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了台灣,你可以錯過很多景點,但是這裏,是無論如何不能錯過的。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一處巨大的牌樓背後,一座典型的中國宮殿式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著名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對於大陸的多數人來說,台北故宮博物院早已久負盛名,但卻很難見其真容,60多萬件中國古代珍貴文物珍藏其中,磁石般吸引著我們。我們決定深入其中,一探國寶真跡。
大陸的媒體要進入台北故宮拍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民進黨大搞所謂“去中國化”的政治背景下。經過與相關部門的多次協調,我們向台北故宮的負責人充分闡明了拍攝意圖,終於獲準進入展館內拍攝。條件是只有一天的拍攝時間,以及不允許使用任何燈光照明裝置。


導遊告訴我們,由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裏所藏60餘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文物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毛公鼎、東坡肉形石和眼前的這顆翠玉白菜。


昏暗的展室內,一盞聚光燈下,這件清代的玉雕作品透射著玉器特有的晶瑩光亮。清代的玉雕大師在一塊灰白與翠綠色彩相間的玉石上,巧妙地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卷,筋脈分明,造型逼真到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如此大費雕工的絕世之作可不是工匠們一時的興趣愛好,而是被他們賦予了特別的象征意義。


更讓人驚奇的是,在這棵只有十幾公分大小的翠玉白菜上,居然還攀爬著兩只在菜葉上小息的螽斯蟲,可謂是巧奪天工。這又有著怎樣的含義呢?


今天的人們在欣賞這件玉雕作品時,除了贊嘆玉雕大師精湛的技藝,更感嘆於他們的豐富的想象力。


而當清朝的曆史滄桑附著其上的時候,更使得這件擺放在台北故宮展室內的玉雕作品具有了某種永恆的價值。玉石變化巧妙,既然可以雕刻成菜蔬,自然也能幻化成肉類。在翠玉白菜的旁邊,就擺放著這樣一塊肉形石。


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還真的會把他當成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這本是一塊天然的玉石,色澤紋理全部是天然形成的,玉雕大師只是在它的肉皮部分用針刺了一些小孔,就使得它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與翠玉白菜並稱為巧奪天工的院藏精品。


在玉燦珠光這個展室內,除了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外,更有數十件各類玉石雕鑿的珍品文物,件件精美絕倫,散發著玉燦珠光。更加難得的是,部展設計者想讓身臨展室的參觀者在欣賞故宮舊藏珠玉文物的美輪美奐的同時,能夠了解隱藏在這些文物背後的時空密碼,一塊展板清楚標明了每件文物原來所在的紫禁城中的位置。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六十萬件文物來自清朝的皇室收藏,每一件文物都曆經了少則數百年多則上千年的曆史滄桑。他們是怎樣輾轉來到台灣的?又為何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這一切都隱藏在這六十萬件文物在一百多年來的傳奇命運之中。


享譽世界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每天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遊客。眼前的這座建築修建與1965年,但在台北故宮的官方認定中,這座博物院卻有著長達82年的曆史,這一切都源於文物工作者們對於一段曆史的執著認同。


1924年11月的一天,遜位已經13年的末代皇帝溥儀終於被趕出了紫禁城。


昔日這座擁有無上皇權和無數奇珍異寶的宮殿究竟何去何從?一時間眾說紛紜。有人主張變賣紫禁城裏所有的珍寶還財富於民,還有的人主張拆了紫禁城外三殿的建築修建西式的國民議會大廈。紫禁城和大批國寶的命運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吳瀛是當時國民政府內務部警政司第三科的科長,主要責任是對遜帝溥儀和清室事務進行監管。在到台灣之前,我們就對吳瀛的孫子吳歡進行了前期採訪,了解到在那個關鍵的曆史時期,眾多有識之士對於紫禁城及大量國寶文物的保護工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1925年10月10日,昔日戒備森嚴的紫禁城第一次向北京的普通民眾開放了。與此同時,紫禁城乾清宮外的廣場上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慶典,一塊寫有“故宮博物院”的牌匾被掛在了紫禁城的神武門上。


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吳瀛被聘為顧問,和當時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一起開始了對故宮文物的清點工作。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曆經康乾盛世之後,皇家的收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文物存放於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個行宮當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皇宮,成了天下藝術財富的大倉庫。當年清宮的收藏到底有多少,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直到“9、18事變”後,北京受到威脅,文物國寶必須南遷躲避戰火的毀壞,清點出來的文物足足裝了13000多箱。時任故宮博物院秘書的吳瀛臨危授命,擔任第一批故宮國寶南遷的總押運官。


