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228和平公園,翻了一下地圖,尋找植物園的方向,離這大概有5公里遠,於是問了一下路人,如何走。路人建議搭公車,在那邊有站可停,自己是外地人,沒搭過台北公車,車子很快就來了,由於太晚招手,上了車被司機訓誡一番,又急著投幣也被制止,原來台北公車是下車才投幣,而且車錢都是15元,又讓我上了一課。
       不過那裡下車呢?又是一個疑問,自己對路況又不熟,只好請隔壁乘客到了叫我一下,行駛沒多久就到達了植物園,一下車就看到了建國中學,此間中學是台北最有名望的高中學府。在日據時代就已建立,當我見到那棟建築.就讓我想起已故導演楊德昌的電影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導是建中的學生.所以對建中自然帶有情感.所以片中許多的場景皆在建中內拍攝。那仿文藝復興式的紅磚建築.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而對面的南海學園有包含植物園,科學館,藝術教育館,教育資料館,歷史博物館等。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南海學園科學館,圓頂造型與北京天壇形式相似。其前身為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前曾來過此,記得有很多科學實驗可供操作,不過現在已封閉,不對外開放了。因南海學園內的科教館建築過於老舊不敷使用,於士林興建新館,並於九十三年正式啟用,位在南海學園內的舊館舍也因此功成身退。


       而位在科學館旁是臺灣藝術教育館,今天剛好有建中社團的吉他成果展,也進去參觀,聽一下他們的表演,雖然不是很專業,但每個學員都很盡力在表演,畢竟要顧及功課和社團很不容易,我也作一段他們表演的錄影。


       離開教育館看到的是造型典雅的台灣教育資料館。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裡以前是中央圖書館,但卻不知道是日據時代建功神社的遺址,建功神社建築形式於當時來說極為獨特,是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主體結構為日本式,但外觀則柔和中國,西洋的混合建築樣式,西洋式圓頂設計及中國牌坊式的鳥居,在當時獨樹一幟,可惜都已拆除了,只留下水池,石橋,還有石欄。台灣光復後.因為政局不穩定,石燈座和入口鳥居全部拆除,而內部的神社本殿則將原本的圓頂改為天壇式圓頂,並在本殿前方及兩側興建北方宮殿式建築,使之變成封閉型的四合院。1950年中央圖書館遷入使用,直到新館落成後,才改為教育資料館,現今橋面仍可見建功神社的遺址。池內睡蓮種類繁多,有很多種顏色,可讓我取景,有一位老伯丟了麵包下去,池裡的魚群馬上蜂湧而至爭相搶食,很是壯觀。


      拍完特寫就前往隔壁的植物園取景,台北植物園佔地約8公頃,搜羅之植物多達1500餘種,堪稱一座豐富的植物教室。現在是六月初,是荷花盛開季節,滿池子荷花很是好看,很多遊客拿起相機拍照,不乏專業攝影人,這座池塘有很多自然生態,偶而可見白頭翁,五色鳥,老鷹,松鼠等等,往往成為攝影人捕捉鏡頭的重點,而植物園裡有茂密的森林,有步道可通往各處去觀賞各種琳琅滿目的奇花異草。


      植物園前方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了,內部有很多藝術文物典藏,展品主要以原河南博物館運往台灣的藏品、加上日本歸還的部分中日戰爭中掠奪文物為主,共5萬餘件。藏品中多為早期商朝開始的河南一代的古代文物,也有部分台灣出土的早期文物。除了館內藏品之外,自90年代起,史博館也定期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民間機構合作推出大型特展,相當受到好評。


      今天剛好有已故畫家張大千先生的畫作特展,我也好奇的進去欣賞,沒有拍很多,因為看不到有人在內部拍照,也沒禁止攝影標識,所以就偷偷拍了幾張,當作到此一遊,樓頂的咖啡座可遠眺剛剛的荷花池,很壯觀也很漂亮。



      逛完了南海學園趕緊搭捷運前往西門町。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時代,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早期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大量資金湧入此處,除了電影院外,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中華商場完工之後,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現今的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爭奇鬥豔,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滿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



      一出捷運站,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臺灣所建較早的市場。1896年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繼而在1908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服務西門附近的居民。同時期全臺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唯獨西門紅樓存留下來,在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名稱,原來稱為市場八角堂,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市場內販售花卉、書刊、藥品、日本醬菜以及臺灣土產。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貨,非常熱鬧,成為老一輩臺北人記憶裡深刻之事。戰後,成為「西門市場」的紅樓,曾一度是「紅樓戲院」的所在,1997年2月公告為3級古蹟,臺北市政府計劃規劃為「電影博物館」,在西門町仍然屬於富有吸引力的古蹟。


