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城龜山步道
龜山又名頂虎頭山,位於車城鄉境內,鄰近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是保力溪出海口旁的一座小山。 在台灣歷史上龜山占有一席之地,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日本出兵南台灣,即是在龜山下的射寮登陸,並且在龜山上建立砲陣地及戰壕,至今龜山上仍可見不少軍事設施,軍事重要性可見一斑。現在龜山已對外開放,墾丁國家公園在此還建有方便易行的步道,只要數十分鐘即可登臨,山上展望良好,可以望盡附近車城、恆春的山海景色,且這裡的夕陽更是不遜關山,是一些遊客遊罷海生館後順遊的墾丁祕境之一。
車城統埔鎮安宮
統補昔時醫事不發達,村民發生疾病,因無處求醫而叫苦,幸有張府林府郭府先賢祈求上天恩准擇在今汾陽堂為基設鎮安宮,及奉祀關聖帝君三山國王 福德正神等給村民祭拜.求醫濟世,而後由林文生 郭增壽張炎那 林乾生 張貴郎訴求集訓習練木筆亦鸞筆而揮鸞問世即開方治疾.再丙午年(日明治39年,1996)成立覺悟堂,為第一代門主. 爾後人口增加,由覺悟堂鸞下策動村人有志人士,由張延那捐獻土地(舊廟)及南天宮關聖帝君御駕選定奠基開工,此地由如黃龍戲水之”龍趾穴”地形最撮大石森林密佈綠水環繞於宮前,當時村中人口戶數達70餘戶,又人力財力難已相繼,及日政干擾之下工程中途停止經十寒載,再次有賴府郭府先賢大力襄助,村民棋力協助續建始能勉於落成,將汾陽堂移駕新宮安座. 門下續求南天宮恩准著書出期”喚新新編”而後民國52年拆除舊宮,再由第三代四代鸞下由堂主林振邦副堂主王榮吉,策動全村之勞動力下在同年農曆8/14新宮再平安座落成.民國70年村中十數位青年有志之士有意入鸞共沐神恩,有周雨亭等門下求準策劃,八卦形關聖帝君五常園在民國73年奠基破土,74年動工第一期工程,因財力有限停滯六年後,因有杭州靈隱寺濟公菩薩降臨該宮協助濟世之下,工程在延續至民國88年農曆6/24關聖帝君天誕,而在現址舉行安座大典 。
車城福安宮
福安宮位據台灣南端車城邑之西郊,廟背大海,東朝四重溪,南依龜山,北接里龍山嶺,形似環抱,鍾靈毓秀,氣勢雄偉,誠謂福神降靈濟世之聖域。 今之福安宮殿後海濱,古時為「鐵錠港」,三、四百年前,早期先民多自福建泉州沿海地區,渡台移民抵台南安平,再轉南台灣墾殖拓荒,由此「鐵錠港」上岸。據當地耆老傳敍:「古早時代,大帆船由唐山載貨抵達台南安平港後,再散裝小型的「貨物船」,經達鐵錠港集貨,再轉運南台灣各地」。 當時本地可謂為小型的轉口船塢碼頭,亦為南台灣開發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當時本地未開發之前,荒煙蔓草一片,瘟疫瘴癘橫患,先民墾殖斯土為艱辛萬難,不堪瘴霧瀰漫瘟疫肆瘧,先民為求平安康泰,謀議雕塑「土地公」神像庇祐群黎,由於當時先民大部分來自泉州晉江等地,因此憑依祖居「土地公」的神態相貌雕塑,奉祀今已有三、四百年之久。 車城福安宮開基「福德正神」奠基濟世,期間幾經年代歲月轉替,惟「福德正神—土地公」神恩浩蕩立千秋萬世而不墜,其自清初康熙壬寅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本邑先民使初搭建茅舍奉祀,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當地百姓虔誠供奉朝夕膜拜,鴻蒙「福德正神」威靈顯赫,消災除癘,濟困扶厄,福澤蒼黎。迨至嘉慶年間,經邑民募資加以整修,易其名曰「福安廟」。然歲月推移,更經歷多次維修與整建,「福德正神」恆庇眾生,福蔭黎庶,敦化民俗,匡正人心之靈蹟足以千萬計,復於民國四十年再度募資改建,迨至民國四十六年孟冬始告竣工,並定稱廟名為「福安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