷香(今左營蓮花潭)、翠屏夕照(今觀


音山)、丹渡晴帆(今高雄港)等,後來在民國四十八年重定八景,並定名為「高縣八景」,自此「鳳山八景」


成為歷史。


(1)縣中有一座山名叫鳳山,此山外形如同飛鳳展翅,故有此稱呼,每到春季,山中下起小雨,讓人流連忘返,此即「鳳岫春雨」。


(2)打鼓山山麓的一塊岩石常有泉水湧出,當地居民便將之命名為龍巖泉。夏秋之際雨水豐沛,如同噴泉,冬春雨量較少,但泉水仍不見枯竭。於是人們便在岩石下方挖了一個水池,除了用來灌溉之外,居民常常拿這裡的泉水煮茶喝,味道異常清甜,此即「龍巖冽泉」。


(3)蓮水潭中有活泉,當地人們稱為「聖廟泮池」,每逢潭中荷花盛開季節,數十里外的人們都可以聞到清新的香味,此即「泮水荷香」。


(4)鳳山縣有一條淡水溪,每逢秋天夜晚,明月高掛天空之時,月光倒映溪中如同萬道金蛇,閃耀動人,此即「淡溪秋月」。


(5)鳳山縣西南六十里海上,有一地方名為小琉球嶼,每當海日初升,霞光煥發,令人目不暇給,此即「球嶼曉霞」。


(6)大岡山樹木種類眾多,生長茂密,形同樹海,居民常到此地欣賞樹景,此即「岡山樹色」。


(7)觀音山共有十九峰,其中一峰屹立如同菩薩端坐,故名觀音山。附近眾小峰更是圍繞此山,分支環抱,如同朝拜觀音菩薩的信眾們。此山的山麓有一巖,名曰「翠屏」,每到夕陽西下,光芒萬丈,此即「翠屏夕照」。


(8)丹鳳澳為當地著名渡船口,西行可以入海,舟船往來,人們嘻鬧之聲不絕於耳,成為縣治八景之一,此即「丹渡晴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