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挂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1.中秋節烤肉的由來
其實在中秋節烤肉這檔事情,並不是民間習俗、也沒有什麼特別屌的典故、更不是政府的政策!那只是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小小誤會罷了。
「相傳」在十幾、二十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了一支「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然後隔了幾年,金蘭醬油又密集推出「金蘭烤肉醬」的電視廣告(加上同一時間萬家香醬油不爽金蘭醬油,繼續狂打『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新版本廣告以為抗衡。)。
於是乎~兩家醬油廠商的電視廣告攻勢,加上在同一時間頂好、家樂福、萬客隆之類的大型賣場陸續開幕,也『順便』在中秋節前夕辦起了烤肉相關用品與食材的特賣會。所以就在以上眾多廠商的齊心合力之下,台灣人就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把烤肉當成中秋節最重要的傳統活動、甚至是中秋節的唯一主角。於是中秋節的傳統吉祥物:嫦娥小姐被打入冷宮、月餅似乎只變成形容別人臉很肥的形容詞,大家似乎漸漸淡忘月餅才真的是中秋節的主角食物。
不知道以後後代子孫不小心問起你:「爺爺(奶奶)~為什麼中秋節又叫做烤肉節呢?」,你該怎麼回答?或許你跟我一樣會瞎掰,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跟烤肉做出巧妙的連結。(例如:嫦娥奔月之後,她的老公:后羿很賭爛,就想把月亮射下來,結果不小心把天上的太陽射下來,於是地上的動物被烤熟了、變成烤肉。這就是中秋烤肉節的由來!)
不過我相信中秋節會這麼不小心變成烤肉節,應該不全是商人的噱頭而已。其實台灣人本來就很超愛烤肉,在我的生長記憶中,似乎就是從小烤到大。再者,中秋節本來就是一個讓家人相聚團圓的傳統節目,只不過台灣的中秋節,天氣往往還是炎熱得要命!倘若叫家人一起關在室內圍爐、實在太不人道!況且中秋節的月亮最大顆、與其在外面單純賞月、還不如一起烤肉、一邊賞月,還比較不會無聊!(沒辦法,台灣人比較習慣『雙效合一』的生活方式,喜歡一個時間做兩件事情。)
2.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漢人受到蒙古人的歧視,於是朱元璋率兵起義,
反抗元朝的暴政.雖然他多次發動大軍攻城,卻沒有成功。
後來,劉伯溫便想一計策,並在餅內及字條分贈同伴,
裏面藏了紙條寫著「八月十五夜起義」,於是民眾紛紛響應,
藉由吃月餅來通知起義,」到了那天晚上,
京城百姓和明軍裏應外合,因而一舉將元軍打敗。
後來,流傳下來,就成為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了!
3.中秋節吃文旦的由來
文旦對中國人的特別意義
中國人喜愛柚子,不只是因為它的營養豐富,更因為柚子帶有濃濃的節慶意味。看到柚子,自然就想起月餅與中秋節。在皎潔的明月下,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甜甜的月餅配上清爽的柚子,真是心滿意足。 (呂氏春秋)一書提到對柚子的讚美:果之美味,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滋味含蓄而綿長.咬破柚子的果粒,先是沁出微微的酸味,接著一股清香甘甜入喉,滋味就像中國人的情感一樣的含蓄而綿長。
且既然提到文旦,就不得不提一下中秋節的由來,文旦之於中秋節就像年糕之於年節一樣,是分不開的。中國人過中秋節,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了!大約在晉朝時期,也就是西元三一七年到三七二年之間,由於文人雅士庚亮和袁宏等人,大力的歌詠中秋,倡導賞月遊憩,後來就相傳成為習俗。
中秋是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在中國傳統的曆法中(俗稱陰曆,將一年十二個月,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有三個月。陰曆的七、八、九等三個月,是屬於秋季,這一天是秋季三個月的中間一天因此稱為中秋。中秋原本只是民間傳統節日,從民國六十四年起,全國休假一天,到了民國七十一年,還訂為民俗節日來紀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