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鳳山縣城原設於﹙左營﹚之興隆莊,後因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南部莊大田響應,縣城被攻破,官民死傷甚多,於乾隆五十三年事平後,官民協議移建新城於﹙鳳山﹚下陂頭街,成為新鳳山城。初期環植刺竹,編棘為籬,至嘉慶九年﹙西元1804﹚才建六座城門;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六座城門上建城樓,且築六座砲台及外濬濠塹,後因失修倒塌,目前僅保存有訓風、澄瀾、平成三砲台,城門也僅存東便門,門外尚保存東福橋,其餘已不見殘蹟。


鳳山新城於嘉慶9年(西元1804年)由鳳山知縣吳兆麟興建6座城門,大東門稱為朝陽門;小東門稱為同儀門,又稱東便門;西門稱為景華門;南門稱為安化門;北門稱為平朔門;另外興建北門外門附廓,稱為郡南第一關。清朝時期歷任鳳山知縣建樹最多的曹謹,於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在6座城門增建城樓和砲台,城門外設置既深又寬的濠塹,使得鳳山縣城固若金湯,成為高雄和屏東地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地位如同今天的高雄市。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為運輸蔗糖出口,開始建設高雄港,高雄發展重心往海邊移動,鳳山縣城功能漸失,且隨著擴建街道及闢建鐵路而陸續拆除,只有東便門幸運的逃過歲月的摧殘,成為鳳山城碩果僅存的古城門。




平成砲台位於曹公廟的後方,屬縣城西北角,砲台呈正方形,正面朝向西,外牆為咾咕石與石灰疊砌,構造相當堅固。砲台高約5公尺,下有護城濠溝,有紅磚階梯通砲台平台,三面設砲眼,可供砲口瞄準之用。



鳳山縣城圍牆地圖



平成砲台牆面嵌有「平成」花崗石匾額,落款為「道光戊戌年清和月穀旦,知鳳山縣事曹謹建,監生□順,鋪戶林萬記、鄭榮茂監造」,是現存3座砲台中保存較完整的1座,但也只有砲台而沒有大砲。


平成砲台位在曹公廟後方



曹公圳原護城河



砲台階梯



砲台頂



曹公廟位於高雄鳳山市,主祀清朝的一位水利專家「曹謹」,相傳曹謹知縣利用開鑿水圳的方法,引取高屏溪水讓鳳山縣內農田得以種植作物,後代子孫為了感念他的付出,特立「曹公祠」祭祀,民國81年間,相傳玉皇大帝降旨將曹公祠升格為曹公廟,自此信眾改奉曹公神像,並正式改稱為「曹公廟」。




西門遺址位在光遠路捷運鳳山站前



 


鳳儀書院是鳳山市最早的一所民間興辦的學校,也是目前全省保存清朝古書院中規模最大且最完整的一所,更是考證清朝學制的活教材,已被列為第3級古蹟,但卻被民眾長期佔用,高雄縣政府正積極協調整頓,期能早日再現鳳儀書院建築宏偉且古意盎然的風采。



僅存的圍牆



 書院施工中



東便門是清朝時代鳳山縣城興建6座城門中,碩果僅存的古城門,東便門外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至今仍完好堪用,是全台灣唯一可供現代人使用的古橋。車來人往,穿越近200年的時空環境,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令人興起思古幽情,是踏著先人的足跡,追想先人生活最真實的歷史現場,也是研究古蹟最好的活教材,彌足珍貴。



東便門城門呈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門洞方向朝東,偏南約45度。台座高約4.3公尺,拱圈為紅磚材料,拱基為石材,外牆為咾咕石。內門額「東便門」仍嵌於拱門之上,落款為道光19年(西元1839年),為花崗石材,外門額「東便門」為大理石材,是台灣光復後高雄縣政府整修時增加之物,已失古意。



東便門外是古稱東門溪的鳳山溪,於同治3年(西元1864年)興建一座石橋,稱為東福橋,為前往鳳山縣城內商業中心打鐵街,和通往屏東的必經之地,橋長5丈餘,為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橋墩為長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兩端也都呈船首狀,充分說明東門溪和東福橋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座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有一座同治3年(西元1864年)「重修東福橋」埤記,記述地方籌建石橋的捐款情形。
東福祠主祀不是俗稱的莊頭土地公,而是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最特別的是,為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地方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是先民相當感性的配套設計。



同儀門



東福橋



石磨坊



水協仔用於抽取地下水



東便門簡介



鳳山市打鐵街位於東便門附近,是一條約30公尺長的巷道,也是唐山移民從高雄前鎮搭乘小帆船沿著鳳山溪上溯到鳳山城,上岸後的必經之地。移民開墾最需要的是各種墾殖工具,為省去渡海長途搬運笨重工具的不便和麻煩,最方便省事的方法是在上岸後,直接在碼頭採購,各式各樣的手工具業應運而生,東便門附近也迅速成為鳳山市的手工具業重鎮。



打鐵店的特色之一是火花四濺,比鄰的木器店、棉被店和簑衣店擔心受到波及,陸陸續續搬出打鐵街,打鐵店則一直留在原地,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打鐵街,主要產品有刀、鐮、鋤、鉤等農具,全部都以手工打造。



舊東福橋橋墩



縣長立的碑文



東門遺址位在龍山寺金爐旁



龍山寺為國家二級古蹟



過去重修的碑文



 


訓風砲台位於中山路龍山寺右側巷內,為鳳山縣城的東南角,牆身呈圓弧形,正面朝向東,臨鳳山溪與城壕匯流處,是鎮守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



砲台階梯



訓風砲台視野開闊,主要構造為卵石,橫額則是嵌於花崗石城牆內,額石左右有泥塑的書卷裝飾,雖已日漸斑駁,仍可見且具藝術價值的手藝之美,但城牆已倒塌僅存10多公尺?石古石殘壁,1999年修復砲台原貌,壁面向城內,砲台氣勢雄偉,嵌有「訓風」花岡石匾額,兩側有泥塑書卷裝飾,仍可見昔日的柔美造型。



南門遺址位在五甲路的南門公廟旁



南門公



澄瀾砲台位於鳳山國小後門角落,屬縣城西南隅,呈不規則八角形,牆體為二糯八糊、黑糖汁、蚵仔殼灰等合而為一的三合土疊砌而成,花崗石匾額曰「澄瀾」,落款為「道光拾柒年六月建,鳳山縣正堂□以仁,□□協興,□同成立」。



澄瀾砲台外側一段約8台尺高卵石混合疊砌的短牆,為光緒18年重修城牆殘存的一角,但都已毀壞倒塌,只餘下不到2公尺的城牆可供憑弔留,有數處供長槍射擊的「銃孔」,砲台位置並不顯眼,且被一座土地公廟掩蔽,不仔細尋找很容易忽略。


銃孔



砲台階梯



砲台頂



這段護城河比較髒



北門遺址位在中正路基督長老教會前



北門稱平朔門



教堂是過去北門遺址



聖誕節快到了,教會有許多燈飾



 



 



 



 



 



 



鳳山市建城220週年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