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至1860年間發生於中國本土,英國與法國聯手進攻清朝的戰爭,又名「亞羅號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可拆分為「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導火線
兩廣總督葉名琛當時默许廣東人民排外的活動,包括襲擊英軍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均置諸不理,1856年亞羅號事件發生後,葉名琛對英態度强硬,毫無誠意,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此舉令英國方面極為不滿,復以英國企圖修改《南京條約》亦遭清朝拒絕。另一方面,關乎法國神父馬賴之西林教案,廣西知縣並無循西方通行途徑處理,在沒有告知法國領事馆的情況下處死馬賴,令法國方面極為不滿。英法兩國遂以此為藉口聯兵攻打中國。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俄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則以调停的面目的出现,藉機漁利,軍事行動只有英法聯軍。
[编辑] 第一次英法聯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俘虜了總督葉名琛。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5月攻佔大沽炮台,兵臨天津,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便迫使清朝派遣大學士桂良及吏部尚書花沙納與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為:
公使進駐北京
開放牛莊(今營口)、登州(今煙台)、台灣(今台南)、淡水、潮州(今汕頭)、瓊州(今海口)、漢口(今武漢)、九江、江寧(今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
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
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
確定領事裁判權
中國賠償英國白銀四百萬兩、法國二百萬兩
並約定隔年於北京換約。後與英國在上海追訂《通商稅則善後條約》,承認鴉片合法。
[编辑] 第二次英法聯軍
1859年,英法發艦帶同新任駐華公使,前往北京換約及建立使館。按西方慣例,咸豐得接見代表本國的公使見面。而咸豐不欲與外國使臣見面,於是命僧格林沁暗中誘擊兩國部隊,雙方在大沽發生炮戰,英法軍受創而去。1860年英法援軍大舉來襲,大沽、天津相繼陷落,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不久聯軍攻入北京。清車又擄去英國派往負責洽談停火之談判代表,並將其中多人虐待至死。為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中國皇室,以後不得輕蔑英國及法國,聯軍洗劫和燒毀了皇室園林圓明園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而清文宗等則以北狩為名逃奔熱河。
10月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訢出面代表議和,除了完成《天津條約》的換約外,加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以為《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
開天津為商埠
割九龙给英国
准許华工劳务出口
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编辑] 俄國漁利
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以武力強迫清廷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共管。另一方面,俄國伺機介入調停,並先於英法美三國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由,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土地。
[编辑] 影响
《北京條約》中國割讓予英國的九龍半島部份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了圆明园,对满清王朝刺激较大,之后痛定思痛,开始了“洋务运动”。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鎮壓內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