就這樣,故宮國寶被運抵南京再到上海,後來為躲避日軍戰火,不得不分作三路西遷大後方。在之後的長達幾十年,輾轉了大半個中國的國寶遷徙,竟然沒有一件國寶丟失或是損壞,不能不說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跡。


抗戰勝利後,西遷大後方的三路故宮文物陸續被運回南京,新中國成立前夕,蔣介石下令,將存放在南京的故宮南遷文物運往台灣。從1948年12月22日 ,到1949年2月,共有2972箱60萬件文物被運到台灣,雖然,這只是故宮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卻都是精心篩選出來的精品,自此,當年從故宮運出的文物從此分藏海峽兩岸。


運抵台灣的60萬件文物從基隆港上岸後直接運送到了台中市霧峰鄉,就存放於眼前的這座山體的防空洞中。然而,由於年代久遠,當年存放故宮國寶的山洞早已經被林木和雜草所掩蓋,難覓蹤跡。


如同這段台北故宮的宣傳片所表現的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對存放在霧峰的故宮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一睹國寶真容。在這種背景之下,同時出於對文物更好的保護,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終於落成。


新增檔案成的博物館依然秉承故宮博物院的傳統。雖然無法復制紫禁城,但從這樣的設計理念中,我們看到了設計師與文物工作者們,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對待這批希出紫禁城的國寶文物的一份良苦用心。


從1933年南遷開始,這批國寶文物不是顛簸在路上,便是封存於倉庫中。到1965年,這六十萬件珍貴文物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妥善儲存並向世人展示的場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當初面對13000多箱故宮文物,專家們是怎樣挑選出這2972箱的?這裏面會有什麼樣的標準呢?


  


字幕:召卣 祖乙尊(西周)散盤(西周)雙龍紋


 


青銅器,作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冶煉工藝水平的最高代表,甚至一度成為國家權利至高無上的象征,自然成為挑選的重點。在台北故宮收藏的眾多青銅器中,就有多件堪稱國之重器。


這其中,最富盛名的要數眼前的這尊毛公鼎。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我們所熟知的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現儲存在北京國家曆史博物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2800多年前的一段曆史故事。


毛公鼎銘文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由於銘文記載了西周真實的史料,因此成為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中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書法與文獻的價值使得毛公鼎堪稱舉世無雙的瑰寶重器。


字幕:《寒食帖》蘇軾  《蜀素帖》米芾


《松風閣詩》(黃庭堅)溪山行旅圖(範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展廳,是所有展館中最難以估量價值的地方,在文物專家的精心挑選下,這裏匯集了唐、宋、元、明、清書畫真跡9120件,其中,元以前繪畫574件,元以前書法155件,均堪稱國寶。曾經有專家這樣說,“如果寫一部中國書畫史,每一個朝代挑選最具代表性的書畫作品,可能80%左右會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近萬件書畫真跡中,名氣最大的要算是一代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一生酷愛書法的乾隆皇帝極為珍愛此帖,他在帖前寫下了 “神乎其技”四個大字。譽之為“神乎技矣”。並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稀”,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是舉世公認的,典藏品數量近70萬件,如此多的文物,如果3個月換一次展品


且不重樣,可供展出近百年。 這不得不讓世界絕大多數博物館望塵莫及。


   




台北故宮博物院,外形似乎有意襲承北京故宮的風格


    在出發去的路上,我跟陪同的台北市觀光協會的李路加理事長聊起台北故宮的如煙往事。


    我當時的最大疑問便是,這些貴重的文物珍寶是怎樣到達台灣的呢?


 


    李先生不愧為專業選手,幾天來我還不曾見他有答不上來的時候。


    李先生說,1948年徐州會戰失利,南京受困,蔣介石決定將故宮國寶和南京中央博物院、國立中央圖


書館、中央研究院的藏品及外交部重要檔案,一起運往台灣。




當年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現在的南京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大都源自北京故宮和這裏。


    為此,蔣介石專門劃撥800萬元的經費支持,並部署了五次運送故宮珍寶的周密安排。很快,緊張的


運送工作在嚴格保密下開始了。


 


當年的運寶部署圖


當時有誰會想到,戰亂紛飛中,竟還有一條金燦燦的線路!


