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在很多年前,當筆者看到蔣介石晚年的照片時,也就是蔣在台灣時的照片時,那些照片幾乎顛覆了筆者對他的印象。因爲蔣在我們這一代人心目中的基本印象是有些硬硬的,有些威嚴的,可那些照片顯得蔣是非常慈祥的一個人,慈眉善目的,也幾乎是一個老學者的模樣了。筆者有些認不出來了,這是那個蔣介石嗎?也許人老了都如此吧。
就蔣介石的格局來說,要比毛澤東差一些,小一些。但筆者覺得也就差那麽一點。蔣是軍人出身,天生是一個戰略家;毛是書生出生,也天生是一個戰略家。毛評論蔣時,一般都說蔣是一個流氓,評價很低,而蔣評毛時,評價也不高,蔣曾在重慶與毛會面後,在當天的日記裏對毛有一個評語,大意是毛,綿裏藏針,陰陽怪氣,必不成氣候。以後的歷史證明蔣的評語錯了。而當蔣1975年去世後,據說,毛得知這一消息後,曾悶悶不樂了很多天。
筆者對蔣與毛這一對冤家有一種感覺,就是周瑜周公瑾當年的慨歎:既生瑜何生亮。兩人都是獨裁者,也都是大英雄,獨裁者與大英雄一般來說就是一個東西的兩面。兩人也都是很少見的天生的戰略家,但毛總是比蔣高出那麽一點,而這一點便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與分野。蔣是中國軍閥們的克星,而毛是蔣的克星。蔣無論是面對軍閥也好,還是面對日本人也好,戰略上都無大錯,可一面對毛,蔣就亂了方寸。而蔣打天下平諸侯鬥日寇,似乎就是爲了毛將來更好地一統江山。無怪毛稱蔣爲運輸大隊長。
現在回到主題,爲什麽看蔣要用大歷史?因爲蔣的政治生涯處在了中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這雖然是一個變亂不定,生靈塗炭的大變局的時代,可也是創造英雄的時代。蔣在中國歷史上的功勞至少有四個,一個是在大清帝國解體後,第一次完成了形式上的中國的重新統一;二是,在日本入侵的時候,保住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沒有投降,並最後等到了打敗日本人,是中國近代第一民族英雄。第三,從1840年以來,中國第一次能與世界列強平等地坐在一起談話,即開羅會議與美蘇英三國並列,成爲四大戰勝國,並于戰後,成功收回被日本吞並的東北與台灣;四是,在台灣實行改革,蔣氏父子開始了台灣的民主變革。其結果到如今,是台灣廢除了黨國,實現了政黨輪替,選舉,司法獨立,言論自由,前總統可以在下台後不久被逮捕。
從蔣的這四大戰績而論,幾乎可以說一點都不輸于毛日後對中國的貢獻。
先說蔣對中國形式上的統一。其實,從中國的大歷史看,中國在1911年清帝國解體後,有一段混亂的時期,就是所謂的軍閥混戰時期,如果算蔣在1930-1931年對中國達到了形式上的統一來看,混亂的時間只有20年,非常的短暫。如果從蔣對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有效控制來看,那要到1936-7年,那也就不過是26-7年,也不很長。何況,中間還有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現在有很多人開始給北洋軍閥平反,甚至有人還稱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國近代最好的時期。很有意思。
那麽,蔣的這個形式上的統一有什麽意義呢?從日後的發展來看,主要的意義是對日本人的。沒有這個形式上的統一,尤其是在1936-37達成的統一戰線,中國的對日作戰將會非常的不利,日本會各個擊破中國的軍隊。我們從抗日的歷史看出來,即便是這樣,中國的抗戰也是非常的慘烈,損失軍隊達數百萬人,將軍以上軍銜的戰將達數百人。老百姓就更多了。中國軍民抗戰時的損失,大概只有蘇聯二戰時的衛國戰爭能與之相比。另外,很多學者稱1927-1937,是中國的黃金10年,這10年,正是蔣上台的10年,中國的民族經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輕工業,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蔣也是靠這10年,準備了10年,物力,財力,軍力,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有了這10年,蔣這才能買德國人的裝備,所謂的德械師。大概蔣的嫡系,到抗戰時,有10幾個德械師。這樣,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才能頂那麽久。
