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居民口中的頭寮大池,其實是座灌溉蓄水池,原本的頭寮溜池,經過桃園農田水利會在民國56年擴大整建,形成今天的面貌;頭寮大埤廣達19公頃,水源引自大漢溪,和牛角南埤、龍過脈埤、新埤及白石埤等埤塘連結,負有灌溉整個三層地區農作的重任。

當年要建頭寮大埤時,村民特別蓋了座華美的福昌宮,要請埤崙土地公搬家,但不管村民怎麼問,祂就是不肯。施工過程中,還發生好幾次挖土機一靠近土地公祠就故障的怪事,後來,村民和土地公達成共識,決定採用原地墊高的方式,保留土地公廟,而施工期間還是要請祂先行搬遷,暫住福安宮。

埤崙土地公是頭寮地區的開庄土地公,開墾的先民選擇在此山區谷地落腳,並在谷中找了一處地形較高的地方建土地公祠護祐村民,因為相當靈驗而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施工單位在頭寮大池中央以水泥建了一座圓形的人工島,埤崙土地公搬回古樸的土地公祠,就在幾棵大樹環繞下開始新的生活,從此被改叫「水中土地公」。




水中土地公靜靜坐在18公頃的頭寮大池正中央,當初村民請祂搬遷時,聖意不允,現在水灌滿了,小小的土地公祠如同立在汪洋之中,四顧茫茫,相較過去的香火鼎盛更顯寂寥;不知道土地公是否後悔祂的決定?還是勞碌幾百年了,祂早就算計好要圖個清靜生活?


這群人是野鳥協會的,在補抓老鷹飛下來抓魚的瞬間的影像



他們的配備都很高級,我問過了要30~40萬左右,看來我是玩不起



我拍到一隻老鷹,不過望遠倍數不夠,所以拍的不是很清楚



大艽宮是一間土地公廟旁邊有大艽芎古道



這位先生是剛剛在野鳥協會認識的,由於熟悉這裡的環境就請他幫我帶路,他正探頭看裡面的土地公



大艽芎古道有木造階梯



整個古道長滿青苔



溪石亭是最上面的休息站,爬到這裡我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原本希望能看到底下的景色,可惜被樹木遮住了



下山看到一些古厝



角板山命名的由來,取因於光緒年間台灣巡府劉銘傳行經此地時,見當地的地形地貌似如角板,故將當地取名為「角板山」。


角板山公園風景區位於大鎮東南方大嵙溪的上游,有台灣廬山之稱號。在公園可遠眺溪口台地,山光水色,景色絕美。由於風景區是在山區,園內有許多的巨大松木且遍佈著海老,很適合到此地踏青遊玩。角板山公園「思親亭」旁,有一條通向下方河谷溪口吊橋的石階步道,遊客徒步順勢而走,從角板山台地到河床,單程約四十分鐘至一小時,可以訪視擁有近四十年歷史的溪口吊橋,站在吊橋中央可觀看壯觀的大漢溪水位與水庫豐沛蓄水量,景色極佳。


園中可見先總統 蔣公行館遺址及伉儷親手植的兩棵合抱榕樹,寧靜幽美,令人心曠神怡,行館外的梅花林相當值得駐足瀏覽。園內的角板山總統賓館開放參觀後,遊客更是絡翌不絕;賓館內有一條當初用來避難用的隧道供人參觀,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前去走一遭,一探究竟。


福興宮位在停車場隔壁



福星宮對面的涼亭與棧道



角板山公園又名「復興公園」,位於角板山西南側,佔地極廣,園內十數棵高大的楓樹,在深秋時常以淒艷的楓紅,引人駐足遐思。另外亦有古松巨樹林立、老梅遍佈,每到花季,園內一片粉紅黛綠的花海,非常動人。園道中有蔣公及夫人手植的兩棵合抱榕樹。


公園一隅有石階可抵大漢溪畔,並有吊橋聯繫對岸的溪口臺地。臺地外觀為四層臺階式的地形,四周陜谷高峰林立,大漢溪蜿蜒在側,自石階處遠眺,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公園的內部有角板山總統賓館開放參觀,賓館內有一神秘隧道供人參觀,喜歡冒險的民眾不妨前去一遊。


戰備隧道-避難神秘隧道”現已開放參觀多時,讓人可以感受當年的神秘!走入洞內可看到相當厚實的防彈鋼門,走道兩側現已彩繪著原住民圖騰,厚實水泥隧道令人感覺到相當安全,走完一趟別有一番體會喔!



隧道內有樓梯往下



隧道內的燈光照明



隧道內的彩繪



蔣公行館-角板山賓館建於民國49年(1960年),是蔣介石總統在桃園復興鄉的行館,園區佔地5.7公頃,擁有大片梅園,又有池塘流水,風光明媚;而角板山氣候涼爽怡人,溪口台地美景,又似故鄉山水,因此這裡是蔣介石生前喜愛的行館之一。



行館佔地6公頃,展出內容包括蔣公生前文物、舊照片、紀錄片,讓國內民眾可以一窺究竟。其中為了增強展覽的可看,也借調黨史館內從未公開的「侍衛日志」,內容記載蔣公在一九四九年六月辭去總統職務、國事混亂之際首度來到角板山,及一九五六年七月在角板山停留兩周的生活點滴。園內多了十二件來自各國的雕塑品,使園內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也有梅、柏、松等林蔭綠樹點綴園內,是一處值得一遊的景點



館內很漂亮的水晶燈飾



角板山行館特展的照片十分珍貴,是在蔣方智怡女士與幾位老侍從官協助下,從黨史館1萬多張照片慢慢整理出來的;從老照片中,也許讀到當時的氣氛,也許讀出了對現狀的感慨,同一張照片,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心情吧!