      走進西門町,滿滿的人潮,有演唱會或是藝人表演,也有來逛街看電影的,還有很多奇裝異服與流行資。而我則拿著地圖尋找電視食尚玩家介紹的幾家有名的店,吃對我才有吸引力。


      首先找到的是阿宗麵線,沒有桌椅的店面卻大排長龍,生意好得不得了,我也排隊點了一碗麵線嚐鮮,小碗四十還算貴的,裡面只有肥腸及柴魚,口感不錯,麵線還蠻順口,只是大家都要站著吃,店裡沒有設置座位,所以不論貴族還是平民,所有的客人一律都必須站著吃,這也增加了店裡的客流量,難怪連日本、歐洲的報章媒體都爭相採訪阿宗麵線這個小吃業界的傳奇。


     離開阿宗麵線來到一家賣鵝肉的鴨肉扁,真是掛羊頭賣狗肉。不過第一代老闆真的是賣鴨肉起家,後來發覺土鵝肉的肉質更鮮美,所以改賣鵝肉,但鴨肉扁的名聲已遠近馳名,於是沒有改名,沿用舊名至今。他的湯麵、湯米粉的湯頭不加任何味精而清爽鮮甜但是吃習慣重口味的人可能會對湯麵跟米粉很失望,因為真的有點清淡所以一定要搭配招牌鵝肉吃才過癮!


     接著來到以滷味聞名的武昌街老天祿,五十多年歷史是陪伴台北人逛西門町、看電影的必備零嘴。如今老字號的老天祿港式滷味,更是港台饕客的最愛,已儼然成為台北西門町特色美食,這裡也是大排長龍,而賣的滷味也很貴,有賣鴨舌頭,鴨翅膀,還有雞鴨內臟,是滷得很夠味,但也不便宜。其中,鴨舌頭更因香港天王、天后藝人,每到台灣必指定品嚐,讓鴨舌頭從香港紅回台灣,讓老天祿成為香港觀光客熱門的必到點,更是台灣各類媒體、觀光旅遊指南推薦美食。


     離開老天祿來到電影街,是全臺電影院數量最多的區域,戲院前後達37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空前景況。民國50年中華商場完工,西門町與城中區連成一氣,經濟發展如日中天,武昌街上增建了樂聲、豪華、日新、獅子林、國王、皇后等新戲院,西門町一躍成為全國的商業娛樂中心。


    而走到底有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公園。這塊地原是日本人經營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光復後,由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改組成為「臺北市煤氣有限公司」,之後由於營運虧損且天然氣日漸普及,終於在民國56年宣告停工歇業,閒置了三十多年後,交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管理。在文化局的規劃下,這塊閒置已久的空地,被打造成臺北市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公園,希望結合既有電影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為當地的電影文化注入新興活力


     逛完西門町已接近傍晚,準備搭客運車回家,台北車站真是一個地下超級迷宮,頭頂有各種指示牌,指引通往其他各處,有高鐵,台鐵,捷運匯集於此,又有很多出口通道與地下街通往各處,聽說總共有27個出入口,貫通台北火車站和捷運站商店街,形成一個規模超大的地下商圈。整個地下街,彷彿置身一個大型的百貨商場。 這裡是通勤民眾消磨時間、便利購物的場所,也是青少年追求時尚流行的好去處,更是老饕大飽口福的美食新天地。


     結束了今天的行程,回到家還發生一些插曲,我的車停在後火車站,這裡有許多停車格,當我準備牽車時竟發現自己的機車不見了,看看地板的粉筆字才知被拖吊場的車拖走了,原來我停錯格了,停到腳踏車格,被拖走真是倒楣。感緊打電話叫車去拖吊場,沒幾分鐘車子就來了,我剛坐上車,卻從旁跑來一個中年人說這是他叫的車,不會那麼剛好吧!都在同一個地點,我也忘了剛剛是叫幾號車,只好下車再等等。又過沒多久,前方駛來一輛計程車,我以為是我叫的車,忙揮手,當我準備搭這輛車離去時,後面突然叭叭駛來一輛計程車,我又再下車,得知後面那輛才是我叫的車,沒想到前面那輛車卻擋在前面不開了,我趕緊下車道歉,說你不是我電話叫的車,對方才肯離開。而在另輛車上也被司機訓誡一番,說我叫車還攔別家的車,我很無奈,晚上視線不好,每輛車顏色都相同很難注意車號,難免會叫錯車,他說這樣是會引起打架的,以為他在搶生意,我只好再道歉了事,到了拖車場也被開個違規罰單給我,真是倒楣的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