再說蔣是中國抗戰中第一民族英雄。也許有人不同意。因爲蔣被許多人罵爲不抗戰,還要投降日本。其中共産黨罵的最兇。
但從抗戰的真實歷史來看,這肯定不成立。老蔣與日本人之間,大的會戰有十幾場,中等的戰役要上百場。每個讀過抗戰史的人,無不爲之動容。最後,日本人在打下武漢之後,便無力進行大的進攻了,于是才有了著名的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已可以與日軍一戰,那是抗戰第一名將薛嶽的得意之作。這有點像蘇德戰場,德軍在打到莫斯科城下時,已成強弩之末。老蔣保住了中國的半壁江山,而沒有像二戰中的法國那樣很快投降,也沒有像清代的時候,當英法聯軍,及8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政府便開始與其議和,然後便簽訂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蔣在日本人攻下首都南京後,並沒有投降,也沒有議和。當日軍轟炸陪都重慶時,蔣也沒有投降。日軍後來有攻入重慶的跡象時,蔣已準備再遷都去西昌。而且,他並不準備流亡海外。蔣是一個有骨氣的人,當然是民族英雄。不僅蔣本人,蔣的大部分部下與戰將,從陳誠、衛立煌、孫立人、杜聿明往下,都是民族英雄。
中國抗戰的一個大的特點是在二戰以前便開始了。當時,那些列強們都在看中國人的笑話,也看不起中國軍隊。可是,當日軍開始太平洋戰爭時,那些列強們就笑不
出來了,因爲,日軍,包括日本的陸軍,在東南亞,打得美軍和英軍是望風而逃。而中國軍隊此時竟可以與日軍一戰,互有勝負。這樣,美國、英國才開始對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刮目相看。于是也才有了後來中國遠征軍的出國作戰。當然,中國軍隊在最後一場的戰役中打得不好,即日本人稱其爲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中國在這場戰役中的失敗,直接導緻了美英蘇的雅爾塔會議達成的密約,即,以損害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蘇聯的對日作戰。這也是外蒙古丟失的一個開始。
無論怎樣,老蔣還是勝利者,並奪回了失去的東北和割讓出去的台灣。而且,在開羅會議上成爲座上賓。雖然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都不喜歡蔣,覺得蔣是一個獨裁者,可中國畢竟是1840年以來,第一次不用點頭哈腰地對待列強們了。
至于蔣氏父子在台灣開始的改革,意義非常重大。蔣在這方面的歷史功績,要遠遠大于毛。當然有人說,蔣在台灣還是一個獨裁者,尤其是李敖,李敖號稱跟蔣氏父子鬥了40年。可蔣的獨裁,與毛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蔣一到台灣便開始檢討自己及國民黨爲什麽會在大陸失敗,當時很多國民黨人都說,是蔣比毛要獨裁,可是大家討論來討論去,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那就是蔣在大陸失敗的原因是不如毛獨裁。
蔣在台灣首先開始了土改,比中共在大陸的土改要好得多,也要溫和得多。共産黨採取的是無償奪回地主的土地,還殺掉大量的地主。其實地主都是農村的人才,而且還是不留戀城市生活的人才,殺掉地主,等于毀掉了農村的能人,中國大陸于是只好在1978年之後,再造農村的能人,即能領導農民緻富的人。
另外,台灣現在已證明走得通的現代政治改革的路,是否是中國大陸將來要走的路呢?我們拭目以待
