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馬仔]


亦稱探子馬,簡意就是探路、報信,因此會走在遶境隊伍前方,常見於媽祖娘娘遶境陣頭。報馬仔功能除了探路外,遇到沿途有居民觸犯禁忌,得需通知避開,以及告知居民準備香案迎轎。但各地宗教習俗不同,並非每個遶境隊伍皆有報馬仔:在台南、高雄一帶則以「路關」取代之;在學甲上白礁謁祖祭典則分成「報馬」、「報兵」,其中報兵功能與報馬仔極為相似。


目前在台灣地區可見得遶境隊伍出現報馬仔有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等,並且雲林縣出現「報馬廳」特殊文化的建築物。報馬仔延續到現代生活中,若遇到周遭有人在通風報信就被視為報馬仔,因此另有別名「抓耙仔(閩南語,白話字:jiàu-pê-á)」。


報馬仔每項附掛物皆有含意,依各地區習俗而言,並非每一項皆具備,報馬仔會出現裝扮有:


雨傘:一團和氣。傘為長柄之紙合傘,分別代表長善、直善、合善。
眼鏡:做人不能目中無人。另一義為明辨是非。
豬蹄:提醒世人要做人知足。
瘡疤:提醒世人別揭人瘡疤,是因有瘡疤的腿是穿短褲。
鞋子:用意提醒世人要做人腳踏實地,在有瘡疤的腿上穿上鞋子,另足赤腳。
錫壺:意指惜福。
皮襖:意指無私,反穿毛襖帶給他人溫暖。另一義為倍受煎熬。
燕尾鬍:言(燕)而有信。
韭菜:長長久(韭)久。
紅櫻帽:負責盡職。
煙斗:含煙,與台語「感恩」諧音。
銅鑼:勞心勞力。



擔任「報馬仔」時的主要禁忌如下:


不得接近任何婚喪吉慶相關事物習俗
孕婦不得接近,以免衝動胎氣(大忌)
腳步嚴禁輕浮焦躁,態度不得不佳
如身有沾染到其他不潔之事物,不得擔任之
(以上根據民視製攝連續影劇「台灣奇案」所編寫)


另外,擔任「報馬仔」的人,其必須於媽祖神尊前立下三重誓:一、終身不得婚娶。二、終身不得沾飲任何酒類。三、必須為自身已過世祖先、父母修補福份、積存陰德,為自己彌補過去犯下任何錯事懺悔悟過,冀求來世能有好報果。




[路關牌]


在舉行遶境活動之前,都必須在遶境所必須經過的地方或者廟宇貼上香條,貼香條的目的是要公告給沿途的百姓、廟宇,某月某日什麼神明因舉行某些慶典或者宗教儀式,在遶境的時候會經過此地。所謂香條就是指進香活動的告示紙條,而遶境會經過的地方就叫「路關」。
香條張貼的方式,如果是活動主辦單位以及神明會留駕、駐駕的廟宇,才將香條直貼,如果只是路經此地不作停留,則香條必須斜貼,而斜貼的方式必須指向遶境隊伍前進的方向,讓有參與遶境的隊伍知道行進的方向,並在最後一頂神轎經過之後,隨即將香條撕去,而廟宇也才可以將香案桌收拾起來。


「路」所指的是整個隊伍所行經的路線,「關」所代表的則是定點,如:廟宇、神壇…等。而在遶境隊伍的最前面,都會由廟方的執事人員,手持著路關牌,上面貼有當天遶境的行程及路線,緩緩的率領整個香陣緩緩前進。


路關牌位於整個出巡行列的最前鋒,路關牌的功能是把進香或遶境經過的地方一一寫在上面讓信徒或工作人員能清楚隊伍進行方向,所有的遶境隊伍要依據路關牌上的路關出巡。但現在進香很多都是以遊覽車為交通工具所以路關只能在遶境或其他活動中見到了。現在路關有的是手推車的,有的則是放在先鋒車上面,但學甲的上白礁仍採用專人持扛。


路關牌原始的面貌應該是一個木牌,上面書寫著出巡的路線。北港媽祖出巡的路關牌,是在長方形木框鑲上玻璃製作而成,遶境時由專人持拿。根據民國五十四年文獻的記載:當時的路關牌是以竹和玻璃紙作成,上畫虎頭,牌上並未寫明遶境路程,內裝置有花朵,與普通路關迥異。現在的路關牌則置於手推車上,由人推著行進,牌子內貼路關,前置香案,兩旁各置一支鼓仔燈。


路關現在已大量印刷,目前最大的功用,只在增加行列的完整與莊嚴。如果把每年的路關保存,也可輔助認識該地的地名與發展。




[哨角隊]


