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市鹿耳門天后宮農曆年慶典活動之野臺歌仔戲表演。




看「歌仔冊」唸「歌仔」,是早期臺灣農村社會最重要的休閒;無論是農家忙餘所唱,市井小民平時歌詠的「歌仔」、「臺灣雜念」、街頭賣藝的盲人「唸歌」或乞丐走唱的「乞食調」等,唱的都是「錦歌」。「錦歌」繼承明代以來南方的小曲小調,主要以閩南的民歌為基礎,吸收一些民間小戲的部分曲調而形成。剛開始只是一般老百姓業餘的單純歌唱,由於廣受喜愛,慢慢發展成職業江湖藝人的通俗故事說唱 。 



歌仔戲結合了車鼓戲的場面和動作,產生出形式簡單的老歌仔戲後,再漸漸發展為成熟的歌仔戲。
臺灣自西元一六二四年起就有搬演中國戲曲的紀錄,由閩、粵入臺的戲曲劇種有梨園戲、高甲戲、亂彈戲、福州戲、莆仙戲、車鼓戲、司公戲、傀儡戲、布袋戲、四平戲、潮州戲、皮影戲、客家三腳採茶戲等十三種。「錦歌」(臺灣稱「歌仔」),在臺灣宜蘭地區結合了「車鼓戲」的場面和動作表演,產生形式簡單的「老歌仔戲」;之後,又吸收其他多種流行劇種的戲目、音樂和表演藝術,而發展為成熟的歌仔戲。約一九二五年,歌仔戲就進入了內臺演出;其後,又大量吸收上海﹑福州京劇戲班的機關布景和表演,豐富了通俗劇場的內涵,大受群眾歡迎。 
 
概括地說,歌仔戲可算是臺灣土生土長的戲劇;風靡全臺的歌仔戲,不僅傳回大陸福建,也同時流行於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地區。臺灣歌仔戲最風光的時候,在內臺、野臺、廣播、電影和電視中都有蓬勃發展,更是廟會酬神、特別喜慶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舞臺表演。七○年代起,臺灣經濟起飛,社會全面工商化,各種大眾娛樂紛出,傳統戲曲逐漸失去了舞臺;但是,近年來有許多的學者、文化人及現代劇場工作者熱心投入,加以改進及發揚,使歌仔戲又獲得新的活力,登上現代劇場和國際舞臺。現代歌仔戲能夠老幹發新枝,正如同其形成和發展的各個階段,處處顯現融和演進的能力。


以其音樂來說,老歌仔戲的曲調有民謠變形的錦歌和民歌、以唱腔發紓苦悶辛酸的哭調、吸收其他劇種的戲曲;新增的部分則有樂師自創或當代流行歌曲的新調。


歌仔戲的伴奏樂器有南胡、月琴、梆子、北鼓及板拍等。
 


歌仔戲的伴奏有傳統樂器的椰胡、大廣弦、京胡、南胡、月琴、三絃、笛、簫、古箏、嗩吶、扣仔板、梆子、大鑼、小鑼、通鼓、北鼓、鈔、大鈸、小鈸、雙鈴、水魚及板拍等,有西洋樂器的爵士鼓、電子琴、電吉他、薩克斯風及大提琴等;凡是能夠助長音樂更加悅耳動聽者,都有人使用。



小生


 



小旦


 


小丑




歌仔戲的行當原來只有小生、小丑和小旦,後來吸收其他大戲的表演,逐漸增為小生、副生(即第二個「生」的意思,若演反面人物,稱反生;若會武功,就是武生)、苦旦、副旦(即第二個「旦」的意思,又稱花旦,若演反面的壞女人,稱妖婦)、大花、老婆(老旦)、三花及彩旦(三八)等八大腳色。從這樣的腳色行當名稱來看,歌仔戲滑稽詼諧,俚俗生活化的特點已呼之欲出。   

                                             話劇對於歌仔戲的戲目也發生極大的影響,傳統戲曲的歷史故事、神怪吉慶、傳說故事、劍俠加上現代的奇情浪漫、戀愛情仇、生活笑鬧等等題材,運用更加活潑自由;希臘悲劇伊低帕斯王、法國小說茶花女、西方名劇如哈姆雷特、歌劇魅影、欽差大臣也都可以翻版演出。  


歌仔戲曾經全面深入臺灣民眾的生活,反映臺灣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具有無比的生命力;未來若能抓得住時尚脈動,或許能演出新的民間生活劇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