從幾個歷史公案看蔣介石所謂歷史公案,就是現在還在爭論而又說不太清的東西。關于蔣介石的歷史公案有幾個,一個就是9。18時,到底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一個便是關于蔣的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另一個就是,到底是不是蔣逼迫日本人與中國打的全面的戰爭。
筆者想就這幾個與蔣有關的歷史公案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個公案是,9。18時,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
我們先從蔣的崛起談起。蔣的崛起,一靠孫中山,二靠黃埔軍校。其實,蔣誇大了孫對他的期望和重用,在孫的眼裏,蔣就是一個軍人,不是政治家,孫其實更看好那個汪精衛,孫的總理遺囑,便是由汪精衛執筆的。孫當年派蔣去黃埔軍校時,蔣還很不願意去,認爲辦教育不如立即帶兵。後來才看出黃埔的重要性來。黃埔軍校也從此成爲蔣崛起與發家的資本。但蔣很不幸的不能擺脫共産黨,原因是黃埔是蘇俄人花錢建立的,許多共産黨人便混進了黃埔。
一次北伐之後,蔣便將共産黨驅除出蔣的軍隊與政治系統,這時的蔣冉然成爲了國民黨的軍事領袖,並向政治領袖的方向邁進。然後開始二次北伐。一次北伐蔣打到了長江流域,二次北伐蔣打到了黃河以北,山東河北一線。那個時候,蔣運籌帷幄,戰無不勝,北洋軍閥和地方軍閥都望風披靡,那時,大概只有東北張作霖的奉系軍閥與江西的共産黨沒有臣服。
蔣的雄心當然是統一中國,因此共産黨當然是匪。共産黨當時占的地盤不大,而且都位于荒山野嶺。蔣一面在江西剿共,一面與張學良談判。張學良的奉系軍閥是軍閥中裝備最精良的,張後來投靠了蔣,原因當然是爲了防日本人。張學良的易幟,給了日本人緻命的一擊,也實現了蔣在名義上的統一中國。也因此,蔣對張學良感恩戴德,並封張爲海陸空副總司令。也因此,日本的中下級軍官,包括後來有名的闆垣和肥原,那時僅僅是中佐,大佐一級的人物,也就是個營長或團長一級的,便開始策劃攻占東北。
9,18事變的時候,蔣正在江西剿共,而張學良也不在東北,而在北京。張的大部分軍隊,此時都已入關,在天津、北京、熱河、河北一帶布防。但張在東北還是有足夠的軍隊,大概有10來萬人,而日本人當時不到2萬人。
一般人難以想象,日本的營團級幹部就可以發動9.18事變。這便是日本與中國的不同。筆者認爲,當9.18事變發生時,不僅日本國內不清楚,連關東軍司令部也不太清楚。可是,這怎麽可能呢?
這就是日本很經典的以下克上的戰例。日本人是慣于以下克上的。最後日本是成于以下克上,也是敗于這個以下克上。
日本當時總的對華戰略是要侵入中國的,但是如何侵入和何時侵入,並沒有一個總的設想和具體的日程。于是便被一些中下級的狂熱軍官牽著走。而日本的上層,都是相對比較保守和穩重的,但中下級軍官幾乎都是鷹派。他們組成了許多的協會,秘密活動,其中有很多的人才,包括戰略性方面的人才。其實這跟中國現在一樣,
中國軍隊中,現在最有頭腦的,最有才幹人,一般不是那些將軍們,而是團、師一級的年輕人。當時,日本主要的防備對象是俄國,這就是日本當時有名的北進方略。而防備俄國,需要戰略縱深,因此日本人迫切需要占領東北,後來還需要占領華北,熱河和內蒙古。
中國從來都是以上治下,而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基本就是以下克上。日本的民間和下層都充滿了活力,而中國歷來都是壓制下層活力的。
那麽到底是誰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據很多人回憶,當日本人開始進攻沈陽時,遠在北京的張學良立即下了不抵抗的命令。當然,張後來說這是奉了蔣的命令。其實,蔣當時在江西剿共,對于東北的局勢根本不清楚,因爲東北一直在奉軍的手上,蔣的勢力還沒有進入到東北。蔣也根本指揮不了奉軍。而日本的上層此時估計也沒有立即進攻和占領東北的命令。筆者猜測,也許張當時是請示過蔣的,但蔣能說什麽?因爲蔣什麽都不清楚,也許會說,等等看之類的話。那麽張爲什麽會下不抵抗的命令?很簡單,張怕日本人。而且,張此時正緻力于向關內發展。
