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後初期的台灣





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台灣、澎湖歸屬中華民國接管。而當時一般台灣人民對於中華民國的統治,大多抱持歡迎的態度,並以中國大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熱烈心情,迎接國民政府。


9月1日,國民政府在台設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作為統治台灣的最高機關,由陳儀擔任行政長官。由於行政長官公署得辦理中央行政,並可對駐台之中央機關行使監督權,同時在職權範圍內得以發佈署令及單行法規,行政長官且身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一職,使行政長官實際擁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各項大權,好像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的翻版。這也讓許多滿懷期待與理想的台灣知識份子,看到了這種體制的出現之後,都失望地戲稱它叫「新總督府」。



陳儀來了
台灣首任行政長官陳儀,初抵達台灣松山機場。
資料來源: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玉山社,1999年。



同時,行政長官公署的一些施政,也招致民眾的不滿。如政府的重要職位幾乎由外省籍人士所壟斷;延襲日治時期為人所詬病的專賣制度;又設貿易局,壟斷了全台工、農產品的購銷和輸出;而公營事業亦無限擴大,遠超過日治時代的獨占企業。同時,日本人在皇民化時代曾推動「國語運動」,長官公署也實行「國語運動」,只是此時的國語已經由日語變為北京語。日人據台前期,尚且還在師範學校裡面開有漢文課程。國民黨接管台灣不久,便在1946年4月2日成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全面推動「國語」運動,禁止台灣人使用自己的母語。






學國語
皇民化時期才剛學完國語(日語),戰後又要被強迫學習一套新的國語,
並且這次更狠,連緩衝的時間的沒有。
資料來源: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玉山社,1999年。


除長官公署的種種失政外,更由於當時官場上貪汙腐敗;經濟被剝削、生產大降、物價暴漲,人民生活更加貧乏;軍紀敗壞、擾民欺民,治安嚴重惡化,社會動盪不安;以及兩岸分隔五十年,使本省和外省籍民眾產生隔閡等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台灣人民已經瀕臨絕望的邊緣。




 



(2)二二八事件的爆發







1947年(民國36年)2月27日傍晚,菸酒專賣局臺北分局緝私員傅學通等六人在臺北市太平通(今延平北路)一帶查緝私煙,查獲婦女林江邁於天馬茶房前(地址在今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附近)販賣私煙,查緝員欲沒收香煙及林婦身上的金錢,林婦苦苦哀求,查緝員以槍管敲擊林婦頭部,致使林婦因頭部出血而暈倒,圍觀民眾群情激憤,向查緝員理論抗議,查緝員一邊奔逃,一邊向民眾開槍,不幸擊中路旁市民陳文溪(延至隔天不治死亡)。民眾更加氣憤,包圍警局和憲兵隊,要求交出肇禍人員法辦,但無結果。








事件引爆地
今南京西路、延平北路一帶,
是二二八事件的引爆地點。


天馬茶房
是二二八事件 是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
台灣名流人士聚會的場所。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
臺北:臺北市政府,1997年。

 


28日上午,群眾赴專賣局抗議,衝入臺北分局,將許多文卷、器具擲出到馬路上焚燒,並且打傷三名職員(一說死一人)。下午,民眾集結於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不料公署陽臺上的憲兵用機槍向群眾掃射,死傷數十人。至此,勢態一發不可收拾,全市騷動,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學生罷課,警備總司令部宣佈戒嚴。








專賣局前
群眾聚集在專賣局臺北分局前抗議,
將文卷、器具拋出馬路焚燒。
資料來源: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
玉山社,1999年。


中國媒體報導
中國大陸上海的的報刊,
還特別製作了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專題報導。資料來源:《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
遠流,2000年。


28日下午,青年民眾進入廣播電台(位置即今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島廣播事情發生的原委,並呼籲各地民眾起來響應。因此,自3月1日起,事件迅速擴展全台。其中在台中、嘉義等地區,有較嚴重的衝突產生。在這時期,有一些無辜的外省籍民眾遭到本省籍民眾的攻擊,但也有一些本省籍民眾自動自發地保護外省籍民眾的安全。



廣播電台
日治時期位於新公園內負責全台廣播的臺北放送局,
二二八事件期間一度被群眾佔領,並向全台廣播事件的原委,使得事件迅速蔓延全台。


事件爆發後,有一些台籍的領導階層試圖想平息混亂,而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一方面呼籲民眾維持秩序,保護外省人安全;一方面與政府協商,提出政治改革訴求。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3月2日,台民以民意代表為主體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希望調處與政府的紛爭。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
臺北:臺北市政府,1997年。


沒想到陳儀一面先行答應處理委員會的協商,同時卻又打電報向南京中央請兵來台鎮壓。3月8日,中央派來的第21師軍隊在基隆登陸,當時正在碼頭工作的工人,莫名其妙遭到突如其來的軍隊的掃射。3月9日,軍隊進入臺北,繼而向南挺進,在各地展開鎮壓,死傷慘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隨即被陳儀宣佈為非法組織而被命解散。鎮壓過後,又展開所謂的清鄉,許多社會領導菁英,也開始被列為清算整肅的對象。總計二二八事件期間,總共死傷多少人,至今仍無精確的定論,不過,最常聽到的講法,死亡人數約在一萬至兩萬人。


