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塘九龍大榕公

九龍大榕公,是位於臺灣彰化縣竹塘鄉田頭村濁水溪堤岸旁的榕樹,樹冠約有三千多平方公尺以上,形成一大片樹林,被當地人視為神樹。 九龍大榕公位在田頭村濁水溪堤岸旁,樹身因受颱風、洪水影響而倒伏生長,氣根在地上交錯長成,樹幹造型特殊,樹林層疊,綠蔭覆蓋面積廣大。由於枝幹盤根錯節,狀似龍飛九天,所以才稱為「九龍」。原本樹的位置溪水可達,後來不斷沖積,濁水溪逐漸外移,之後形成一處面積廣大的河川地,大榕樹就在此不斷擴展,獨木成林。 1991年以前,由於十二佃神榕樹幹交錯、樹葉堆積,成為蛇蟲滋長之地,居民很少進入。在六合彩盛行時有賭徒會半夜來此求明牌,20年前當年九龍大榕公尚未被開發為遊憩區,入夜陰暗,鮮少人前往,但在裡面的廖竹車千歲祠旁卻常有賭徒聚集問明牌或席地賭博。進行整建後,蛇蟲絕跡,外圍灘地也闢建公園,成為當地老人的休閒所在與旅遊觀光景點。 劉垂華擔任竹塘鄉鄉長任內,認為這此樹並不亞於澎湖通梁古榕,決定結合鄉內的醒靈宮、慈航宮等名剎古寺建設形成觀光帶。

醒靈宮

竹塘醒靈宮位於彰化竹塘鄉牛稠仔金牛山麓,創建於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從竹塘醒靈宮和聖蹟亭的創建背景,可發現其與客家族群進入彰化竹塘鄉的淵源歷史,以及客家族群崇尚文風、注重禮教有深遠關係。 日明治41年(西元1908年)日本政府為開發甘蔗園,設立設立源成農場從事製糖事業,並從桃竹苗一帶招募客家農民前來耕作,並於遼闊的農場周圍逐漸形成七個客家聚落,統稱為「七界」。日大正年間,客家農民蔡登財(生卒年不詳)等人,回到苗栗獅潭將原宮奉在「醒世堂」的關聖帝君分靈至現今的民靖村供奉,並在眾善信徒熱心捐募下,於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興建廟宇,成為客家後裔之信仰中心。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臺灣社會正由傳統的農業形態,逐漸走向工商業,因有感於農業社會中,客家族群「敬惜字紙,敬重文明」的古風逐漸散失,竹塘鄉鄉民憂心古風質變,於是地方耆老為維護「敬重文明」的客家傳統,特別發起於竹塘醒靈宮旁建造全臺規模龐大的惜字亭(聖蹟亭),主祀制字先師倉頡,以倡導敬惜字紙的觀念。聖蹟亭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因受科舉制度影響,所以認為文字有著神聖和崇高地位,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必須先行禮祭倉頡神位之後,再由專人吹奏鼓樂,將紙灰送至河、海,將人間敬字惜紙之心經河伯和海龍王而傳至天庭,並回報玉皇大帝,以表示百姓無辜負倉頡創造文字的苦心。 竹塘醒靈宮聖蹟亭於民國44年(西元1955年)落成,目前竹塘醒靈宮聖蹟亭為少數保有「恭送聖蹟」送字紙儀式的聖蹟亭。

崇遠堂 張廖家廟

張廖家廟崇遠堂位於台灣西螺鎮福田里,為詔安客張廖家族渡臺開墾西螺、二崙、崙背等地區之初,以凝聚宗親團結、懷念祖先德澤而所建宗祠,是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重要精神與信仰中心。 世居福建省漳洲府詔安縣官陂鄉張廖姓族人,因官陂地處山區土地貧瘠發展不易,清康熙四十年 (1701年) 始有族人冒著清朝海禁令,出海偷渡來臺,落腳二崙開墾荒地,到乾隆年間 (1736年 - 1795年) 滿清國勢底定,國泰民安,清朝逐漸開放人民出海禁令,而後張廖姓族人開始較小規模來臺開墾。 經過一百至一百五十年之長時間,經年累月於終於事業有成,基業奠定,安居樂業,此時張廖氏有賢達人士提議應遵行祖訓 (七嵌祖訓之第六嵌: 堂教修譜效親睦族) 修建宗祠,以期團結宗族向心力,並可利用祠堂做為學堂教育宗族子女之功用,因此於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公推廣興的廖賀、埔姜崙廖拔琦、下湳廖文江、廍仔廖榮捷、港尾廖子牌、西螺廖裕賢、廖秋紅等八人為建祠委員,積極推動募款籌建,並獲得族人熱烈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在西螺保 (現今西螺鎮) 下湳購置五甲地,做為建廟之地。


arrow
arrow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