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桃園神社,是目前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也是日本本土以外唯一現存的日本神社。
桃園神社,興建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祭祀天照皇大帝、豐受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日本人的神明及皇親國戚。昭和十二年(1937年),台灣總督府在台開始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於是全台各地紛紛興建日本神社,強制台灣人前往神社參拜。這一年,總督府下令取消報紙的漢文版,積極推行「國語(日本話)常用運動」,而皇民化運動的最高峰,則是昭和十五年(1940年)時,要求台灣人改用日本姓名。
為什麼會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已統治台灣四十幾年時,才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呢?原因不難理解。
這一年,中日兩國正式爆發戰爭,牽動了台灣殖民統治者的敏感政治神經。四十幾年前的中日戰爭,日本從中國奪取了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四十幾年來,台灣人民對日本殖民統治始終懷有反抗之心,殖民政府擔心中日戰爭的爆發,會勾起台人的歷史記憶及反日情緒,於是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要將台灣人徹底改造為日本人。當時,已有一部份台籍知識份子潛回中國大陸加入對日抗戰。日本政府於是急切的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
這場政治運動持續八年而已,日本因戰敗無條件投降而結束。大戰期間,台灣人被徵召二十萬人(含軍人及軍伕)至南洋作戰,數萬人戰歿或病故於南洋戰場。
隨著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全台各地二百餘座原本就得不到台灣民眾認同的日本神社便註定了悲劇的命運,或無人拜祭,任其殘舊;或遭破壞而毀損;有的神社,則被加改做為忠烈祠,以祭祀抗日烈士。桃園神社就是其中之一。光復後,被改為「新竹縣忠烈祠」。
民國三十九年,新竹縣分治,設桃園縣,又改名為「桃園縣忠烈祠」。如今,桃園神社雖然經過修復,恢復日據時代的舊觀,但仍可找到當年變造的遺跡。昔日的三座鳥居,如今只剩一座。這一座鳥居與一般日本神社的鳥居略有不同。鳥居有二根橫樑,上樑已被拆除,外形像是「雙十」,而不是傳統的日式鳥居。
台灣光復初期的日本神社被冷落、遺忘,甚至破壞,或改造為忠烈祠,是可以理解的歷史發展,但當時全台各地仍然保留著不少日本神社。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日本政府承認中共,與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則引起政府的強烈仇日情緒。
於是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新令「清除台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清除的要點之一是「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其他的清除項目包括日本的紀念碑、寺廟或公共建築內的裝飾物,如有日本年號的,一律改換成中華民國年號。今天我們在全台各地的寺廟仍不難發現這些塗抹年號的遺跡。
當年桃園神社如何能躲過拆除的命運,而成為台灣唯一倖存的日本神社呢?
直到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桃園忠烈祠因過於老舊,於是縣政府準備拆除加以重建。此時民間力量漸茁壯,文化界反對之聲四起,而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政府亦已通過「文化資產保護法。」這場爭議終於順利落幕,桃園縣政府尊重民意,採保留神社原貌的方式加以修復。次年,修繕完成。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桃園神社正式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獲得國家給予永久的保護。
桃園縣忠烈祠碑
往神社階梯
參道
左參道旁的石燈籠
右參道旁的石燈籠
參道牌解說
雙十造型的鳥居-類似於台灣地區傳統的牌坊,具有標示入口意象及區分內外的作用
手水舍-是供來參拜的人,進入神社祭祀前在此先洗手、漱口,象徵洗淨身心後才可至神前敬拜的場所,又稱「水盤舍」。
桃園神社社務所
桃園神社的中門,旁邊有銅馬
日式宿舍
很多人在此拍照
全是檜木建築
鍾番石碑
有些人來此作畫
山櫻花
整個參道有層層階梯
有國民政府立的牌匾
「切妻造」式(懸山頂式)造型
中門的格局
層層檜木堆砌而成
桃園神社拜殿
拜殿也是有許多中式牌匾
香爐
桃園神社主殿-只 有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一般參拜者只能在拜殿裡祭拜,這是與神社祭拜的程序有關
主殿現今供奉的都是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及抗清、抗日的等先烈牌位,而前面八階的木造階梯,寬十七公分,高十五公分,是無法容納人的一腳平踏,大概僅能容半履,俗稱「半步梯」。據說此特殊的設計,是為了使人低頭注視並蹎腳尖謹慎、以防摔倒,自然心生敬畏。這樣的設計是藉由行為影響心理,進而營造氣氛,可說是精心的規劃。
拜殿-為全區面積最大的殿宇,是一般朝拜者列隊祭拜的殿室,祭拜時有奏神樂或是舞神舞,與台灣傳統寺廟建築之正殿相似,但空間機能卻不同,不是供奉神祇的主殿。
日式橫樑交錯的建築
石獅-高麗犬
石燈籠與鳥居
該離開了
桃園縣忠烈祠的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日本殖民政府在1931年後展開所謂的「一街庄一社」的建造神社運動,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桃園神社興建於1938年,坐落在桃園市郊區的虎頭山山麓,與桃園市只有一水之隔,神社的四周皆為大樹所圍繞。同年9月23日桃園神社舉行鎮座祭,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能久親王外,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桃園神社於1946年6月17日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因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在1985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而將執行的時候,受到文化保存工作者以及周圍居民的強烈反對,最後因為神社的建築結構為仿唐式建築,在於建築藝術保存價值的考量下,將其完整保存並依照原架構重新翻修。
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將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在1972年中日斷交後,內政部制訂了一項新法令;其中,清除要點的第一點就是: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尚有其他清除項目,包括了日本的寺廟、紀念碑、公共建築內的裝飾品等,以及日治時期建造的橋樑年號一律改成中華民國年號。這樣的斷裂關係來自於國民政府對日本所持的態度,由於日本成為台灣過去無法抹滅的殖民史實,使得新政權具有濃厚的反日情仇,而在1974年以後,所有的神社幾乎被拆除,在一連串的權力鬥爭及轉移中,已經正式將神社與忠烈祠分離開來。將「神社」改為「忠烈祠」的意義在於去除日本意識的象徵,轉為國民政府的象徵;而就大多數的神社在尚未改建之前,都以「改裝」神社做為臨時性的忠烈祠祭祀地點,最後只有「桃園忠烈祠」這一座改裝的案例被遺留下來,其餘的神社都難逃拆除或改建的命運,僅剩下斷垣殘壁淹沒在荒野之中。神社中每一座殿舍的細部皆不同,但風格上又很統一,是台灣地區目前僅存最完整也最優秀的日式神社建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及歷史見證;於1994年內政部指定其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