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三級古蹟李錫金孝子坊
位於新竹市青草湖附近明湖路上的李錫金孝子坊,於一九六一年因原址荒蕪有傾倒之虞,由李錫金後人集資搬遷至此。這是台灣唯一現存的孝子坊,石坊基礎部分的夾杆石,形狀有如葫蘆形的抱鼓石,是這座牌坊的一大特色,也是全台首例。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古時建立牌坊需由當地官員或儒學提報至中央核准後才能建立,李錫金孝子坊於一八七九(光緒五)年由當時的新竹縣廩生林鵬霄等人將他的孝行詳述,懇請建立牌坊表彰。李錫金孝子坊於一八八二年建於新竹縣城北門外的湳子莊,一九六一年,因牌坊年久失修,且日漸荒蕪有傾倒之虞,由李錫金後人集資搬遷至青草湖附近的現址。
李錫金生於一七八六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十四歲父歿家貧,奉母命來台,受僱於某商家,所得均交給母親,遇母親有疾病,「用藥必謹,延醫必慎,藥必先嚐,日夜恃親臥側,衣不解帶,甚至焚香乞以身代。」
李錫金十七歲時母親去世,起初僅能以簡單儀式為母送葬,由於他樸實忠厚深受主人信任與重用,耿念父母時歲乏祀,每遇風雨更是心切,向主人泣告請求預支五年薪資,修築親墳以了心願。主人感動之餘准予所請,錫金受僱於這名主人長達數年,還清薪資,長大後發跡家道光旺,鋪橋造路,樂善好施。
李錫金熱心公益,並在漳泉分械鬥熾烈之時助人甚多,孝行事蹟傳頌多時。他於一八六五年逝世,享年八十歲,他的十子二女均有成就。
文化局表示,李錫金孝子坊在石雕的工藝上具有相當水準,構造材料為泉州白石,雕刻的額板為青斗石,兩種不同色澤的材料搭配得十分恰當。石坊基礎部分的夾杆石,形狀有如葫蘆形的抱鼓石,是一大特色。而石柱上的對聯則是由當時福建按察使司張夢元欽點內閣中書王慶霖等人所題,不但表彰孝行,也具有文學及藝術價值。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竹市三級古蹟楊氏節孝坊
建於一八二四年(清道光四年)的楊氏節孝坊,位於西大路與石坊街口,是北台灣第一座石坊,構築形式四柱三間三層,是台灣牌坊三層形式的先例。這座牌坊是旌表林熾之妻楊居娘而立,楊氏二十四歲喪夫,卒年四十五,守節二十一年,以母兼師,撫孤孝親,曾多次自殺殉夫未果。
楊氏節孝坊位於新竹城的西門附近,是進出西門必經的街巷,因而稱為石坊街,是往南大官道必經之路,鄰近潛園、天后宮、明志書院、淡水廳署等,使得楊氏節孝坊更顯突出。
文化局表示,石坊有陽面與陰面之分,通常明間大坊中央刻雙龍搶珠者為陽面、雙鳳呈祥者為陰面,一般來說以陽面朝外,所以現在若從西大路進入石坊街,看到的其實是節孝坊的陰面。由石坊的位置,可以看出早期居民活動的路徑,更是作為一條街道入口的最佳意象與標誌,這條街道因此坊而得名,極具意義。
楊氏節孝坊為一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坊,由泉州白石及青斗石所建造,最上層為雙龍環拱的聖旨牌,中層額坊間填以石匾寫著「天旌節孝」,表示這是經由皇帝核准表揚的節孝事蹟,下層石匾則記載節孝事蹟。
由於楊氏為少數非顯要出身的節婦,因此由名人題刻的柱聯僅兩幅,所以兩面相同,在牌坊中是相當罕見的例子。
楊氏節孝坊的明間柱聯寫著「苦雨淒風未悔當年九死,黃章紫誥共欽此節千秋」,次間柱聯為「問視椿萱婦能代子,栽培桂樹母可兼師」,即可看出楊氏當年辛苦,一人服侍公婆,帶小孩,還得兼負教導之責,多次自殺殉夫未成,而贏得後人的敬仰。
節孝坊是當年為旌表婦女貞節事蹟而建立的,雖然隨著時代演變,節孝觀念受到衝擊而式微,不過,列為古蹟的牌坊,仍見證當年的價值觀。新竹市文教風氣鼎盛,曾擁有五座牌坊,是清代民間自建節孝坊最多的城市。除了江氏節烈坊於一九五0年代後期毀損,其餘楊氏、張氏、蘇氏的女子節孝坊及李錫金孝子坊目前仍可見,均被列為三級古蹟。
竹市三級古蹟張氏節孝坊
位於新竹市國華街的張氏節孝坊,是旌表鄭用錦妻張棗娘而立。這座節孝坊建於西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張氏卒於一八七八年,是生前親睹己身榮耀節孝坊的第一人。張氏受旌表時守節已達四十年,直到過世前,守節四十九年。
鄭用錦是鄭崇和的三子,也是「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弟弟。張棗娘二十歲時嫁給鄭用錦為繼室,九年後喪夫,張氏一人獨力撫養三子,事親至孝。鄭用錦的兒子如蘭,雖然幼年失怙,但在母親的教誨下成長,為淡水廳學增生,後獲贈通奉大夫。如蘭事母至孝,於一八七一年建坊於湳雅萬年橋畔。
牌坊是傳統社會最隆重最尊崇的表揚方式,是漢文化獨特的建築風貌。牌坊內容多以忠孝節義為主,其中又以節孝最受矚目,雖然隨著時代演變,節孝觀念受到衝擊而式微,不過,列為古蹟的牌坊,仍見證當年的社會價值觀。
