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溪原名「大姑陷」,是由泰雅族語TAKOHAM音譚而來的,是「大水」的意思,指的就是今天的大漢溪,漢人入墾後,認為大姑陷的「陷」字不吉利,於是改為「崁」字。清朝時,月眉的李金興高中舉人,為了炫耀,又將大姑崁改為大科崁。劉銘傳治理台灣時,為了突顯大溪山水交錯的景緻,再將「科」改為「嵙」。民國九年日人佔領台灣時將之簡稱為「大溪」,沿用至今。


拜河流之賜,舟楫之便,大溪自清乾隆年間,便有許多漢人陸續遷居於此,而形成原住民、漳、泉、客族等各族群匯集之聚落。道光年間,新莊的林本源家族為了避械鬥,也舉家溯滿彩堂而上,避居大溪並在此建立石城保護家園。林家開鑿埤圳發展農業,更利用河運,做起米鹽、木材運輸生意,大溪的市售發展也逐漸地形成規模。


隨著林家的開拓史以及其後劉銘傳的山地開發政策,大溪鎮當時以「大嵙崁」之名成為台灣最內陸的河港,在淡水河發展史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自1892年始,大溪進入了航運的黃金時期。發達的航運、豐富的物產、大量的製腦、製茶、採煤工人及運輸業者湧入大溪,帆船從淡水經大稻埕、艋舺、新莊、抵達大嵙崁,外商也競設洋行於此,大小不下三四百家,其中以和平、中央、中山路最為繁榮。


然而,好景不常,這一個與水共生的城鎮,就在泥沙淤塞、不利船行、失去交通的重要地位後,漸漸沈寂為一個一般的小鎮。但因歷史發展所傳承下來的文化資產,卻賦予大溪老鎮與眾不同的城鎮特色。和平街及老城中心一帶,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形式與都市結構,以及通往港口的石板古道,見證了當年商業鼎盛、萬商雲集的繁華,這些歷史陳跡都構成大溪鎮極為特殊,足以傲人的聚落風貌,也細膩地記錄著大溪鎮發展的歷史。


「山不轉,路轉」,沒有舟楫之利,居民便利用大溪山交會取擷容易的木材,結合大陸唐山師父的木器製作技術,發展出傳統神桌、唐木家具的製造業逐漸地取代傳統產業(山產、農業、礦產輸出),成為大溪產業發展的主要生機。


過往繁華的老街一景



很有名的黃日香豆干老店



里長嬤的碗稞,很傳統的小吃,三立有來此採訪過



廖心蘭豆干也很有名



很古早味的商店,有很多小時候的回憶



現在撈魚愈來愈少了,反而是這種用磁鐵吸的塑膠魚愈來愈多



大溪公園裡的拱橋,這妹妹以為我在拍她,遲遲不閃人



遠山一層薄霧讓山景呈現不同的顏色



溪谷上河床砌成的壺穴



遠山與稻田形成一幅很美的風景畫



武嶺橋一覽



武嶺橋通往龍潭



崁津大橋



大溪橋右方



大溪橋左方



大溪橋前廣場很多人在看表演



原來是在表演陀螺



橋上一景



橋上二景



大慶洞門



月眉古道是大溪老街與月眉地區之間聯絡往來的道路。古道的入口在和平老街38與40號之間的巷口,巷口上方有一橫額,寫著「月眉通路」。這條古道約有140年歷史。



現存的月眉古道非常簡短。從和平老街出發,走進「月眉通路」的巷弄,緩緩斜坡道向下行,經過地下道,穿過台三線公路。



過地下道後,路左側有一石頭公,據說是大溪市區內最後一座古老的石頭公。



 


慈湖位於桃園大溪鎮,原名「新埤」,俗稱「埤尾」,佔地廣達約30公頃,


因故總統 蔣公生前經常駐臨大溪鎮,此地集天地靈秀之氣,湖光山色近似浙江奉化山水,


蜿蜒的山間公路上又可遠眺大漢溪,覺得此景觀像極了他的故鄉奉化溪,


所以將此地更改名為「慈湖」。

慈湖又分為前後兩湖,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頗有江南山水之風貌,


相傳該地盡得地利龍穴之上乘。後湖的湖面比下游的前慈湖小,但四面環山


,與北橫公路只相距約一公里,目前仍為管制區,綠意盎然的花園,每逢初春


,百花盛開,閒盪其中,心曠神怡。




慈湖拱橋



來自各地的蔣公銅像,時代變遷,小時課本裡的偉人如今淪落於此



蔣公站姿



騎馬英姿



有街頭藝人在此募款



整個公園有許多步道


 



小橋光影映在湖面



遊客中心有賣一些紀念品



有兩蔣公仔給人拍照



往陵寢的步道樹林茂密



慈湖邊的池塘有很多鯉魚



慈湖一覽-垂懸於湖中的榕樹



慈湖二覽-湖光山水給人一股幽靜的感覺


大溪陵寢莊嚴肅穆



離開慈湖後發現一家愛情故事館



裡面有擺飾一些西洋古董




還有賣各種的巧克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