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過百年歲月的台北賓館,一直是台灣政治的核心。她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官邸」;台灣光復之後,曾作為省主席官邸;1950年,改稱台北賓館,是舉行國宴、招待外賓、黨政會議及文化活動的國家重要場所。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台北賓館起造於1899年,由日本建築師福田東吾、宮尾麟設計;1911年改建工程經森山松之助設計,成為現今的樣貌;2002年封館進行台灣光復後最大幅度的整修,至2006年5月竣工;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 2006年7月4日台北賓館已首次對一般民眾開放,空間解嚴的思維讓國人可以一窺台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台北賓館正面的噴水池



西式庭園



一樓門廳裡以花朵為主題的垂吊水晶燈



台北賓館,首度開放2樓,模擬重現「中日和約」簽約場景給民眾參觀。其實,台北賓館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過去有不少世界名人曾經來到這兒,前美國總統雷根當年擔任加州州長時,也曾經在台北賓館接受我方款待,當時的菜單,到現在都還看得到。

仿照中日和約簽訂場景所做的銅像,就擺放在台北賓館二樓,因為這裡就是當年簽約的地點,日本在這裡正式放棄了台澎主權。台北賓館也曾經是日本裕仁皇太子下榻的皇族接待所,像2樓的巴洛克式的挑高房間,就是裕仁皇太子住過的起居室。

而裕仁接見士紳的重要地點,就在一旁的大客廳,仿照英式的壁爐,還貼著精緻的銅板轉印瓷磚,至今已有108年歷史。為了方便招待賓客,2樓與1樓之間,還特地做了輸送梯,解說員蔡勝進表示,「這個輸送梯,是從樓下廚房,把做好的菜,經過它送到二樓,旁邊有一個朝食堂,可以在那邊用早餐。」

另外,在這裡接受款待的貴賓,還有1978年擔任加州州長的雷根,當時外交部在宴客的菜單上,還特別交代棗泥酥餅要做大一點,棗泥放多一些。過去都是管制的台北賓館2樓,3日首度對外開放,也彷彿打開了一條時光隧道


由於內部禁止拍照,所以使用總統府提供的照片


一樓大門



通往二樓的階梯



二樓大廳,古典比例的壁面、灰泥雕塑、搭配天花板細膩的線條,充分展現巴洛克裝飾風格。



二樓迎賓室空間寬敞



一樓西翼的宴會廳,適合舉辦大型宴會。



台北賓館的基地東西向長,成矩形狀,建築主體坐北朝南,為磚及石材、鋼筋混泥土構造之兩層樓建築物。受到日本於明治維新後引進的西方歷史樣式建築影響,台北賓館有馬薩式斜頂、希臘山牆、羅馬柱式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飾。四面留設寬廣的陽台,與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築相似。三樓東南隅有涼台,節慶時可觀賞遊行隊伍、眺望街景。



台北賓館是一棟結合日式、中式、巴洛克…等風格的建築物



台北賓館庭園一隅



一樓迴廊鋪設維多利亞鑲嵌磁磚




台北賓館北面照



由另一端拍攝



階梯可通往下面水池



一樓北側露台,為社交活動常用的場所。



台灣最早、最具規模的日式池泉迴遊式(又稱「築山式」)庭園。



湖面呈碧綠色



八角亭 ,原為戶外樂團演奏音樂之處。



在日式庭園池邊戲水的一對黑天鵝



日式庭園景觀



日式汲水區



台北賓館西邊的日式建築,是以前日本天皇休憩的寓所



純日式建築



只能在外拍照



再拍一張



台北賓館入口右翼



賓館外樹木



賓館外通道



由出口端再拍一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