由于歷史上有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日本人可以在東北和北京派駐一定的軍隊。77事變的時候,日本軍隊出現在盧溝橋,也是因爲有條約在。張學良與日本人相處很多年,他當然知道日本人的戰鬥力。因爲,日本人在1905年是打敗了俄國人的。只是筆者想張學良判斷失誤,他以爲日本人只是小範圍的舉動,忍一忍,過幾天就沒事了。何況,日本人的兵力也不足。他根本沒料到,日本人真的動手了。
而日本這些年輕的軍官,選擇這個時候來動手,根本原因也與蔣有關。因爲他們看到,如果再不動手,再拖延下去,蔣就會在事實上真正地統一中國,那個時候,再動手就太遲了。當然,後來日本朝野都支持闆垣他們,日本駐朝鮮派遣軍很快調派幾個師團進入了東北的滿洲。
因此,也許是歪打正著,也許就是因爲日本本來也沒有什麽從上而下的命令,這反而迷惑了張學良,也許,也迷惑了蔣。
9.18之後,蔣也沒怎樣,只是抗議,並請國際,國聯來調停。因爲蔣的勢力離東北太遙遠了。另外,以蔣對日本的了解,蔣認爲在1931年,根本不是與日本攤牌的時候,因爲他自己,中國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好。于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出台了。
筆者的第二個歷史公案,便是蔣的這個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
蔣的這個方略遭到很多人的罵和批駁,當然罵得最兇的是共産黨,還有一些的地方軍閥。原因很簡單,因爲他們就是蔣要“安”的人。但我們從後來的歷史進程來看,蔣的這一方略極爲英明。是一石數鳥的戰略。而且,成就了日後抗戰的勝利。
首先,蔣成功地將中共驅逐出江西,也就是蔣地盤的心髒地帶,然後,蔣便讓薛嶽的10萬大軍,跟隨逃跑的紅軍一路向西,向西南進軍,因爲蔣的勢力還沒有到達過廣大的西南地區。因此就上演了一出很怪異的戲,一是薛嶽只在紅軍的後面跟,從不在前面堵,而地方軍閥們,基本也是能讓路就讓路,紅軍過境,他們便禮送紅軍出境。然後想辦法不讓蔣的中央軍進入自己的地盤。可蔣畢竟是大兵壓境,對西南諸省動手整頓,搞掉了那些不忠的人。因爲老蔣深知日本人的實力,已經在著手準備戰略空間。而歷史上的西南,尤其是四川,從來都是大的戰略後方,是成就帝業的基地。劉邦當年如此,孔明後來也想學習。
後來在抗戰中,蔣果然就到了四川,並遷都到了重慶。如果沒有蔣早先的準備,那蔣拿什麽實行他的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其實毛後來的所謂大三線建設,也是如此,毛將大西南作爲自己的戰略後方。北面與東面一旦有事,便可以撤退到西南去。
周恩來一直很佩服蔣的戰略頭腦,稱贊蔣公是大戰略家。可惜,蔣本以戰略見長,可他的問題是以爲自己無所不能,經常直接幹預戰役的用兵,有時如戰地指揮官林彪一樣,直接指揮到師一級,搞得軍師,兵團,不知如何是好。毛這點比蔣介石要聰明的多,戰役指揮基本放手給那些大將們去做,自己專心搞戰略。尤其是到延安之後,毛基本不過問具體的戰役指揮,遼沈戰役,毛也是僅作了一個大緻的構想而已。淮河戰役,毛完全放手給粟裕。大概只有一次,是毛直接指揮平津戰役的前半段。也許是毛實在看不下去聶榮臻老是打不過傅作義,心裏急呀。
筆者的第三公案,便是到底是不是蔣逼迫日本人與中國打全面戰爭的。
這是一個爭議頗大的問題。因爲這涉及到是否是日本挑起的對華全面戰爭。這是一個責任問題,很大。
但筆者又想,那個時候,日本人已經侵占了中國的東北全部,華北大部,還有熱河,內蒙古大部。中國已經如此受欺負了,即便是中國主動出擊,主動選擇時間與
地點,那是中國自己的用兵方式問題,用兵,當然要對自己有利,談不上什麽中國的責任問題。而且,這仗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打的,不是在日本的國土上打的,中國永遠是正義者,無論這仗怎樣打。
