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古嚴寺

古嚴寺前身是大共佛院,原本於鳳山五甲三誠路六號一般住家,自民國六十九年每星期六舉行一次共修法會,雖然道場狹窄,擁塞不堪,但同修精進,成績斐然直至七十六年二月始動工興建由同修大眾自動發心捐款未向外募捐,民國七十九年大悲殿落成舉行開光典禮遷移新寺,之後建大雄寶殿也已完成隨緣接受外界捐獻共襄建寺功德。 大雄寶殿大殿建於民國84年3月18日,殿內中央供奉高達12公尺的毘盧遮那大佛;前方為東方藥師琉璃光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左右兩尊協侍護法菩薩,構成氣勢磅礡的莊嚴壇城。前殿鐘樓、鼓樓高倨兩側,玄關上方嵌有十方諸佛,與天花板上十方諸佛彩繪壇城相互輝映,普照眾生;牆上漆畫精雕細琢,五百羅漢遍滿環繞,現種種相,栩栩如生;玄關左右四大天王巨幅彩繪,雄立兩旁,拱衛殿堂。整個外型以藏式建築為基礎,揉合中式高聳斜脊之琉璃瓦頂,以正脊寶塔為中心,依山勢作三角形之層次排列,遠觀段落分明,氣勢雄偉,隱含平實,穩重之感;近觀華麗有緻十分莊嚴。 藏式建築特點依山而建,大悲殿之建於民國79年現已花木扶疏,整個架構就是取峨嵋山萬年寺,重現峨嵋山萬年寺的精神古風,整個道場建築,由層層階台,代表逐步向上,步步踏實,外貌上大悲殿環繞著十方諸佛之佛龕,仍取石窟形式,上右蓮聚塔,另有降魔力士與風鈴、石方佛像、天寶蓮華、彩繪藻井、金剛柱準提佛母寶塔與緊那羅輪和四臂觀音 、雙鹿法輪、古樸石雕佛像眾多元素建設而成左右有長廊,在大雄寶殿左邊報恩堂的對面,有濃濃的藏式建築風格,尤其是外觀紅色巨型的金剛柱十分壯觀而很有氣勢,屋頂上的寶塔與緊那羅輪,更是有藏式建築的精神,藏式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是雪域高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藏族人民在崇尚自然、適應自然、艱苦勞作、奮鬥不息的長期建築實踐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斷吸取多民族文化,發明和積累創造了獨特而鮮明的藏式建築藝術形式和風格。

仁心城隍廟

以解析三世因果而聞名全台的高雄仁武「仁心城隍廟」,主祀城隍尊神,五福大帝、廣法天尊、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神尊。   仁心城隍廟相傳於清光緒年間始於,原是「福德祠」,主祀奉「福德正神」,舊址位於新廟右下方,四周雜草叢生,人煙罕至,當時只有幾戶人家,散居其間,後觀音佛祖開辦三世因果神蹟赫,信徒競相走告,使高雄仁武「仁心城隍廟」逐漸聞名全台。仁心城隍廟規模宏偉,神殿內金碧輝煌,走入神殿內才能感受神殿的氣勢宏偉,目前該廟已完工。


arrow
arrow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