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老街歷經六年的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這條橫跨清代、日據(日治)、民國三個時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


剝皮寮的歷史相當悠久,清代艋舺營就駐紮於此區。老街離龍山寺不遠,是昔日艋舺通往古亭、文山的古道。台北盆地東南一帶生產的物產運往艋舺須路經此地,而造就此地的繁榮。


清代嘉慶時代,此地地名為「福皮藔」,道光中期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藔街」,日據時代則稱「北皮藔街」,「剝皮寮」一詞是台灣光復後才出現的俗稱,而沿用至今。為何稱為「剝皮寮」呢?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因清代淡水河上游砍伐的樹木,以及由福建福州進口的杉材運抵艋舺後,在此地進行剝皮,所以被稱為「剝皮寮」。也有人認為,「剝皮」是剝獸皮,是因昔日在此地有宰殺動物製造皮革的產業。





 康定路與廣州街十字路口,剝皮寮老街的立面。


 



康定路老街



日據時期,由於老街狹窄,路面寬僅三公尺,漸不敷時代需求。



 剝皮寮老街面對廣州街的店面亭仔腳(騎樓)。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萬華區老松國小南側,可說是台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該街區的成形推估約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日據時代,剝皮寮歷史街區被劃定為學校預定地,在都市計畫中得以保留



以前的電影海報



康定糊紙店



以前的麵攤子



老永茂西藥房



鹹粥



「日祥旅社」。昔日老街上的旅社。



旅社內的老鐘



金時鐘錶行



牆壁彩繪畫


 



理髮店



剝皮寮老街。部份店面是電影《艋舺》在此拍攝保留下來的場景



電影裡可見的忠義牌匾和圓桌



內堂的假山池子



內院紅磚瓦屋



艋舺片中的戲服



 



開山刀



武士刀



片中的廳堂



造福鄉里牌匾



圓拱形騎樓



以前的木門



剝皮寮老街,就位於今日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



老松國小旁也有了一座「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可供學童參觀學習。「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艋舺古市也終於保有了這麼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歷史老街,可以榮耀及紀念她曾有過的繁華歲月。



鄉土教育中心內有許多展覽,可免費參觀



可由此梯上去



這邊應該被拆掉遺留下來的空間,右手邊為老松國小



樓梯走道



二樓玄關



另一端



屋瓦



布袋戲團



教室



展覽廳



壁上浮雕



古鐘



廊道



黃包車



茶室



 




生活用品



米袋



各路口古蹟景點地圖



古船



樓梯



以前房子的門與窗



古文物




可供拍照紀念的狀元及第



茅廁



另一端展覽室



剝皮寮廣場



用石磚砌成的花瓶窗櫺



老街一景



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在老街南側新闢了現在的廣州街,歷史悠久的老街退而成為新街後巷。



融合閩南及西洋巴洛克風格的樓房建築。



艋舺龍山寺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與西園街交叉口、毗鄰華西街觀光夜市,是萬華的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可稱萬華龍山寺或簡稱龍山寺,悠久的歷史訴說著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華,艋舺龍山寺於清朝乾隆3年(西元1738年)由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所興建,後來雖發生大地震和暴風雨等天災侵襲,歷經修復後風格與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相近,1945年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全毀,修復後列入國家二級古蹟。


 


萬華龍山寺



廟門口




瀑布池



香客擺放的貢品




這邊也是滿滿貢品




後院



玄關



廟門前擺滿貢品



左側閣樓



中庭香爐



廟門口牌樓



廟側邊走道



廟前門一隅


華西街觀光夜市鄰近龍山寺,自民國四十年發展至今已將近有五十個年頭,是台灣首座觀光夜市,入口處有一座傳統中式牌樓,街道掛著紅色燈籠,相當具有鄉土特色,主要以台灣各種山產野味及海鮮料理為主。華西街觀光夜市中最特殊的料理首推蛇肉及蛇酒,據說蛇料理多具有驅毒活血的功效,到了晚間人潮漸多時,蛇肉店家還會有殺蛇及逗蛇的表演,吸引民眾圍觀。此外,像是大鼎羹、台南擔仔麵及魷魚羹等美食也非常受到民眾歡迎,夜市裡多是營業數十年的老字號店家。


華西街觀光夜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