 




 
 
(3)二二八事件的影響與平反





二二八事件過後,中央曾先後派官員來臺進行調查與宣撫工作。同時,也廢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而正式成立臺灣省政府。不過自國府遷台後,二二八事件有很長的時間成為一種禁忌,政府不允許民間百姓公開談論,如此一來,不但無法撫平這道歷史的傷口,反而使台灣的政治發展與族群融合造成不良影響,也使大多數民眾不敢公開談論政治,有助於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二二八平反運動

事件過後,二二八成為執政當局的禁忌長達四十年之久。
直到1987年由陳永興、鄭南榕、李勝雄等人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才逐漸打破這項禁忌。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臺北:臺北市政府,1997年。


1987年,有民間人士發起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開始在碰觸執政當局的禁忌。往後幾年,二二八平反運動日亦擴大,參與的民眾與團體越來越多,在民間的努力下,1989年由民間興建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建立。1992年,行政院公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二二八事件在官方也逐漸解禁。1995年,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親自參加臺北由官方興建的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典禮,並向受難者家屬公開道歉,立法院並公佈「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對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提出賠償。目前,2月28日更成為紀念日,希望此一歷史悲劇不再重演,族群的裂痕也能逐漸弭平。



道歉
1995年,李登輝總統在參加臺北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典禮時,
正式代 表中華民國政府向受難者家屬道歉, 四十幾年來,
受難者及受難者家屬所受的冤屈,總算受到平反。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臺北:臺北市政府,1997年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1997年,臺北二二八紀念館落成。其前身為日治時期台
北放送局,二二八時一度為抗議青年所佔領,並對全台
廣播,使事件燎原全台。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咱著打開心內的門窗》,
臺北:臺北市政府,1997年。



 


































(1)戡亂與戒嚴





1949年(民國38年)底,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全面潰敗。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播遷來台。








來台軍人
1950年,自海南島撤退至高雄港的軍人。
資料來源:《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
遠流,2000年。


來台民眾
除了軍人之外,也有大量的軍眷來台。
資料來源:《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
遠流,2000年。

 


原本在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國務院已經發表「對華白皮書」,宣佈不再支持國民黨的政權。但隨著1950年(民國39年)韓戰爆發,使美國思考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重新考慮支持台灣政府以對抗中共。美國總統杜魯門並下令第七艦隊巡邏台海,同時在軍事與經濟方面援助台灣。








杜魯門
美國總統杜魯門於韓戰時提出
臺灣地位未定的看法。
資料來源: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


第七艦隊船隻
韓戰爆發後,美軍派出第七艦隊巡防臺灣。
資料來源:劉峰松先生提供。

 


政府遷台後,為了鞏固政權,繼續在台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戒嚴令,限制憲法所保障之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基本人權,同時也擴大總統的權力,可連選連任,中央民意代表亦不改選,如此一來,使得台灣處在威權統治的氣氛之中,形成所謂的白色恐怖時期,並且,也有利於國民黨長期執政,政治上的反對制衡力量無從發揮。
另一方面,繼日治時期之兩次選舉經驗,自1950年起(民國39年)起,台灣亦實行地方自治,包括縣及省轄市長、鄉鎮與縣轄市長,以及省籍以下各級民意代表,皆由人民直接選舉。



 



(2)蔣經國的本土化與改革







1972年(民國61年)5月蔣中正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5任正副總統。蔣中正總統提名他的兒子,原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為行政院長,5月26日經立法院以空前的最高得票率─93.38%─獲得同意。「蔣經國時代」從此開始。


 



蔣中正逝世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逝世。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錄》。



嚴家淦
嚴家淦雖貴為總統,但政治實權卻在蔣經國手中。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錄》。


雖然威權統治的本質未變,不過,蔣經國的主政,已與過去有所不同,最明顯的是被稱為「本土化」的開始。所謂「本土化」,指的是蔣經國時代開始起用台籍政治精英,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以前,台籍人士能進入內閣的寥寥無幾。蔣經國初任行政院長立即大幅度更動人事,且大量任用台籍人士入閣。
蔣經國時代還有一項重要的變革,那就是開放「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台灣在民國四十、五十年代的選舉,因受「動員戡亂」體制的限制,最高層次只能選到省議員和縣市長,不能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但是經過20年的不改選,台灣的國會(立法院﹑監察院和國民大會)已益加老化凋零,國會的老化不解決不行,因此蔣經國時代開始,透過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自1972年底起,有了「增額」的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
1975年(民國64年)蔣中正總統去世。1978年(民國67年) 蔣經國當選第6任總統,他挑選的本省籍的謝東閔,擔任副總統,為首任台籍副總統。進入民國七十年代,國民黨當局面臨更多民主改革的呼聲,以及從事民主運動者挑戰,而有更多的改革。1987年(民國76年),蔣經國總統宣佈解除戒嚴,隨後並宣佈開放大陸探親、解除黨禁、報禁,台灣人民的基本人權終於逐漸獲得憲法保障。