新竹市文教風氣鼎盛,曾擁有五座牌坊。除了江氏節烈坊於一九五0年代後期毀損,其餘楊氏、張氏、蘇氏的女子節孝坊及李錫金孝子坊目前仍可見,均被列為三級古蹟。全台完好的十三座牌坊中,新竹市就占了四座。
張氏節孝坊是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牌坊,用材上以泉州白石為主,配以青斗石的雕刻。新竹市文化局表示,張氏節孝坊與新竹地區其他牌坊不同,整體在比例上與其他牌坊較為寬大低矮,而顯得平實穩重些,特別是一、二層的尾端出簷,不但雕出滴水瓦線,末端也起翹上揚,是與其他牌坊最大的差異。
文化局指出,雕刻方面,由上而下分別可看到鴟尾兩座、石檐、聖旨牌、石獅,中枋及石刻人物等,明間大枋雕的是四龍搶珠,左右次間的麒麟雕刻為透雕手法,枋上雕的是琴棋書畫,構圖比例等均具有藝術價值。
在牌坊文字方面,聖旨牌下方中央石匾刻「天旌節孝」四字,陽面明間對聯為「苦節堅貞四十載,矢志柏舟磺溪流潔。思綸獎錫千百年,垂芳彤管瀛嶠風清」,顯示當年社會價值觀對辛苦守貞可以流芳千百年的肯定。
竹市三級古蹟蘇氏節孝坊
蘇氏節孝坊位於新竹市北區湳雅里武陵段七一九地號,是為了旌表竹塹吳國 步之妻蘇氏的節孝事蹟而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建的牌坊。這座牌坊是目 前新竹地區保存最完整,環境最沒有遭到破壞的節孝坊,並且於民國七十四年八 月十九日經內政部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蘇氏節孝坊是為了表揚吳國步妻子,蘇式的事蹟所建立,蘇氏於二十九歲時守寡,便身兼父職,將二子拉拔長大,守寡四十九年,蘇氏節孝坊建於光緒十六年(西元1880年),新竹市孝坊中建造最晚的一座,因位置偏遠,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是清代統治晚期典型的石坊。
吳國步妻子蘇氏在史料上身世未有詳細記載,其夫吳國步為淡水廳儒士例贈文林郎,在淡水廳築磚石城時曾出錢出力,是當時的是士紳之一,但英年早逝,蘇氏二十九歲守寡,養育兩兒,守寡四十九年,享年七十七歲。蘇氏的兒子吳士敬在母親的養育教養之下,為庚午科舉人,光耀門楣,以軍功奏保候選訓導,後加捐為候選內閣中書,成為了新竹重要的文教型領導士紳。
蘇氏節孝坊為四柱三間三層規模,,明間寬為次間的三倍,柱頂沒有櫨 斗,直撐中檐及下檐。材料用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建造,構造上加長中柱與邊柱,上層的檐石下加一石樑,縮短頂層高度,高度比起相似的楊氏節孝坊較為高聳,中央大額枋以「雙龍搶珠」及「龍鳳呈祥」圖像於陰陽兩面,左右次間的麒麟雕刻為透雕手法,枋上雕的是琴棋書畫,可見工匠手藝高超。額枋上有橫額兩塊,上面一塊書:「節孝」兩字;下面一塊則刻:「旌表臺 北府新竹縣及前臺灣府淡水廳故儒士例贈文林郎吳國步之妻蘇氏坊」。節孝坊正面柱對聯為「持節本家風,廿九歲操凜松筠,自華志潔」、「褒旌昭國典,四十年名成毅教,丹陸恩綸」,表示讚頌蘇氏守節四十餘年的高尚行為,背面對廉則為「歷七旬翼燕和熊,所天默鑒蓮心苦」、「子經文緯武,怎地漸嘗蔗境甘」則是說蘇氏二子皆出人頭地,猶如倒吃甘蔗,股進乾來苦盡甘來。
蘇氏節孝坊與其他的牌坊最大的不同是,橫額上不刻題請旌表的職官名單, 同時也沒有題准建坊的年代和實際建坊的時間。因此我們只能從坊柱楹聯上的落 款年代去推測建坊的時間。
蔡氏門樓
蔡家先祖蔡書順是由泉州晉江遷台,初居於今頭份鎮土牛。道光六年(1826)因避淡水廰閩粵械鬥,遷徙到鹽水港內湖國小一帶,並從事做灰工作。至蔡祿一代,往東發展,在赤土崎牛路橋開闢田埔,從事農耕,兼營木材生意,兩代辛苦勤儉,陸續購置十餘甲土地。蔡祿之後為蔡紅毛,娶妻鄭氏金,生有子女八人,蔡紅毛及其子蔡福來,前後擔任新竹市町委員與鹽水港區長,蔡進來則擔任巡查,可見蔡家在日治時期已成為地方領導士紳。大正十一年(1922)建造了四合院形制的瓦茸ㄖㄨㄥˊ宅院,家族同居一堂。宅院坐東朝西,左、右、前均有水圳經過,左後另有土地公祠,右外牆有水井,四周以竹林矮叢圍繞,屋後有大片水果樹園林。昭和十年(1935)子孫拆產分家,遷居各地,老宅頗顯寂寥。民國八十一年(1992)開闢新光路,老宅一劃為二,僅留一小部分,後復因位居公二十號公園用地,所剩部分又被拆除,僅留下四合院的土埆ㄑㄩㄝˋ磚門樓部份。此近百年門樓原計畫拆除,民國八十六年十月,經地方人士及光復里里長余旺財等奔走呼籲之下,幸得保留成為公園景觀。民國九十七年林政則市長現勘後,認為蔡氏門樓展現地方家族生活歷史的痕跡,具教育、休憩功能,是全民的文化資產,應予保留。並將門樓所在地公園,定名為「光復里文化公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