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崗山華山聖堂

華山聖堂座落於高雄縣阿蓮鄉大崗山山腰,是一貫道與毅組的支脈道場,主祀彌勒祖師,附祀觀世音菩薩,地處大崗山半山腰。華山聖堂初建於民國57年間,據說林前人當初到大崗山超峰寺靜修,每天有很多人到寺裡來探望他,據估計,第一年上山探望的道親即有4萬人,引起外道的恐慌,和尚們感到很奇怪,經查詢結果,認為一貫道是不被政府所認同的「邪門」宗教,所以就要求林前人離開寺裡。有一位道親捐獻此地給林前人居住,他因此在現址搭一間草寮住了下來,當時此處尚是一片荒地,到處佈滿樹林和堅硬的咕咾石,林前人憑其堅毅的精神,領導諸位道親親手持鐵鎚、手圻,就這樣開起山來。當初並沒有現在的柏油路,所有的建材均由一條羊腸小徑,道親們從山下排到山上,以接力傳遞的方式,把一塊塊的磚頭、一片片瓦片、一包包水泥、一條條鋼筋給搬到山上來的。 道親們利用休閒假日,不分男女老幼,義務來此幫忙,大家出錢出力、分工合作和努力刻苦經營下來,才有今天華山聖堂如此完善完整的規模,而這期間還經歷了佛教徒鼓動地方人士圍路,不讓道親們借路上山,甚至百般苛求,連林前人自行買地要用三分地換一分的路地,都不願妥協,結果鬧到法院告官司,檢察官親自實地勘察,也認為原先地主太不講理,而駁其告訴。 還有軍方更以此地為軍事要塞重地為由,屢次前來拆屋,第一次將原來6間鐵片搭成的小屋,拆到剩下兩間,如此屢拆屢建,到華山聖堂正式向高雄縣政府登記為止。到了70年代原本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華山聖堂,一躍為名剎而遠近聞名,國外道親回國皆指名要到華山聖堂,華山聖堂儼然已成為一貫道在台灣的重要道場。

靜修寺

靜修寺淵源於修性庵,成立時間在超峰寺、龍湖庵之後,為大崗山上的第3間寺院。原是在家人修行的寺院,後來轉為出家師父禮佛清淨之所。   修性庵建立於大正元(1912)年。據74年的報紙報導:“該庵由高雄縣茄定鄉人林神君捐資,興建木屋3間,供3位尼姑修行,以郎元妹為住持。邱氏為六龜鄉新威村人,1886年帶發出家,1912退隱於該‘修性庵’現址修苦行”。對照修性庵等日據時期戶籍資料來看,邱元妹是客家人,確實住在六龜新威村。明治38年9月入住崗山營486超峰寺帶發學佛。幾年後,龍湖庵成立,移住該庵。大正元年間創立修性庵堂,獨自修行。由於“修性庵”是傅家獨資興建,屬於私人庵堂,早期並無外人在此修行。   昭和8(1933)年8月,邱元妹去世,由長於傅丙丁接任住持。翌年,傅丙丁亦死亡,長男傅運榮接手管理。昭和16(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2年後大崗山被日本政府列為軍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遷移。修性庵遷至燕巢莊面前埔55番地。戰後,傅運榮返回大崗山原址重建“修性庵”。   1964年,“修性庵”改稱“靜修堂”。當時堂中供奉本尊觀音佛祖、彌陀佛,以及善財龍女。共住了11人,有屋10間、16種法器、樂器,17部經典,。由於白蟻侵蝕,木造的“靜修院”搖搖欲墜,準備重修。因經費不足,延至74年2月才設計完成,等待核準動工。改為磚造後6年,住持傅運榮去世。由其子孫傅建鈴任住持。由於傅建鈴志不在此,遂在1980年末聘請慈清法師擔任住持,靜修堂改稱靜修寺,為觀音道場,住持僅負責管理之務。 1985年,慈清法師正式行文中國佛教會,說明改名事實並申請成為該會團體會員。1年多後,慈清法師因年歲已大(79歲)向管理人傅建鈴辭職。87年5月,出身高雄的中年尼師包融法師接任住持。包融法師與傳家子孫協議,將靜修寺住持、管理人臺為一體,住持擁有全權,可以處理財產、人事等事務:明定靜修寺住持須出家受戒者。自此,靜修寺徹底成為佛教道場,傅家子女除享受進塔等優遇外,已無權幹涉寺務:最高權力人物是住持及信徒大會。  1989年中,靜修寺住持包融去世。靜修寺住持虛懸,寺務由當家蓮湧師負責。隔1年,信徒大會代表推選超峰寺住持法智法師擔任,並兼管理人。92年12月訂定靜修寺組織章程,靜修寺納入大崗山超峰寺派下,成為相關寺院。2003年,法智法師圓寂,後其弟子天亨法師繼任住持。

四代百年榕樹

四代百年榕樹在龍湖庵的東側,借道龍湖庵內華藏寶塔,有通路可達四代百年榕樹。 百年榕樹是依附共存在珊瑚岩上,在榕樹區有棟荒廢已久民宅,荒廢民宅現在已被榕樹給佔據為家了。

十方涼亭

「十方涼亭」為何又稱「蓮花亭」?典故應源於佛祖出生時,「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説:「天上天下, 惟我獨尊」,這應是「蓮花」和「十方」最具關鍵性的典故。 「十方」為佛教用語。佛祖的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加上八方位,是為十方。因此佛教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 仰觀「蓮花亭」頂,蓮花八瓣和八方的方位數一致,加上佛祖的手指的上下二方,就是十方。八瓣三層的蓮花座結構成為佛教建築中常見的格式。


arrow
arrow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