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祖塔(第一、二、三、五、肆大房)興建於民國三十五年秋(1946)至今六十餘載,屹立於此絕佳靈地,仳佑子孫。 然春秋代序,幾度風霜,范姜祖塔年久失修。吾等為維護佳城優美環境,發揚傳統精緻建築,將祖塔內外院落拜亭、地板、護牆等全面翻修,使用材料為大陸福建惠安之青斗石精品雕築而成,於民國八十六年(1997) 十月九日 竣工,遂使范姜祖塔外貌煥然一新,欣欣向榮,願我范姜後裔仰觀祖塔,更能日新月異、精益求精、福則連緜,傳之無窮。
山門:高二五尺寬一四尺,參考南京市郊古雞鳴寺的山門而成。使用福建泉州最堅硬,不龜裂的青斗石,由大陸雕刻師,純手工打造。
石燈:共十二座乃代表一日十二時辰一年十二個月日夜輪迴,永遠光明照耀子孫,由大房後裔捐建
祭天之台 : 用青斗石一塊成形得須彌座,中間為鼎(俗稱天公爐)。鼎邊兩個石花瓶,兩個油燈台。
金銀亭:雕刻非常精美,其中的雙小龍、龍麒麟、獅子、牡丹、七級浮屠等。
石獅:由大陸惠安雕刻師用青斗石精雕細琢出一對祥獅。
范姜古厝位於桃園新屋鄉,由范姜家族創建於清咸豐五年(西元1854年),屬於國家三級古蹟。其實新屋鄉的地名就是因范姜家族在此大興土木,建造許多大型房屋,當地居民稱「起新屋」,「新屋」地名由此而來。
「新屋」這個地名,與范姜古厝有很淵厚的關係。據傳清初廣東省惠州府有位寡婦雷氏,因夫婿范集景早逝,無力撫育孤子范文質,只好再嫁姜同英。范文質在姜家長大,深感繼父撫養之恩,成家後,擬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姜姓,但不知三個姓姜,二個姓范好;還是二個姓姜,三個姓范好?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 二百七十多年前,即乾隆初年(西元1736年),范姜家兄弟五人陸續來此,秉持客家本色打拼,胼手胝足開墾家園。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范姜一族選擇良地建築祖堂,從廣東省老家請來祖靈奉祀。由於祖堂規模宏大,鄉人指其為「起新厝」,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流傳至今。
范姜觀音寺現址為民國96年重建竣工,為范姜家族後代為感念先祖及回饋鄉里所捐建,原址為范姜第一棟老屋(1號古厝),單殿式的寺廟建築,秉持傳統佛教簡約風格,希望信徒以鮮花素果供奉觀音菩薩。
在寺前龍柱為仿鹿港龍山寺乾坤交泰式龍柱,左邊龍頭在上,右邊龍頭在下(一般廟宇的龍柱多為左右對望),這應該是全台第三對乾坤交泰式龍柱。
飛天八仙女:由泉州惠安名師雕成,八仙女立於觀音寺屋頂,足踏蓮花飛天下凡,為本寺鎮寺之寶。
玉身觀音:十八世灴松建造觀音寺時,於夢中被指引到圓光寺,並見到大陸名師用緬甸白玉雕刻成的觀音菩薩;因而結緣請回供奉,是乃甚為難得之極品。
觀音名畫:由大陸名加以礦石顏料所仿畫的敦煌昊高窟五十七洞觀音畫象。兩旁的飛天如西方的天使,自在穿梭於天國。其彩帶如同天使的羽翅,在漫妙翱翔中更顯華麗幻化。
范姜古厝共有五座,皆屬於三合院建築,每一座古厝因建造時間不同,各有相異的建築模式,建築元素包括燕尾式屋簷、精緻木雕與交趾陶燒等。古厝祖堂中還存放著兩百年前自中國大陸攜來的香爐及陶缸,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過程。現今古厝維護良好,雖然有過局部的修建,但是依舊不減古意風情。
范姜古厝(2號古厝)第二棟范姜老屋,今日仍保完好的特色有屋脊上的雕飾花卉及房屋正門上「陶渭傳芳」的匾額。
屋簷的雕刻繪畫,說明了當時極盛時期;范姜家族是有多麼的興旺
(3號古厝)第三棟是范姜老屋群中維護最佳、建築最華麗的一棟,全棟採用深紅色的閩南磚砌而成,門額上的掛匾「陶渭傳芳」是用黃色交趾陶燒製而成。
范姜祖堂的前堂門楣匾額寫著「陶渭流芳」。「陶」代表陶朱公范蠡,為范氏的祖先;「渭」代表釣於渭水之濱的姜太公,為姜氏的祖先。因此,范姜家族以「陶渭」為家號。祖堂為范姜家族祭祖的地方,堂內懸掛的祭典照片中有正副總統蒞臨參加的新聞剪影照片,由此可見范姜家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
(6號古厝)第四棟老屋,由華麗遁入質樸,正門兩旁的窗上有書卷裝飾,門額上掛有「陶渭高風」的匾額
(9號古厝)第五棟老屋於民國74年被內政部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係唯一的「范姜祖堂」,是范姜家祖每年春、秋二祭祭祀活動所在。
乾隆初年(西元1736年),范姜家的老二殿高隻身來台,從淡水上岸後,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已被漳、泉移民所佔據,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范姜二哥發揮客家人不怕吃苦個性,返家帶出3個弟弟殿發、殿章、殿爵,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乾隆16年(西元1752年),原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在父母親相繼過世後,也渡海來台,從此兄弟5人胼手胝足,開墾家園,當時,范姜兄弟的墾地範圍,東至營盤腳(現址為楊梅鎮)、西至石牌嶺、南至社子溪、北至大堀坑(現址為觀音鄉),大多在新屋鄉一帶。
由5座三合院組成的范姜古厝,現址為桃園縣新屋鄉新生村中正路110巷,順著巷道一一排列於右側,門牌分別為1、2、3、6、9號。其中9號就是被列為縣定古蹟的范姜祖堂,1號目前已改建成范姜觀音寺,其餘古厝屬於私人宅第,宅第內皆有人居住,故未開放參觀 。
每幢方位各異,構造也不盡相同,但形式仍有統一之處,就是各家中間都有一個大廳,兩側為廂房(閩南人稱為護龍),前方為晒穀物和乘涼聊天的空地,稱為禾坪(閩南人稱為埕),最前端則有一道圍牆,讓整棟建築成為私密性較高的三合院。
隨著北二高及相關建設的開展,范姜古厝面臨主要道路的舊有房舍改建,變成4、5層樓的西式建築,不過,客家傳統庄院建築原有的建築特色仍獲得保留,紅色磚瓦的典雅結構、屋脊起翹的方式與作法、以及,彩繪門牆,剪黏,木雕,磚雕...等,都在在顯示客家文化的寶貴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