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孔子廟原為彰化縣學所在,昔日在縣治東門內,南向。清雍正元年(1723年)彰化設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知縣張鎬主其事,聘請大陸漳州、泉州、潮州師父,由大陸將建築材料船運來台,創建彰化孔子廟。初建之時規模已具,中為大成殿,兩側為東西廡,前為甬道、大成門(戟門),工為義路,西為禮門,前有檽星門,後為崇聖祠,右為明倫堂,堂後為學廨。清乾隆十年(1745年),淡水同知攝彰化縣事曾曰瑛於廟左側興建白沙書院。
檽星門是孔廟的大門,採五開間的建築格局,屋頂為三段式的燕尾頂。檽星是天上的文星,相傳孔子是文星下凡人間,因此以檽星命名孔廟大門。
彰化孔廟是清朝在台灣修建孔廟當中規模最宏大的,迄今仍保有完整清代孔廟的建築原味,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大成殿,面寬五間,四面有走馬廊,高起的台基,以尊崇孔子地位。台基與地面設有台階,中軸部份的斜面石塊,有雲龍雕刻,稱「御路石」。由於宮廷的中軸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皇帝進出宮,多乘坐轎子,因此中軸線不設石階,而雕鑿雲龍圖案,因此孔廟及寺廟都沿用這種源自宮廷建築的設計。
彰化設治之後,知縣張鎬於1726年(雍正4年)創建彰化孔廟,始建時就已完成檽星門、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崇聖祠、禮門、義路、明倫堂及學廨等建築,奠定今日孔廟的基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陸續有重修及增建。彰化孔廟的歷史迄今已超過280年。
戟門鐘鼓及臥碑
在戟門兩旁有圓門
大成殿,名字來自「大成至聖先師」的諡號,是孔廟的主殿,孔子神位安置於殿內。大成殿是孔廟建築精華的所在。 台南孔廟是鄭氏所建,清人在台首先建的孔廟即為彰化孔廟,所建的大成殿高度超過台南孔廟。
孔廟東廡
很高大的老榕樹
彰化孔廟的正前方,原設置一堵高大的照壁(圍牆),這是所有孔廟的標準局配置。彰化孔廟的照壁在日據時代被拆除,只留下一塊「萬仞宮牆」石碑立於孔廟大門「檽星門」的右前牆。
彰化縣學碑記
大成殿門前兩座古燈籠
主殿「大成殿」殿內奉有先賢聖人牌位,正中祀有孔子神龕一座,其上懸掛「道貫古今」、「與天地參」二匾,前為蔣經國先生所題頒;後為清乾隆皇帝所御賜。為臺灣中部文教發展之重要象徵。
大成殿後方的崇聖祠
孔廟西側的木造涼亭
石燈籠與古井
鄭成功廟位於彰化南瑤宮之南,十分接近,交通往來也很便利。步入廟前,鄭成功廟外觀建築十分強眼亮麗,有別於一般寺廟,這是對國家民族英雄的一種崇高的表徵。
鄭成功原名森,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曾賜姓朱,名成功,因此後人多以「國姓爺」或「鄭成功」加以稱呼。
21歲的那年(1644),清軍入關,明朝滅亡,隨之而來的是父親降清,生母受辱自殺的變故,鄭成功遭受空前未有的打擊,跑到孔廟,燒毀儒服,以孤臣孽子自況,下定決心棄文從武,反清復明。
從明永曆元年(1647)到永曆13年這段時間裡,鄭成功在福建一帶組織義軍,連絡反清勢力,與清廷做殊死戰。清人視他為眼中釘,用盡方法,包括逼迫鄭芝龍用親情向他招降。鄭成功\基於民族大義,堅決回絕,並且率軍攻打南京,最後卻因戰略失策,不幸敗戰而回。
鄭成功南歸後,開始籌劃攻佔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苦熬9個月之後,終於收復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不但為明朝延一命脈,更使西方殖民勢力遭受重挫,後人感恩懷德,四時香祀不斷,有關他的傳說,更是在民間流傳不已。
鄭成功銅像
廟前石獅與燈籠
全台鄭姓宗親會春季祭典
明朝時鄭成功被封為延平郡王,後人尊俸為開台聖王,因此又稱為開台聖王廟
左側大門前的門神與鐘
右側大門前的門神與鼓
祭祀廣場旁的迴廊
廟內鄭成功的彩繪圖
廟門旁的雕刻是栩栩如生,虎壁雕
龍壁雕
鹿壁雕
用色鮮豔,造型可愛是鄭成功廟石雕的特色
藍色大門配上紅色門聯看來格外搶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