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佔地約4.5公頃,以臺灣低海拔具有的特色生態和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細心挑選仔細檢視臺灣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幾個生態區造景,並表現景觀的趣味及特色。共計有:隆起珊瑚礁生態區、蘭嶼生態區、海岸林生態區、臺東蘇鐵生態區、北部低海拔生態區、中部低海拔生態區、南部低海拔生態區及季風雨林生態區等八個區域,選植各式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原生植種,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800多種植栽。而熱帶雨林溫室則是一座倣塔造型中國式風味的特殊玻璃溫室,總建築高度約40公尺,內部展示了用途和觀賞的植物,其中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特性,如:超高樹、河岸雨林、雨林地床、低地熱帶雨林等,植栽共約400多種。
植物園有大的熱帶雨林溫室
前面的池塘有種一些睡蓮
館前有一隻大的蜻蜓非常省目
館旁有種各種仙人掌
熱帶雨林溫室是由鋼構玻璃帷幕所構成,地上高度31公尺,地下高度4.5公尺,直徑56公尺,目前已成為臺中市最具特色的地標建築。在2500平方公尺的展示面積中栽植了500種左右的植物,主要在模擬熱帶低地雨林的環境,展示雨林植物的多樣性,和這些植物與人類密切的關係,在登上熱帶雨林溫室八樓觀景臺的過程中,更可以觀察到由吉貝木棉等所組成的超高樹群、豐富的附生植物、多樣的地被植物等生育地分佈的多樣性。
館內種植的蘭花不知是何品種
熱帶雨林瀑布
解說員在介紹各種植物
屋頂的幾合圖形
生長在岩壁的厥類
這是另一種蘭花
林間步道
不知何種植物長得像雞毛撢
由上往下俯視整個雨林
有樓梯可爬到上面
依附在灌木的植物
龍舌蘭科植物是另一群以美洲為主要分布地區的多肉植物
各種仙人掌
可以看到具有與一般植物相同葉片的木麒麟類仙人掌、葉子退化成棍棒狀的仙人掌,還有完全沒有葉片的柱狀或球狀的仙人掌,而這三群植物正代表了仙人掌科所含的三個亞科。
依附在鐵竿的藤蔓植物
海竽盆景
人工瀑布
再拍一張這種花
台中公園位於台中市中心,自由路二段與公園路之間,又稱為中山公園,面積達10.5公頃,鬧中取靜,園內花木扶疏,老樹成蔭,湖心亭是台中市地標的經典代表。築園歷史悠久(建於清光緒34年),朱欄王砌的亭台、曲橋,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是市民休閒逗留、運動的最愛場所。
台中公園中有一人工小湖,湖上相連的雙亭,即為有名的中正亭,朱紅色的亭簷倒影映在水中,可是台中市最為代表的景觀之一。繞過人工湖即可見望月亭、砲台山古蹟是台中僅存的台灣府城遺跡。目前園內設有網球場、露天音樂台及兒童遊樂設施。湖畔並有小船出租,可供遊客徜徉湖上。
古色古香的湖心亭,於1999年4月17日,經學者專家的評估公告為「市定古蹟」,還包括亭體及鄰近的中山橋路都是公告範圍。
湖心亭是台中地標
日月湖的湖心亭興建於1908年,是為了慶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而建造的紀念建築物。當時台灣總督府邀請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來台主持縱貫鐵路通車典禮。通車慶典的會場就在台中公園。因此建造此亭做為載仁親王的休憩所。
湖心亭立於湖中小島的水上,初稱「湖亭」,後來又有「弘園閣」、「香閣」之美名,湖亭在水面下採混凝土石柱為支撐,平台以上的建築木造結構,屋頂尖端採四脊圓弧交叉頂的造型,頗具特色。湖心亭歷經多次整建,一般大眾較熟悉的紅頂白柱外觀,是戰後整修的。台中市政府進行古蹟修繕時,才將湖心亭的屋頂恢復為早期赤銅色的舊貌。
湖心亭旁有噴泉,可表演水舞
台中公園東西側各建有木橋通往湖心亭所在的小島,橋名各為「第一橋」、「第二橋」;台灣光復後,改名為「中山橋」及「中正橋」,後來經過改建,中正橋成為鋼筋混凝土製的水泥橋,而改建後的中山橋維持木造型式,外觀較似當年舊橋。
中山橋
橋屬紅色木造結構
中正橋混凝土製的水泥橋
心型花圈
公園內有很多石雕藝術
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清朝台中富商吳鸞旂家中的更樓,建築於清光緒年間(約1880年代),是目前全台僅存的一座更樓。台中建省城時,劉銘傳任命吳鸞旂為總理,協助知縣建造省城,吳鸞旂為了招待貴賓及官員,就在現在東區大智路與復興路口附近興建一棟大型公館。
這座更樓是公館的外門樓,為紅磚造二樓建築,樓上是供巡守休息的門房,樓下則是進出公館的大門。更樓又稱「鼓樓」,俗稱「譙樓」,用來巡守,並敲鑼報時。吳鸞旂公館更樓採歇山式加上燕尾翹起的屋頂,磚壁、欄杆及磚片裝飾,都細緻精巧。台灣光復後,吳鸞旂公館的土地產權幾經轉手,後為台中市政府取得。1980年代初期,台中市政府標售土地,吳鸞旂公館遭買主拆除,改建為商業大樓。當時市政府僅保留這座更樓,遷建於台中公園
望月亭-城樓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所題,是目前台中公園內最古老的歷史遺跡。題額為「曲奏迎神」,係因當年大北門外的小丘陵為墓地,故題以「迎神」以表示對墳場孤魂野鬼的敬稱。北門樓於1948年(民國37年)重新整修,改名為「望月亭」。
這是台中燈會遺留下來的主燈
主燈上成群飛舞的鴿子
台中公園還有一處重要的日本時代的歷史遺跡-台中神社。台中神社落成於1912年(大正元年),原位於新富町(三民路一帶),後來才遷至台中公園內,屬於縣級的神社。1942年(昭和17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為加強宣傳皇民思想,台中神社擴遷至現在的雙十路,並奉准升格為繼台灣神社、台南神社、新竹神社之後的第四座國幣神社。戰後,台中神社被拆毀,改建為「台中忠烈祠」。
破碎的鳥居側面
石燈籠,神橋及後方神殿,
原本殿已變成孔子銅像,而玉垣保持良好(上方並未看到奉獻者名字)
砲台山是一座海拔僅約89.5公尺的小丘,卻是台中舊地名的起源,已被列為台中市的歷史建築。台灣民間稱平地上凸起的小丘陵為「墩」,這塊小丘陵是台中市區的最高點,被稱為「大墩」。於是「大墩」成了台中的舊地名,清朝設有「大墩街」。直到日本統治台灣,設立台中縣,而將「大墩街」改名「台中街」,「大墩」才演變成為「台中」。
砲台山上抗日紀念碑
砲台山上的涼亭也叫望月亭
三角點紀念碑旁的奇石造景
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紀念碑-在砲台山頂「抗日忠勇將士民眾紀念碑」旁,有一方形大理石的原始基準點。1898年(明治31年),日本人開始在台灣實施土地調查,零星設置了一些測量用的基石。1900年,臨時土地調查局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就在台中市的砲台山設置了原始基準點。
園內國父銅像
老樹盤根錯結,很多小朋友喜歡攀爬這些樹根
由另一端觀看湖心亭
中國廣播公司的放送亭
可以租船遊湖,划一次200塊大洋,限時一小時
台中公園內的教堂:思恩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