這項特展,呈現了中正先生暫時卸下元首身份,與家人相處的一面,他很愛和家人野炊,有好幾張照片都是他就著小火爐,忙著為家人做「雞油炒飯」的畫面,也許是「天倫之樂」的主題,特展中有許多中正先生笑得很開心的照片,與他嚴肅的形象極為不同



經國先生的展區是討論聲最多的區域,因為在牆上看到了另一個熟悉的身影──馬英九,這位台北市市長當時還是經國先生的翻譯;時間回到幾十年前,有誰會猜到這位名不見經傳的翻譯竟然成為政壇的明星?



館旁種植的花



公園內有種很多梅樹



石雕裝置



石雕裝置



石雕裝置



公園內景色最佳之處為「思親亭」,位於賓館風景區之南隅,可以俯瞰溪口台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蔣介石逝世時,蔣經國居喪期間,經常由慈湖至此地駐足停留,曾發表「梅臺思親」之文,後來因此將此亭命名為「思親亭」。



由思親亭眺望底下溪口台地



公園內花木扶疏,步道四通八達



還有種植松柏



有一條通向下方河谷溪口吊橋的石階步道,遊客徒步順勢而走,從角板山台地到河床,單程約四十分鐘至一小時,可以訪視擁有近四十年歷史的溪口吊橋,站在吊橋中央可觀看壯觀的大漢溪水位與水庫豐沛蓄水量,景色極佳。



 


復興鄉歷史文化館-這裡保存且展示了珍貴的泰雅族歷史文化及復興鄉人文、地理、典故等。有著豐富的照片及泰雅族各式各樣的器具,如:點火、農耕、狩獵、織布,等等。當然也有展示泰雅族別緻的手工藝品、富有特色的傳統住屋模型。除了照片、器具的文物展覽,這裡還有豐富的史料資料,影音多媒體展示系統,讓遊客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泰雅的文化。  



館旁的原住民雕像



泰雅人傳統服飾的圖騰、美食、狩獵生活、歌謠與舞蹈,在這座風光明媚的山林部落,充分展現出特殊的人文景觀;山岳水澗,無不處處流露這個地區景致迷人的所在。是泰雅族人生命的表徵,泰雅族男子為了象徵自己在部落裡面有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經歷一番試練之後,經長老授意,便可在額上刺青以示「勇氣過人」。文明未開化時期,泰雅勇士以獵人頭的數字來決定紋面的面積與比例,漢化文明入侵後,各部落改採狩獵野獸的技能作為判定紋面的標準。


泰雅族的臉上彩繪



館內展示各種農耕、狩獵、織布器具



以前原住民的房子



獵刀還有伐木器具



貓的木雕



原住民服飾-盛裝衣



原住民服飾-披衣



原住民服飾-男生背心



原住民服飾-女生背心



復興鄉角板山形象商圈,範圍主要集中在忠孝路、中正路與中山路,「親切、誠信、清靜」為主題,使商圈呈現煥然一新的氣象,更利用原有的景觀,再配合泰雅族的人文特色、香菇等農業特產,統一規劃成「角板山形象商圈」,屬觀光型態的示範性商圈,其當地特產為香菇、水蜜桃、桂竹筍、紅娘芭樂、水梨、野生靈芝、茶葉等,由於當地出產香菇,成為名副其實的香菇大道,各式品種的香菇模型齊聚街道兩側,店家招牌也以香菇為裝飾,本商圈推動甚早,現已具規模。



這條路有很多香菇批發商



各種不同的香菇套餐



這家有賣綜合的炸香菇,酥酥脆脆的很好吃,還有蝦餅也很特別,滿滿的都是溪蝦



還有滷豆干跟香菇



這家有賣山豬肉跟香腸,這位老兄不喜歡我拍他



再往前走有看到一間國中為桃園縣唯一之山地國中,學生約九成為原住民。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紀念先總統蔣公誕辰而改名為「桃園縣立介壽國民中學」。



介壽國中操場



羅浮橋和復興橋是復興鄉內兩座別緻的橋樑,復興橋以堅實的骨架搭配紫色的外衣,雄偉壯觀,別具匠心,而紅色羅浮橋則是為了疏解復興橋擁塞交通流量及便利旅客所建立的壯觀橋樑,可說是大一號的大漢橋,目前巳成北橫公路的第一大名橋。

復興橋



 



 



 



羅浮橋



 



 



復興鄉公所斥資近四千萬元美化羅浮部落,以羅浮雙橋為中心,在週邊規劃了徒步區和觀景平台等,其中又以復興橋為主角,用紅、藍、黃等各色的LED燈,將橋面、底座與橋索等部份全部裝設為代表原住民文化的菱形圖案。

兩橋相戶輝映



由橋上遠眺對面的房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