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英文:Glory)為氣象學的名詞,中國宋朝時稱為光相、現代中文習稱佛光、寶光、寶光環、觀音圈、觀音輪、反日華等等;歐洲則稱作布羅肯幽靈(英文:Brocken Specter)、布羅肯虹(英文:Brocken Bow)或布羅肯現象(英文:Brocken Phenomenon),是一種陽光透過雲霧反射,並經由雲霧中的水滴發生繞射與干涉,最後形成一圈彩虹光環的光象,在光環中經常包括觀察者本身的陰影。
光環的形成條件
背向陽光
含有微細均勻水滴的雲霧
晴天
晨間或午後
成像原因
兩個光源干涉所形成的明暗區間如水波分佈發生原因與日華類似,但是和彩虹一樣光線折回觀察者的眼裡,也就是觀察者位於陽光與成像的水滴之間,所以單圈色彩順序與彩虹相同外側靠近太陽為紅橙色,內側遠離太陽為藍紫色。
一.雲霧反射陽光。
1.陽光穿過水滴表面產生第一次折射進入水滴。
2.在水滴背向太陽處產生反射。
3.陽光穿過水滴表面產生第二次折射反向射出水滴。
二.光線穿過含有水滴的雲霧產生繞射現象。
三.繞射現象在水滴旁形成新光源。
四.新光源彼此相互干涉:
1.光波相結合處會看到明亮的光,相抵消處的光線較暗。
2.不同色光的由於繞射角度不同,一種色光的明亮區在另一種色光的陰暗區顯現出來,漸次形成色次序。
五.最後所有的干涉的共同結果是在光源週遭形成內藍外紅的彩虹光環。
觀音圈之形成原因大致與霓虹相仿,惟不同之處乃後者大都是呈現在空中且所含蓋之區域甚為廣泛,而觀音圈出現時卻因太陽位置而有所不同,晨昏時分大都呈現在山頭,正午時分則隱藏於谷底,山林中少有見到它高懸天空的機會,而在平地更是非常不容易看到它的;雖然其面積與彩虹相比顯得袖珍且亦為圓形,有時只有一道,偶爾也會有見到雙層之機會,惟色澤非常鮮豔,當它現身時應該不難發現它的存在。
非常微妙的是,當攝影者停止時,觀音圈會在原地不動,但走動時它也亦步亦趨尾隨而至,更奇特之現象是,每一位登山者的身影都會投影在觀音圈上,故登山者均認為見此奇觀,乃是非常吉祥之預兆,而信奉佛教者亦稱之為「佛光」,惟因其出現時稍縱即逝,故欲攝影同好捕捉住它的芳蹤,更必須眼明手快,方能手到擒來
。
其他意涵與發現
光環可以當作個人的光榮、榮耀解釋,也可以用來表示神佛的御光。正面使用為表示人的成就或神佛的能力所及之處。負面使用則多用來影涉光環之下看不見的缺點。
峨嵋寶光
峨嵋十景之首「金頂祥光」指的是在峨嵋山的金頂包括了四大奇觀:雲海、日出、佛光、聖燈。其中的佛光指的就是「峨嵋寶光」,根據色調、形狀與大小不同又區分為:
水光:白色無紅暈。
壁支光:大如簸箕。
童子光:小如鐃鈸。
仙人首或仙人掌光:光稍上移或直東斜移。
金橋:光環如虹。
清現:無雲出現。
反現:早上光環出現在金頂西面。
大現:雲霧遠而光環大。
小現:雲霧近而光環小。
又根據佛教的說法認為是普賢菩薩顯露真容,隨緣應化,所以叫作「光相」又稱「普賢光明」。而當發生「攝身現象」即光環中見到自身的人影時又叫作「攝身光」。最佳的觀看時間是下午2至5時,地點在睹光台及攝身岩,一年可見100餘次。
1177年宋朝詩人范成大在峨嵋山遊覽時留下峨嵋寶光的觀察紀錄,包括形成條件為陽光與雲霧,以及繞射光環與色彩變化,其《峨眉山行記》中指出:「凡佛光欲現,必先布雲。」「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亦曾提詩《光相》曰:「重輪疊影印岩腹,非煙非霧染丹青。我與化人中共住,鏡光覿面交相呈。」。明代陸游在觀察日記中則將峨嵋寶光的出現條件記載為「山中光怪,若虹霓然,見於雲日映射之際。」清朝詩人丁文灿在《看見佛光》一詩云:「雲成五色現廳光,形似民珠不可方,更有一樁奇異中,人人影在簡中藏。」清朝另一詩人譚鐘岳則作詩云:「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觀音圈
臺灣的佛教與道教信仰鼎盛,對信徒來說觀世音菩薩是兩種宗教共同重視與親近人民的神祈。因此,臺灣有許多信仰觀音的寺廟,著名的有艋舺龍山寺、法鼓山、緣道觀音廟等。臺彎地名也有舊名石觀音的觀音鄉還有觀音山、小觀音山等均以觀音為名。民間亦習稱在臺灣高山常見的光環為「觀音圈」或「觀音輪」。
御來光
日本有山岳靈峰的信仰,對山神存有敬畏之心。在富士山的最高點「十合目」,一般稱作「富士頂上」,於日出時可以欣賞到光環,稱作「御來光」(又作御来迎(ごらいごう)))。日本人將御來光視作一種吉兆,對信徒來說,御來光是如來佛(阿弥陀如来(あみだにょらい))從西方極樂世界傳來信息,會對看到的人帶來好運。因此,看到自己被一圈七彩光環圍起的人通常會非常感動,認為是神跡降臨。除了富士山外,槍岳(槍ヶ岳(やりがたけ))的開山僧侶播隆上人(播隆(ばんりゅう))在山上看到御來光也傳為佳話。
布羅肯幽靈
在德國的傳說中,4月30日夜裡,全歐洲的巫師、妖怪都會飛到德國中部哈尔茨山脈(Harz)的最高峰布羅肯山(Brocken)參加魔鬼的宴會,叫作瓦爾普吉斯之夜(Walpurgisnacht)或布羅肯峰之夜。而此山峰頂經常出現會巨大光環,又稱作布羅肯奇景(Specter of the Brocken)。最初發現的登山隊由於無法解釋眼前的光環,以為是山中的幽靈,所以稱作「布羅肯幽靈」,1780年由約翰·斯伯奇萊克(Johann Silberschlag)記錄為「布羅肯虹」[7]。 德國文豪歌德於1808年發表寫作了60年才完成的悲劇《浮士德》中的一幕為瓦爾普吉斯之夜。主人翁浮士德(Heinrich Faust)被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帶去參加群魔亂舞的布羅肯峰之夜。後來的作家將布羅肯峰之夜引申為「群魔夜」,如: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驢皮記》,前蘇聯作家米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以及德國童話大師米切爾·恩德的《願望潘趣酒》[8]。
飛機光環
搭乘飛機旅行時,由於飛機經常飛於雲氣之上的平流層,所以容易在太陽反向的雲上觀察到包括飛機陰影的飛機光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