謝東閔

1978年蔣經國當選第6任總統,提名謝東閔為副總統,為首位台籍副總統。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錄》。


不過蔣經國總統還來不及作更多的民主改革,便於1988年(民國77年)初去世,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接續民主化的改革。



 
 
(3)民主運動





在威權體制之下,一般大眾大致呈現出不敢過問政治的現象。不過仍有一部分懷抱自由民主理想的人士,勇於對當權者發出改革的呼聲。
1950年代的民主運動,可以以雷震所主導的《自由中國》雜誌為代表。《自由中國》雜誌是於1949年(民國38年)在臺北創刊,撰寫文章者大多是一群來自中國大陸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雜誌創刊的目的,原本是要作為一份宣揚民主自由的反共刊物,但隨著國民政府實行威權體制,也使刊物從原本對中共、蘇俄的批判,轉移到對台灣內部問題的反省與檢討,這樣的作法,自然也會對執政當局有所批評,結果使得原本屬國民黨籍的雷震,被開除黨籍。








自由中國創刊號
1949年11月20日,《自由中國》創刊。


胡適
胡適在《自由中國》創刊過程中,
扮演重要角色。


1957年,《自由中國》雜誌社成員進一步與台灣本土的部分精英分子結合,目標是要成立一個新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然而,在戒嚴體制下,人民的結社自由受到限制,執政當局當然不允許有新的政黨成立,於是假借「為匪宣傳」以及「知匪不報」兩項罪名,將包括雷震在內的《自由中國》雜誌社重要成員逮捕入獄,其中雷震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雷震
曾任中華民國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
政治協商會秘書長,是協助上海保衛
戰的三要角之一,可說是出身國民黨
的權利圈。他如能順從蔣介石,諒可
飛黃騰達,卻因為堅持理想而寧可得
罪當道,知識份子的志節表露無疑。


查禁報導
雷震案發生後,《自由中國》雜誌社
即面臨被查封的命運。

 


由於雷震案的發生,不僅《自由中國》雜誌遭查封,籌組中的「中國民主黨」,也不得不胎死腹中。不過往後仍有不少人士繼續爭取民主改革。如1979年底(民國68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即是民主人士為爭取解除戒嚴,以及基本自由的人權而發起的活動,雖然最後仍受到鎮壓,但卻喚起了更多民眾關心,甚至參與民主運動,以致現在才能享受自由民主的果實。



 
 
(4)國際外交與兩岸關係





自從1949年(民國38年)中共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國府遷台以來,到底何者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聯合國裡面中國席次,應由何方代表?這些問題,不僅是國共雙方爭執的焦點,也是國際社會相當棘手的問題。
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民國34年),由於中華民國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同時也是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加上又有美國的支持,於1954年(民國43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因此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我國一直代表中國,擁有聯合國的席位。



聯合國代表大會

在聯合國代表大會上,外交部長周書楷為保衛聯合國席次發言。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錄》。


不過隨著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改善,使得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終於不保。1971年(民國60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對35票,17票棄權,通過阿爾巴尼亞的提案,決議由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國民黨政權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的代表權,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


 



退出聯合國

外交部長周書楷趕著在2758決議案通過之前,宣佈退出聯合國。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錄》。


退出聯合國後,我國的國際外交處境更加不利。一些大國如日本與美國相繼與我國斷交。在不利的外交情勢下,我國仍與非邦交國發展經貿與文化交流,同時對中南美洲與非洲的邦交國,則提出農耕、醫療等技術援助,並在僑胞較多地區設僑校,加強僑胞對我國的向心力。


 








台美斷交
青年學生到外交部前面抗議美國
卡特政府的「出賣」行為。
資料來源:中央社


台美斷交
台美斷交時,憤怒的民眾攻擊
美國代表的座車。
資料來源:《台灣全紀錄》。

 


國民政府遷台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即無時無刻企圖以武力攻佔台灣,雙方曾發生多次激戰,如著名的金門「古寧頭戰役」。
韓戰爆發後,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使台灣的局勢轉危為安。但中共仍不放棄武力佔領台灣的念頭。1958年(民國47年)8月23日,中共突然猛烈砲擊金門、馬祖,史稱「八二三砲戰」,我國國軍亦全力固守金、馬,總計在砲戰最激烈的44天期間,金門共受到47萬發左右的砲彈攻擊。之後中共宣佈「單日打、雙日不打」的策略,兩岸仍持續進行武力對峙。
1979年,中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政策,並提出「通航、通郵、通商」的三通,以及「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交流」的四流政策,同時亦停止對金、馬的砲擊,不過未放棄武力犯台。對此,對此,蔣經國總統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表達反對與中國三通、四流,並強調三不政策是今後不變的政策,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台灣絕不會與中共進行任何形式的談判。



然而,民國七十年代台灣與中國民間的交流日漸頻繁。於是在1987年(民國76年)蔣經國總統解除戒嚴的同時,政府亦決定全面調整大陸政策,一方面仍堅稱要貫徹三不原則,另一方面卻也宣佈於11月開放允許民間到中國大陸探親,並容許國際性的交流活動,這也使兩岸關係逐漸解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