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橘、紅、紫,色彩繽紛的馬纓丹(Lantana camara)與大花咸豐草相同,已經融入了民眾的生活周遭,舉凡校園、花圃、路邊、公園綠地等不一而足,四處可見其娉婷丰姿。


馬纓丹早於一六四五年即引進台灣,時值荷蘭人統治時期,為了謀取商業利益,荷蘭人從殖民地爪哇、西班牙殖民的菲律賓和印尼引進各種經濟作物,許多中南美洲的植物便是在此時期輾轉來到台灣,馬纓丹也在這波「移民潮」中,被引入作為重要觀賞植物。


馬纓丹天生麗質,常被人們當成園藝造景植物,但它的危害不容小覷,如果以輩分來說,堪稱是台灣二十大入侵植物中的大老級人物。馬纓丹生長力強悍,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潘富俊戲謔地說:「你只要在野外抓一把馬纓丹,然後用菜刀切!切!切!撒到庭院裡,不出幾天,馬上就鋪天蓋地了。」這話有些許誇張,但也有幾分真實。


馬纓丹繁殖迅速、耐乾旱,能立即形成盤根錯節、鈎刺繁生的灌木叢,不僅動物無法踐踏破壞,人工移除更屬不易。它的排他性極強,葉片釋放的毒素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長,所到之處猶如蝗蟲過境,幾乎寸草不生,強占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目前全省低海拔從海邊綿延至山麓,甚至離島皆是馬纓丹活躍的地區。


時至今日,馬纓丹已經廣泛分布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六十多個國家,且經過不斷地雜交與培育,三百多年來,全世界品種高達六百五十種以上,在台灣則有二十多個園藝栽培種,所謂的「馬纓丹」指的早已不是同一種植物,而是對各色品種的統稱。


園藝花卉業者為了市場利益,經常以人工方式進行馬纓丹品種雜交,培育各式品種,這些品種如果僅限於花園栽植,尚不至於造成危害。但如果不慎逸出,與野外種雜交,產生環境適應力更強的品種,就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災難。


植物的種的改變或取代,是看得見的生態破壞,例如森林變草地,但因雜交而產生的基因庫改變則是看不見的生態浩劫。通常來說,一地的動植物如果沒受到人為影響或天然災害,其性狀的比例是代代相傳的,如若因雜交而破壞了基因平衡,花朵開不出原本所需的比例,生態物種間的平衡關係就亂了序。


潘富俊語重心長地道:「植物本身是生產者,餵養許多昆蟲和鳥類。植物種類變少了,昆蟲與鳥類也跟著減少。以整個生態系來講,最源頭的生產者改變了,初級消費者也會跟著改變,而人是最後的消費者,只是最後受害罷了。」他接著建議,業者可培育只開花不結果實的品種,以防止馬纓丹雜交與擴散。一花一世界,生態的問題從來不能單獨看待,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影響的總是生態的每個環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