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復興鄉三民村東側的五寮溪溪谷間,因蝙蝠棲息於此而遠近馳名,沿途可見溪石凹陷很深,蝙蝠洞在崖壁間,於民國20年被發現,岩洞形勢天成,粗礦原始,洞內寬敞足可容納近千人,但洞前有大理石堵塞,需側身才能通過其縫,為罕見的天然山洞。洞前有道瀑布流瀉,形成一窪清潭與一彎清溪蜿蜒谷中,遇雨瀑布奔流湍急狀麗撼人,乾涸時娟秀的水簾,緩緩而流,但岩石表面光滑,常使人摔得四腳朝天。洞內則為半月形,怪石嶙峋,地面由內向外傾斜,頗似歌劇台,就在溪畔野宴、淌水、或戲蝦蟹、聽蛙鳴蟬嘶等自然的樂章,當可滌淨人間俗慮,忘卻塵世羈絆。太多人慕名而來,驚擾蝙蝠生活,蝙蝠紛紛遷移它處已不見當年盛況,倖好那一泓潭水依舊,因此地岩洞寬廣,又緊鄰溪谷,環境幽靜,山明水清,涼快宜人,反而成為假日踏青、露營野炊、烤肉戲水的最佳去處。
- Oct 12 Sun 2008 07:46
三民蝙蝠洞與阿姆坪
- Oct 11 Sat 2008 20:59
大艽芎古道,復興角板山一日遊
- Oct 10 Fri 2008 21:01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原畫長528公分,高24.8公分,最早的版本屬於北宋畫家張擇端(1085-1145)的作品,現今典藏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何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也因此被稱之為中國的蒙那麗莎。據香港藝術館館長稱,畫中有腳店(豬肉店)、又有正店等的建築物,既能描繪當年的民生,又能把細緻的東西勾畫出來,故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也有一說作者不止張擇端一人,董其昌《容臺集》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聽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時西北耆舊,談宣政故事者,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觀點說是南宋人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調包,流落民間,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載嚴嵩為得《清明上河圖》,以1200百金從蘇州陸氏處購得,「饞得其贗本,卒破數十家」。嚴嵩倒臺,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200年後,由清朝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1931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裡鑑定出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