日本本是蠶食中國的策略,因爲日本一直也沒有一個總體的戰略計劃,一會兒要北上,一會兒又要南進,而且,整個是被下面牽著走。可能日本也覺得中國實在是太大了,一下子吞不掉。而老蔣後來看到時機成熟以後,這大概與西安事變也有關系,便決定與日本大打,進行全面戰爭,即,要撐死日本。所謂蛇吞象,日本必然要被脹破。而被蠶食,就像煮蛤蟆,一點一點被煮死而不自知。
這是老蔣的絕對英明之處。老蔣的戰略天賦可見一斑。日本就沒有這樣的戰略家,這也是日本的失敗之所在。這是日本在戰後的總結中也承認的。所以說,日本是成也以下克上,敗也以下克上。
當老蔣準備與日本人一決高下的時候,日軍的主力在華北,那時長城抗戰剛剛過去。很多人要去華北。有人說是陳誠提議的,也有人說就是蔣自己。中心在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要在自己決定的時間與地點與對方決戰。
地點最後選在了上海。
老蔣是戰略家,因此無論幹什麽事,都是一石數鳥。大家都下過圍棋,圍棋的特點是每落一子,不能僅一個意思,至少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那樣這一子的效率才會高。老蔣選擇在上海開打也是如此。一個是大的戰略方面,當時有兩個方向,一個在華北,而大部日軍就在華北。上海的日軍很少,大概只有2千人的海軍陸戰隊。
如果在華北動手,那麽日軍就會很便利的用兵,沿著平漢鐵路向前推進,直搗武漢。結果是日軍可能會將蔣的軍隊封閉在武漢以東,那樣蔣的戰略回旋空間就會很小了。而如果在上海開打,日本人在上海的兵力很少,中國軍隊至少暫時會占優,這樣也會迫使日本開始增兵上海,然後戰爭的方向就會變成日軍仰攻,溯長江往上,老蔣便可以一步一步的逐次抵抗,一點一點地消耗敵人。後來的戰爭進程也就是如此,當日軍打到武漢時,基本已經筋疲力竭了,戰線便停在了武漢,而老蔣還保有廣大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可與日本人周旋。
應該說,日本人是中了蔣的圈套了。日本人中計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日本人沒有大的戰略家,另外,日本從一開始,從9.18開始,就是以下克上,就根本沒有一個總體的計劃,好像很即興的樣子,經常是報複性的戰鬥,包括占領中國首都南京,也是下面不聽上面的,上面要下面停下來,不想擴大戰爭的範圍,但根本控制不住下面的戰鬥積極性和報複性心理。上海之戰,後來演變爲淞滬會戰,越打越大。老蔣動用了自己的嫡系部隊,那些德械師;各路軍閥也踴躍參戰,而且互相比賽,看誰打的好,場面十分感人。
在上海開打,老蔣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想要把英國和美國拖下水。因爲在滬甯這個中國最重要的三角地帶,英美有大量的利益在這裏。如果日本人占領了這個地方,一定會損害英美的利益,那麽英美有可能被拉下水。可惜,英美膽子太小,也有點怕日本,沒有上蔣的當。
當然,蔣的這一戰略計劃,對自己的損害也非常大。因爲上海從蔣一上台,就是蔣的錢口袋。蔣的最大利益,也是在這個長江三角地帶,丟掉了這裏,蔣的補給就非常的困難。後來,蔣到了重慶,就非常的困頓,有一段時間,財政上的一半幾乎是靠海外華人的捐款。海外華人在抗戰的那個時候貢獻非常的大,值得驕傲。因此也可以說,老蔣的這一戰略,也是苦肉計,犧牲很大,但也不得不如此。
至于,在上海誰打的第一槍,已經不重要了。前面我們說了,日本人這時已經侵入了中國廣大的地區,那麽這仗如何打,在什麽地方打,在什麽時間打,那是中國人的權力。
老蔣與日本人大打的戰略,後來非常的成功。結果是,中國不僅沒有被日本蠶食掉,卻將日本脹死了。日本不僅後來丟掉了華北,還丟掉了已占領了很多年的東北,甚至連50幾年前割讓出去的台灣也回歸了中國。二戰後,日本是一無所獲,還被美軍占領,這是日本人從古至今第一次被外族人占領。這對日本人的精神打擊非常的大。而且,日本的本土也丟掉了北方四島,被俄國人占據了。日本人在戰後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日本沒有大的戰略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