前方有三面旗幟、兩面鑼、其餘為L型的哨角(號頭)和直式的哨角所組成,哨角必須是雙數,哨角必須依鑼聲的指示而吹奏,平常鑼聲單擊十一下,連續兩下,則吹奏,遇墓地或喪家時則必須敲快鑼,哨角吹,則代表呼喚兵將近身保護、驅趕邪魔之意。哨角是以黃銅鑄造,長四台尺八寸,為便於攜帶,以兩節伸縮,縮起來為兩台尺四寸。哨角聲音十分地低沉,其任務在開路及驅魔。因在進香隊伍中位居主神轎前方,聽到哨角聲,宣示主神即將到來,帶有威嚴之意,並具有開路作用;哨角隊不管在哪裡,那低沉的音階、壯闊的排場,都足以讓妖魔鬼怪聞聲而逃。




[開路大鼓]


或「鳴聲鼓」是廟會隊伍的開路樂隊,也是最簡便的音樂性陣頭,樂器通常包括有鼓、鑼、鈸,及嗩吶,演奏時以鼓為中心,其他樂器則人員各負其司之樂器吹奏,配合大鼓的節奏。藉由音樂之傳遞,來告知大家,迎神隊伍已經來到,以便迴避出一條通道,讓迎神隊伍順利通行。其成員多寡,視情形增加,通常沒一定人數,主要以步行為主。所以擔任此陣頭的人員,相當辛苦,除了必須長途步行,更需讓所司之樂器不停奏樂,在廟會迎神隊伍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腳色。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中ㄝ有許多以車輛載送人員的改變。



 



[托燈]


在台灣傳統廟會的遊行隊伍當中,我們常會發現,一對大大的燈籠,一般稱為托燈,或稱為帶路燈。許多在一旁的觀眾,常會產生疑問,為何在大白天,要在隊伍的前面攜帶兩支燈籠,且為什麼傳統的燈籠,要加上兩支竹竿把它撐的高高的?這起源於台灣古老的社會環境,由於以古代並沒有那麼豐富的物質資源,以及先進的科技。所以,在舉辦廟會遊藝之時,最大的困擾莫過於道路的崎嶇不平,以及道路的昏暗,常常使人摸不著頭緒,因此常發生危險。之後,為了解決因沒有路燈所帶來的危險以及困擾,行進的隊伍,常在隊伍的最前面,或者隊伍裡面、神轎前後,穿插人員,以提燈方式照明,降低危險。此後,這項習俗卻也漸漸的流傳下來,但也漸漸的因時代科技的進步,燈籠由最先實用價值,改變成較為花俏的裝飾意涵。除了一般較為常見,由人員提、撐之外,我們還會看到,有些廟宇會將燈籠綁在車上,或者將其裝上輪座推行,但也很多廟宇,漸漸地將這個傳統遺忘或者扭曲。



 



[繡旗隊]


顧名思義乃指彩繡上龍鳯吉祥圖案與主神名號或進(刈)香目的大型三角旗。
  迎神賽會中,常可見到規模或大或小的繡旗隊,其目的乃在於增加迎神隊伍的規模或陣容,不過一般都僅十幾人為陣,唯僅大甲媽祖南巡,人數多達上百人。持繡旗者競爭激烈,需擲筊徵得媽祖同意,出陣時兩列排開各持著精美的繡旗,加上整齊的服裝與陣容,一直都是最受人矚目的焦點,繡旗也因而成了迎神賽會中不能略過的一個隊伍。


  無論規模大小,繡旗都有宣告主題與增加排場的功能,若遇人群混雜的場合,更可以權充維持秩序之用。



 



[莊儀團]


又稱將軍團,主角即為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將軍,千里眼和順風耳為媽祖的首席護駕,以大甲人的說法,千里眼是柳樹水精將軍,順風耳是桃花金精將軍。相傳他們原是湄洲西北方桃花山上的金精和水精,千里眼能夠眼觀千里,順風耳能夠耳聽八方,但他們卻仗著武藝高強,到處為非作歹,大家都對他們束手無策。沒想到後來兩妖竟敗在媽祖的手下,因媽祖本性慈悲,故並未將二妖斬除,乃將他們收為部下,於是他們便成為媽祖的左右護法。既然是將軍,自然要表現出莊嚴、威儀的態度,故名「莊儀團」。鎮瀾宮的兩位將軍手臂揮舞起來極為生動,和別的團相較之下,看起來彷彿是在踢正步一般,這除了用心練習之外,本身手臂的構造也有很大的影響,本團將軍的手臂是一段一段接連,與人體相仿,故揮動自然靈活許多,平時走在路上,若遇有陣頭迎接,則原地搖擺表示行禮。本團還有一個特色,如果你曾仔細觀看過整個進香的隊伍,一定會發現除了莊儀團之外,幾乎所有的陣頭組織都會遭受鞭炮襲擊,想想祂的地位,就不難找出原因。



[轎前吹]


 轎前吹是“鼓吹陣”的一種,專為神轎開路之用。樂器包括嗩吶、通鼓、小鈔(鐃鈸)等。平常在行進時沿途吹奏,神轎入廟時則在一旁演奏,等到神轎進入廟後再隨同啟程。


   



[馬頭鑼]