 


    第一批文物是用“中鼎”輪從上海運往台灣基隆港。


    因為戰事吃緊,人心浮動,各部門銜接困難,碼頭上混亂不堪,博物館人甚至不知道船上給他們多大


地方,碼頭工人也有意怠工,兩個人能抬的箱子他們要三個人一起搬,後來甚至四個人一起搬,到最


後,很多箱子不得不舍棄掉,滯留在碼頭。


 


    好不容易裝好,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海軍部人員聽說“中鼎艦”要開往基隆,紛紛帶了家眷和行


李,趕來搭船逃命。場面變得無法控制,船上人滿為患。文物的安全怎麼保證?負責運輸的杭立武焦急


萬分,束手無策,報告了“海軍總司令”桂永清。


    “總司令”出面告訴大家,會安排其他船只運載家屬,才平息了風波。


    誰知道出海後險情不斷,驚濤駭浪,短短五日好象漫長的五十年,裝滿奇珍的箱子在船艙內左右搖


晃,嚴重的暈船和巨大的心理壓力讓人們嘔吐不止。



混亂局促的艦艇之上,真不知道那知情的少數人,情何以堪?


 


    第二批文物是招商局“海滬”輪運輸。


    這次輕松了一些,主要是中央博物館和中央圖書館的珍貴圖書,包括有中日戰爭勝利後向日本索回的


很多珍貴的圖書和藝術品。  


 


    第三批文物的“昆崙”號於1949年1月29日 離開港口。


    這時快點離開,已是國民黨官兵唯一的要求,“昆崙號”軍艦一開到,海軍部的眷屬就搶先上船。文


物箱運上去的時候,與這些人混在一起。天價奇珍異寶就被人們坐在身下,也不知道當年的人們後來知


道這個秘密會怎麼想?


    杭立武只好再用上次的辦法,找桂永清來解決。


    桂永清趕來了,家眷苦苦哀求,哭聲一片,希望放一條生路。面對這些殘兵部下,“總司令”也唉聲


長嘆,潸然淚下,揮揮手,讓他們起航了。


    正是這些人員佔據了船艙,才使得一部分文物留了下來。


    同樣一路波濤洶湧,直到2月22日 才到達基隆港。


 


    第四次文物正要開始運輸,政局發生變化,蔣介石宣布辭去總統,讓李宗仁繼任。在當時戰局下,李


下令停止所有的文物運送。五次排程變成三次,讓許多珍寶得以儲存在北京故宮,但據統計,還是有


3824箱文物被運到了台灣。


 


    那兩岸故宮藏品比較起來,到底哪家的數量多?又是哪家的精品多呢?


    有學者說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古跡只是台灣的冰山一角而已。我覺得這話絕非針對數量來說


的,而是指價值上。


    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被稱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


    翠玉白菜,原屬清宮舊藏。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由翠玉琢碾而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尤其逼真的


是菜葉上還停留有兩只昆蟲:螽斯和蝗蟲。它們寓意著多子多孫。



 


去年有消息說這鎮院之寶在外借到高雄時,螽斯腿部出現缺口,


引發兩岸高度的關注,後來據說是舊傷


 


     東坡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


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


肉。



 


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身邊的朋友有感而發:


“真想咬上一口!”


 


    毛公鼎最不尋常的價值在於該鼎腹內鑄有一篇長達499字的銘文,字體之莊重、字數之繁多,在青銅


器中獨一無二。鼎銘記述的是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鼎銘描述了作鼎的起始緣由,是研究西


周史最珍貴的文獻。


 



 


 




毛公鼎內的銘文才是其真正價值所在穿透曆史,直面而來


 


    天下書法排名第一的三希堂帖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和王珣的


《伯遠帖》。前面“一希”只在台灣故宮才有,而後“兩希”只有在北京故宮才能見到它們的廬山真面


目。



 


“希”缺的書法真跡


據說乾隆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曾在帖前寫下“神乎其技”的至高評價。


 


    要論藏品完整性,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都有缺憾。我夢想著,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兩院珍品合


一,搞一個全球的“故宮珍品巡展”,這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故宮,也才能真正演繹老院長秦孝儀先生


說的“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




民族稀珍,何日團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