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進入清朝中國的英、法、德、美、日、俄、義、奧的八國聯合軍隊。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1]。此事件最後以清軍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政府逃往陝西西安,最終與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賠款。


起因


[編輯] 慈禧太后與洋人之仇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編輯] 義和團起事
主條目:義和團
主條目:毓賢
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


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拳民逃至順天府涿州各地,京師亦漸有拳民活動。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砲不傷」,慫恿慈禧借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2]。因此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拳民到處殺害外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編輯] 戰爭經過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義、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三千人,當中二千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姓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士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開腹剖心。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之武衞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尋釁,看到義和團練拳習武,毫不遲疑地下令開槍,打死團民約20人。


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佔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慈禧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的虛假情報[3]。於是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命剛毅、載漪、載勛、載濂、載瀾統領義和團,載勛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


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虎神營士兵伏擊(由於克林德曾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釀成戰爭的導火線。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義、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4]。


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3]。義和團及朝廷軍隊(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


6月23日,大沽登陸之聯軍,解西摩爾之圍。


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四兄弟率義和團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弒光緒,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慈禧太后諭榮祿停攻使館,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館慰問。


6月28日,復攻使館。


7月9日,聶士成於天津城南戰死。


7月14日,聯軍佔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


7月15日,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華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之武衛軍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許景澄及袁昶被清廷處死。


8月2日,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日軍有8000人、俄軍3500人、英軍2500人、美軍2000人、法軍1000人,奧軍和意軍僅不到百人,拿著國旗虛張聲勢。


8月4日,聯軍向北京進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而聯軍總數開始時僅3萬多人(後來有所增加)。時值8月,氣候炎熱而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為進軍增添了種種困難。


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李秉衡於通州自殺。


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左右。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離清軍的火力較遠。上午11時,美軍決定用梯子從城牆角邊爬上,第九步兵隊一些人帶著星條旗爬上城牆,是最先攻入外城的軍隊。雖然美軍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壓制,難以前進。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上9時,俄、日軍各自由東直、朝陽破門而入。


8月15日逐步攻佔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


8月16日晚,基本上聯軍已經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離京,珍妃投井溺斃,下罪己詔,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懷來縣,隨後又輾轉逃亡至大同,後來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兵、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佔中國東北。10月4日,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兇、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後來又加入了比利時、西班牙、荷蘭。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懲治義和團罪首,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發配新疆。莊親王載勛、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自盡。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處斬。四月,醇親王載灃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謝罪,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了《辛丑條約》,除正約外,還有十九個附件。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餘撤兵回國。


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中國。他們因為熱切執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發佈的命令:「你們知道,你們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5]四處擄掠,而備受批評。威廉二世的這段講話是對5世紀匈奴入侵歐洲的回憶。後來這段話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人借用來貶損他們的德國敵人。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二十餘萬人進佔中國東北。北路俄軍8月攻佔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至9月佔領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佔據營口,10月佔領瀋陽,10月6日兩軍會師,佔據了東北全境。


在美國的歷史記載裡,稱這次軍事解除公使館危機行動為中國解救遠征,中國則稱之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 佔領部分
北京外城
德國 西北區
美國 西南區
英國 東南區
北京內城
日本 東城及西城的北部
俄國 東城南部
德國 東城區的南部
英國 西城的南部
法國 西城中部
義大利 東西城各占一塊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英國、日本、德國 皇城東部
美國、義大利、法國、俄國 皇城西部



[編輯] 影響


[編輯] 政治外交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條約規定議和大綱十二條、附件十九項;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連年利息4厘在內,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以中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被稱為庚子賠款。俄國索取賠款最多,達一億三千餘萬兩,近全額的百分之三十。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的努力下,美國退還近一半的庚子賠款,用於創辦清華大學。大沽口砲台被拆毀,北京及鄰近要塞由外國駐軍,京師關防洞開。外國駐軍甚至直接影響到日後蘆溝橋事變的爆發。



[編輯] 經濟民生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平民進行有組織的掠奪和屠殺,聯軍屠殺了大量義和團團民和普通民眾。造成大量中國人員、文化遺產和財產損失,包括紫禁城、頤和園、西苑所存文物珍寶,,圓明園的十二生肖青銅獸首像,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古觀象台,以及各王府、大臣府邸和民間所藏文物的失竊、破壞。北京城遭到嚴重破壞,據估計,其總值價值白銀數億兩。而八國聯軍之役後,中國民族自尊心遭受嚴重創傷,慈禧太后亦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