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獲勝後,代司令員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乘勝舉行一場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連雲港的國民革命軍的戰役,稱為徐蚌會戰,為下一步奪取徐州做準備,隨即得到批准,這就是中共方面原來預定進行的較小規模的徐蚌會戰。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山東省濟南以南,以及山東省臨沂、和江蘇省宿遷地區休整一段時間以後,繼續追擊中華民國的軍事力量。


這時,中華民國蔣中正總統為鞏固江淮、屏障南京,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布置了五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的部隊80萬人,組成「一點兩線」的防禦陣線,採取戰略守勢,準備抗擊共產黨的進攻。可是,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華東、中原野戰軍及華東軍區部隊共60餘萬人在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與之進行戰略決戰。


1948年11月 6日,華東野戰軍政委兼代司令粟裕奉中共中央軍委之命,向駐守
徐州以東的黃伯韜第七兵團發起進攻,並設法策反駐淮河南岸的第三綏靖區(司令
馮治安).所部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皆為西北軍系統,當時掌握兩軍軍權的皆為副
軍長-何基澧(五十九軍),張克俠(七十七軍),兩人皆有〞起義〞意圖,尤其
是何基澧,他是中共口中〞打響八年抗戰第一槍的人〞,在抗戰中期,何曾赴延安
,從此變成中共的同路人,對於這次起義,他是很積極去策劃,馮治安雖力圖阻止
,仍舊挽不回三綏區兩萬九千餘人的投降,從此徐蚌戰場北線門戶洞開,粟裕乃以
十四個縱隊之力圍攻黃伯韜兵團.黃倉皇撤退,又得不到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的援助
(二兵團司令邱清泉與黃有宿怨,硬是不肯出兵相救,其餘部隊見狀,也在保存實
力的前提下不出兵),只得孤軍力戰.然而在過運河的時候,因渡橋只有一座,黃
又忘了叫工兵架浮橋,致使共軍從後追上,所部四十四軍及一百軍皆有重大傷亡.
待勉強渡河,已是傷亡慘重,然主力二十五軍仍維持基本戰力.其後七兵團進入碾
莊圩固守待援,該地有原十三兵團修築的防禦工事,相當堅固,使共軍動彈不得,
也大大的出乎毛澤東的判斷,無奈七兵團彈藥逐漸枯竭,共軍又以工兵挖土機一步
步清除工事,使包圍圈終於越來越小,11月23日,共軍終於攻入七兵團司令部,司
令黃伯韜自殺,七兵團五個軍(二十五,四十四,六十三,六十四,一百)十萬人
被殲滅.此役耗時17天,大大超出中共預估的一星期,黃伯韜因此博得中共的敬重
.(附記:黃的遺體後由部屬冒險運出,送回南京,蔣介石為其舉行國葬,並追晉
黃為陸軍二級上將.)
  在十月底時,蔣介石即有結合華中,徐州兩大剿總之力,與共軍在徐淮一帶進
行決戰的意圖,並已任命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為國防部前進指揮所主任,統一指
揮徐淮一百四十萬部隊,白原先答應,並派遣主力第十二兵團北上前往徐州馳援,
但隨即變卦,不僅拒絕上任,並將武漢江防部隊的船隻全部開往北岸,禁止任何部
隊登船,蔣氣急敗壞,原徐州剿匪總司令一職,只得交給劉峙,造成日後戰敗的原
因之一.後杜聿明雖出任剿總副總司令,但畢竟是副手,無法任意調動部隊,造成
日後用兵時機不當,白白遭受損失.
  十二兵團北上後,即全力憑藉其全美械機械化武力開道,共軍中原野戰軍只是
稍事抵抗即撤退,使十二兵團產生輕敵之意.然而司令黃維畢竟曾是北伐名將,很
快察覺其中有異,於是先將部隊駐紮在安徽蒙城,並請示上級應變措施.但南京統
帥部沒有回應,黃維不敢再延誤時機,於是繼續北上,終於落入了共軍的包圍圈.
十二兵團全機械化,非常不適合在華中黃氾區作戰,而這正是共軍預先看出並加以
防範的,於是一面以小股部隊拖延其北上速度,一面佈好包圍網,最後果然被其料
中,黃部陷入重圍.黃維原欲組織突圍,不料自願打頭陣的八十五軍一一零師師長
廖運周為中共地下黨員,藉打頭陣之名率部起義,黃受此打擊,不敢再輕言突圍.
由於戰事吃緊,黃維向南京要求副司令官胡璉到任以解救全兵團官兵.胡璉在責任
心驅使下趕赴戰場,接下了指揮作戰的重任,由於全軍上下都聽胡璉的話,對於黃
維則是愛理不理(眾所屬意的司令即為胡璉,但因白崇禧反對而作罷),黃維心裡
也明白,於是也把希望放在胡璉身上.但是局勢已定,黃維在七兵團被殲時仍繼續
北上,致使整個調度出現大問題,即使胡璉來了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十二兵團就只
能坐困雙堆集.12月 6日,中共中央軍委下令總攻,′雙堆集包圍網日漸縮小,黃
維甚至使用毒氣以遏止共軍進攻,但仍無力抵擋,12月15日,黃維不顧總統及參謀
總長顧祝同的阻止,執意率部突圍,終遭徹底擊潰,黃維及第十軍軍長覃道善,十
八軍軍長楊伯濤,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被俘,十四軍軍長熊綬春戰死,胡璉則負傷
逃出,全兵團四個軍十二萬餘人被殲.
  在第七兵團被殲滅的時候,駐在徐州的二,十三,十六兵團即匆匆地向東撤軍
.共軍也組成了淮海戰役總前委來全權指揮淮海戰役(成員:陳毅,粟裕,譚震林
,劉伯承,鄧小平).數十萬的部隊在調動著,竟然撞在一起,雙方在潘塘展開戰
鬥,共軍一來也有損失,二來這戰不在預定中,所以主動撤軍.國府即以〞潘塘大
捷〞稱之.但隨後的戰鬥,就讓國軍吃了骨頭了.當時徐州剿總的戰略是全力南進
,以與十二兵團會師,但怎麼打就是打不通,等到十二兵團被滅了,徐州剿總也沒
地方去了,乃匆匆駐進陳官莊青龍集地區以待戰局轉變.但這一路上損兵折將,十
六兵團擅自單獨突圍竟遭全殲,司令孫元良化妝逃出;到達青龍集時,徐州剿總已
是氣力放盡了.此時(12月底)共軍突然停止進攻,只是包圍而已,要等過年嗎?
當然不是,而是毛澤東為避免過早殲滅華中國軍致使華北傅作義集團南撤而做的指
示.不過共軍過年的氣氛倒是很濃厚,與包圍圈中的國軍和原徐州城居民形成強烈
對比,共軍光是用食物,就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國軍投降,整個士氣早已蕩然無存.
1949年 1月 6日,中共中央軍委在評估之後決定下令總攻(華北局勢已控制住,傅
作義已無力南撤,且渡江戰役不能遲過四月中,若錯過則需等九月〔長江水位高低
的問題〕,故需趁早進攻).杜聿明根本無力反擊,陣地不斷失守,到了 1月10日
,戰役結束.杜聿明被俘,二兵團司令邱清泉自殺(後也被追晉為陸軍二級上將)
,十三兵團司令李彌逃出,至於剿總司令劉峙,根本就一直待在蚌阜的總司令部,
把責任一股腦兒地丟給杜聿明.
  總計此役共殲滅國軍一個剿總,五個兵團,二十二個軍,五十六個師,共五十
五萬餘人,此役造成國府江北之地幾乎全失,造成了南北對峙的情勢,更造成了蔣
介石的隱退,國府高層的大地震.局勢至此,大陸的失守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了.