為兩面鑼,位於涼傘前左右兩側,挑選時必須選擇聲音響亮、不能有雜音的,據說響亮的鑼聲,具有驅邪趕煞之用,平時敲擊方式為單擊十一下,連續兩下,若遇到喪家、墓地、過橋、地下道或是入廟時,都必須敲亂鑼(連續敲擊),直到通過後才又恢復正常,馬頭鑼的敲法,在帝制時期有帝王公卿之分,在地方以官階高低有別,迎神賽會也以神明位階而有所不同,媽祖因受封為天后,因此採用帝后的規制:先敲九下,再連四下,敲完鑼後吹哨角,如此反覆運用;一般王爺則敲七下連四下,再吹哨角五聲。哨角是於馬頭鑼打完後接著吹,因此指揮的是馬頭鑼。



[執士隊]


   執士,是神駕出巡之儀仗隊,“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時在駕前護衛,以增加神威,三十六執士兵器一般都是木製,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三十六執士兵器,自一九八八 ,由新竹市李萬春先生,承制純銅三十六執士兵器一組,至一九九四因損壞更新時,依舊由新竹市李萬春先生承制使用至今 。 一九九五由大安鄉陳文忠先生管理。( 三十六執士兵器在各神祇閣各有所屬,兵器各不相同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為準, 所以三十六執士兵器 ,也因此數為之,自古就是神明的威儀護法。)


   三十六執士兵器“龍頭”掌前鋒、“鳳尾扇”殿後,“令”“印”押陣,另有“肅靜”、“回避”、「“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木製彩牌各二面,由“龍鳳旗”及“彩牌”前導。



 



「涼傘」


古稱「華蓋」是古代帝王出巡時的儀杖隊之一也有遮陽之用;現今則是廟宇神明出巡、進香隊伍中神轎前必備的,主要功用是幫神明遮天穢,在進香時於神轎前方引路,持傘者沿途必須不疾不徐的以逆時鐘方向不停的旋轉,表示生生不息、人人平安,若是在進香中兩神交會則持傘者通常會互踩七星步以表敬意,廟會進行中則立於主神轎前側,在神明離開時保護神明免受穢氣的沾染;比照古代王爺出巡的典制,依照神明神格的大小其涼傘之數略有差別,雖說代天巡狩的王爺可多達七支,例如屏東東港平安祭典時七角頭的神轎,但是台灣現多只用一支。
涼傘的外型為一圓筒狀、繫有兩條劍帶下方綴有流蘇並以葫蘆、寶塔或者飛鳳為頂端裝飾,涼傘上通常繡有主神或宮廟名號、八仙祝壽、雙龍朝珠……等圖;當然,其顏色與轎色一樣,按照其階級分:黃綢涼傘、紅綢涼傘、綠綢涼傘。


現今涼傘亦有人稱其為「娘傘」,多認為其為涼傘之口誤,且並非僅只有女性神明可以使用。涼傘在台灣民俗祭典中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整場祭典中引人注目的一個代表;它代表了神明的莊嚴神聖,更代表了台灣人對神明的敬意。



[神轎]  


  轎,原為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早已被時代淘汰,但神明坐神轎的觀念卻依舊深植民心;迄今神明出巡、進香仍以神轎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我們也經常見到神轎安置在卡車上或轎底加裝輪子的奇觀。


神轎依造型和性質可分為文轎、武轎、輦轎、四輪、手轎等類型。文轎有屋蓋,四周雕工精緻唯美,如媽祖使用的「鳳輦」;武轎則以輕便耐用為主,轎頂以帆布遮掩,轎身則以流蘇裝飾,多為武將、王爺所使用。輦轎是帝王、后妃級神明所專用,輦原指天子之車,故稱輦轎,后級女神(如媽祖)則使用「鳳輦」。文轎、武轎、輦轎體積龐大,須由八人扛抬,也可在前後加入兩人手扶轎擔「掌轎」使其上下晃動。四輪是以四人扛抬得名,其結構單純裝飾簡單,屬於「單人座」神轎,多用於開路或扶乩「出字」(神明以轎擔末端寫字知諭信徒),四輪所乘坐者多數為位階較低之神。手轎則以兩人手執,神轎之上其實並沒有坐「神」,其造型類似兒童座椅,通常用於扶乩寫字勒符,因此著重堅固耐用。神轎材質多以檜木、櫸木製造,尺寸必須符合「文公尺」上吉利尺碼。


早期製造神轎之前,工匠尚須焚香沐浴以示莊重,在製造過程中,「不淨者」也不得接近,以免褻瀆神靈。目前製造神轎以鹿港地區最為著名,一般大型神轎造價都在十萬元以上,價格高低則以雕工多寡來衡量。


神轎遶境之目的在巡視轄區,遶境日期通常選在神誕之日,但如逢「歹年防」(天災人禍較多之年頭)地方不靜,信徒也會請神明出巡驅魔除煞,然其具體功能則在安撫民心。神明遶境所經之處,居民會在門口擺設香案祭拜,當主神轎通過時,民眾也紛紛跪在道路中央,讓神轎從上方越過,因為民間咸信「鑽轎腳」可以消災保平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