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康熙三十六年時,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中提到:「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ㄧㄚˊ,水邊)涘......。」


根據記載,臺北盆地於該年曾經發生規模7.0 的大地震,使盆地一部份地曾發生五公尺以下的陷落現象;當時關渡水隙以內的範圍引進海水入侵,形成鹹水湖,即稱為「康熙臺北湖」。此時湖水不淺,應與今日的十公尺等高線同高,面積約有150 平方公里。湖的中心大約在今三重、蘆洲地區;由於板橋、三重的沖積面積不斷擴大,大湖才逐漸轉變為大河。在乾隆到嘉慶年間,因新莊受到淤積影響,水量漸退。臺北大湖自康熙年間形成後到嘉慶十四年淤塞,歷時約一百年。



此圖乃是利用數位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del)為基本資料,再將資料輸入地理資訊系統Arc/View 3.1 後分色處理。再改變高度在10 公尺以下的地區歸類到0 公尺海平面的高度。圖上所見的藍色區域即是康熙時期的台北大湖,與北部外海連成一片廣大的水域。


        模擬出來的湖水面積,若北出海口設為關渡、西南大漢溪邊緣為三峽、鶯歌一帶,則計算出來的湖水面積可能是 795.81 平方公里。


康熙台北湖肇自於1694年康熙大地震,依照後人估計,其震度為Ⅵ級,地震規模高達芮氏規模七,發生地點則是在台北的新店或金山斷層。該地震發生的確切時間為1694年4月24日開始,之後大小餘震不斷,將近一個月。


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其範圍包含現今基隆河下游及其北側河道、社子島、關渡平原的一部份。郁永河所著《裨海記遊》描繪該湖景色為「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從淡水港進入,看到前方有兩座山相夾的地方,稱為「甘答門」(關渡),水道非常狹窄,進入了甘答門後,水面突然寬廣,像一個大的湖泊一樣,看不到邊界。)


後因潮汐影響,沈積物增多、降雨量減少和人為的拓墾,該湖才慢慢消失。不過,今社子島仍受大湖影響。


社子島在台北盆地的歷史裡很短,僅僅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在社子島誕生之前,台北盆地原名康熙台北湖,康熙台北湖的產生在更早的一次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造成淡水河出海口的地區大量土石崩落,造成了盆地內河水阻塞,成為一個偃塞湖,就成為了我們現在說的康熙台北湖,社子島就是當時湖底沈積的沙洲所形成的。


當湖水漸漸退去,社子島從清朝浮出康熙台北湖歷史僅有一百多年,但是這裡的先民當時移墾之時,這裡仍然是一個獨立的沙洲沒有與台北市相連,所以在社子島與台北市相連的地方仍然稱為溪底,大概就是目前社子花市與洲美快速道路那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pp 的頭像
    kipp

    kipp的部落格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