徐蚌會戰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駐紮在運河以東、海州一帶的國軍第七兵團,兵團司


令黃百韜,下屬五個軍,以第二十五軍為主力,兵力


十二萬,受上級指示,在調往徐州中途,在碾莊被共


軍殲滅,黃百韜戰死。


駐紮在平漢線、河南馬站一帶的迴軍第十二兵團,兵


團司令黃維,下屬四個軍,以第十八軍為主力,兵力


十五萬,受上級指示,往救第七軍團,在途中雙堆集


被共軍殲滅,黃維被俘。


第二階段:國軍在徐州本來就駐紮有三個兵團,第二軍團司令邱


清泉,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第十六邱團司令孫元良


三兵團的兵力約有三四十萬。這三兵團由徐州"剿總"


劉崎指揮,副總司令是杜聿明,後來宋希濂代劉崎為


總司令。上方指示此三兵團向蒙城集結,於陳宮莊一


一役,被共軍的主力部隊"二野"和"三野"吃掉。


第三階段:駐紮蚌埠的兩個兵團向北移,即第六和第八兵團。第六


兵團司令李延年,下屬四個軍,第八兵團司令劉汝明


下屬兩個軍。此二軍先後在松林子和豆腐站的新馬橋


西地帶被共軍狙擊。王叔銘的空軍和蔣緯國的裝甲部


隊也加入南線作戰,王的空軍以投擲"糧彈"為多,蔣


緯國卻旋即南撤。最後,南線作戰也無法取得勝利,


國軍全潰,共軍一路南下。


徐蚌會戰戰役結果:國軍的精銳部隊約有五十五萬五千人被共軍


纖滅,佔全部投入戰爭總兵員的百分之七十


被俘軍師長達一半以上,除了兵團司令黃維


被俘之外,實際指揮戰役的副總司令杜聿明


也被俘。有兩個兵團司令戰死,兩個化裝逃


跑。
看過此役的一些史料 總結心得如下 國軍失敗的原因:


(一)政治腐敗 人心背逆:軍心民心皆消沉不振


(二)領導無能 指揮無方:最高統帥蔣介石與徐州勦匪總司令


             劉峙皆不善於戰略指揮 劉峙尤其


             無能 瞻顧猶豫 屢失先機


             蔣介石又好干預 使大軍戰略前後


             矛盾 浪擲戰力


(三)匪諜遍佈 機密外洩:作戰廳長郭汝槐即是匪諜 國軍作


             戰計劃 共軍竟比國軍將帥先知


(四)戰略失當 佈署錯誤:佈署於無險可守之徐州 單靠一條


             津浦鐵路為補給線 大軍孤懸於前


             方 後路守備虛弱 一旦津浦路被


             切斷 數十萬大軍即成甕中之鱉


             主力軍團沿隴海鐵路呈一字排列


             既不能行外線作戰 也不利內線防


             守


(五)情報不靈 如同盲目:廣大鄉村盡被共黨控制 對共軍佈


             署與動向難以掌握 作戰形同盲目


(六)派系分立 互不團結:蔣介石為便於控制部隊 有意無意


             製造派系對立 造成各派系之間互


             不信任與團結 各軍難以有效呼應


             配合 致遭各個擊破與殲滅


共軍勝因:


(一)領導得當 指揮得宜:共黨軍委主席毛澤東善於戰略 並


             能信任部將 上下和諧


(二)宣傳成功 人心歸趨:共黨不僅控制鄉村 且亦得到部份


             國軍將校的好感(致有數師國軍未


             戰先降 破壞整體佈署)


(三)情報靈通 洞悉敵情:對國軍佈署與動態皆能掌握 故能


             策定切實有效之戰略


(四)戰略正確 行動合宜:充份利用國軍不團結且佈署失當的


             弱點 首先切斷黃百韜軍團於東面


             集中優勢兵力加以圍殲 其次以〞


             中野〞劉伯承部奇襲宿縣 一舉切


             斷津浦路 使徐州國軍主力頓失補


             給 其三則為津浦路爭奪戰 以迅


             速調兵圍殲來援的黃維軍團於宿縣


             西南 使國軍在徐州的殘餘主力不


             得不向南撤退 最後以各得勝之師


             圍殲杜聿明與湯恩伯於其南逃途中


             總結其戰略為〞切斷補給 各個擊


             破〞 遂獲全勝


(五)利用民力 掘壕運輸:共軍雖在數量上與國軍相當(各約


             六十萬) 但動員百萬以上民工


             除擔任補給與傷員運輸外 並挖掘


             工事與壕溝 以破壞國軍機械化部


             隊之機動力 此外據傳聞亦用人海


             戰術 強迫老百姓衝第一線充當炮


             灰 除消耗國軍彈藥外 並軟化國


             軍鬥志


(六)行軍快速 掌握先機:共軍機械化程度十分落後 故加強


             行軍訓練 使得其徒步行軍速度遠


             勝國軍 在掌握先機上甚為得力


 


本戰役對全中國乃至世界局勢都有深遠影響,所以歷史學家杜維運說:「國共會戰其實只有三大戰役,而三大戰役其實只有一大戰役。」因為前後遼瀋和北平戰役解放軍分別有明顯地利與人和優勢。


戰勝後共產黨控制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中華民國政治中心南京及經濟中心上海處於共產黨的直接威脅之下。同時由於在徐蚌會戰中,蔣中正的黃埔軍系損失大半,造成他在政府內地位的動搖,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勢力借此發起了對他的攻擊,直接導致他次年的被迫引退。而有經驗主力軍隊的損失導致後續作戰國民黨的軍隊素質極差,多是地方拉夫與收編的小軍閥,無力再戰,共軍成功渡江北平也和平解放。


淮海勝敗原因有史家各種論述,包含間諜、後勤、人物、民心等各方面探討,大體而論大戰略和政治層面國共雙方都有其優勢處與劣勢處,以戰役本身而論蔣介石的最大錯誤在於攻守原則不明,所有主力都是在移動奔波中被滅,而不是在原定一點兩線的防守點迎戰,如果一開始定位為防禦作戰,就應發揮預先構築經營防禦優勢;但國民黨軍一再離開經營的防禦工事嘗試攻擊或逃跑,在沒有工事和物資的路上被包圍、在路邊打防禦戰;成為既沒有被動防禦優勢、也沒有主動攻擊優勢的一局奇怪戰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