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辛亥革命那一年,中國人在武昌市成功地點燃驅逐韃虜的戰火之際,一種擁有高經濟價值的植物──油桐,被日本人從烽火連天的長江流域悄悄地運抵台灣。


  此後,在台灣經濟成長的過程裡,這種四季分明的落葉喬木,迅速地廣泛栽植。在一些窮鄉僻壤的農村生活中,扮演了一段重要的角色,起落迄今也快一百年。


  當初為何引進?原來日本人注意到了山坡地的利用。他們教農民將相思樹改種油桐,藉以提煉桐油。那時栽植最多的地帶,集中於桃竹苗山地的丘陵以及中部山區。


  油桐種類並不少,當時主要以廣東油桐(又稱為木油桐)為主,佔了台灣的90%。這一種樹形高大,大抵就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油桐花海的樹種。它們也因壽命較長,又有一個別稱叫「千年桐」。
另外一種,因為直接叫油桐,常被混淆。它們多半栽種三年就能採收,但採收的經濟效益較短,又稱為「三年桐」。據說多集中在中部山區。但在北部一些山區,還是會零星看到。


  這兩種油桐都開白花,因為相似,在野外很難分辨。有些植物學者在介紹油桐時,都以果實的長相和葉子的形狀做為區分。譬如,我們常看到廣東油桐的果實,果皮有皺摺,因而也稱為皺桐。較罕見的油桐,果實大小類似,但果皮光滑,便稱呼為光桐。此外,葉子的形狀也能清楚鑑定。廣東油桐葉子基部的腺體有柄,像一對螃蟹眼睛。光桐葉片基部的腺體無柄,很容易就能分出種類了。


  秋天是採集油桐成熟果實的季節。油桐子收集後,先曬乾、再剝皮。然後,再以機器壓榨,提煉出防水性佳的油桐。在化工合成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的時代,它是油漆的重要原料,用途相當廣泛,舉凡家裡的木器、地板、銅器和鐵器等物品都需要使用。七0年代馳名國際的美濃紙傘,傘面所使用的防水油,也是桐油。後來,大家也發現,油桐生長快速,除了油桐子外,樹材還可做家具、火柴棒、牙籤和木屐等。同時,也是造紙工業的理想材料。


  從那時起,農民和桐油逐漸產生一個依存關係。油桐果實成熟了,農民開始忙著採收。孩子們也會三倆結伴到郊外檢拾,賣給油場,賺取零用錢。早年,桐油價錢高。油桐子收集愈多,當然可以賣得不少好價錢。
油桐的用途廣泛,不僅日據時代政府積極推廣,國民政府來了後也蕭規曹隨。


  不過,這個過程裡,卻出現了幾次重要的起落。當初引進時,農民相信政府,認為油桐是高經濟的造林樹種,可以賣得高價,栽植特別認真。初時栽植,確實也為農民帶來一些財富,但隨著化工合成物的發明,桐油的功能大大被取代。此後,收購一堆的油桐子,往往只能換得微薄的賤價,農民不得不放棄桐油的採收,任其遍野漫生。


  後來,有一段時間,日本家具市場需要大量的泡桐,做為抽屜板材。國人開始搶種泡桐。但泡桐很容易感染一種俗稱「天狗巢」的簇葉病。有些農民只好再度種植質材與泡桐相類似的油桐,嘗試取代泡桐出售。只是,油桐的材質無法替代質地良好的泡桐,全被日本人退貨了。之後,油桐樹再被棄置於山林,更乏人問津。


  相對地,由於失去經濟價值,油桐反而活得更好更長命。到了七0年代末,它還因生長快速,在國人環保意識逐漸啟蒙下,意外地成為造林政策的重要樹種。


  現在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大抵是在這樣多方起落的背景下產生。而油桐花落,像雪一般的瑰麗、潔淨,這樣的自然審美觀,過去或有文人偶爾提到,但形成風潮恐怕還是晚近4、5年生態旅遊興起,被附帶發現的。


  如今每年從四月中旬起,各地油桐花開時,幾乎都有桐油花季的節慶。四月底五月初時達到最高峰,形成所謂的「五月雪」。這一時節,漫步在油桐樹林間,心細地聞著,空氣中應該會飄送一股淡淡的花香。樹冠不時有白色的花朵,悄悄地旋轉,飄落,逐漸積累成綺麗的花徑。


  最密集的花海,從土城以降到三義一帶,台三線附近的鄉野山路,大抵都是欣賞油桐花季的景點。你能很快就走進樹林,得到最深刻的清新感受。此時,也是知了開始鳴叫的時間,新綠的枝芽、白色的花雨、急鳴的騷蟬,共同譜出一首山林的春之協奏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