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武界堰堤)
第一次世界戰爭期間(1914-1918),歐陸各國陷於戰亂,許多軍事及民間物資被迫轉移至亞洲國家生產,因此造就亞洲經濟的蓬勃與繁榮,台灣亦受惠於這場戰爭,而展開各項重要的工業基礎建設,並規劃各種經濟擴展的計劃,例如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註1)、設立華南銀行等(註2),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進行的。
戰後,歐洲經濟逐漸恢復,亞洲經濟反而陷入低迷。1923年,日本又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10萬人死亡,各銀行與企業遭到慘重的損失,演變成1927年的日本金融危機。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大崩盤,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全球經濟的大蕭條。 1930年代初期,日本國內經濟陷入了「昭和恐慌」的困境。在這種社會氣氛下,日本國內右翼勢力趁勢抬頭,大正時期的自由民主氣氛,於是被昭和年代的軍國主義所取代。
1931年,日本關東軍竟不受文人內閣的節制,擅自製造事端,攻佔中國東三省,建立傀儡政權「滿州國」,掠取中國東北所蘊藏的豐富煤礦及各項天然資源。
◎經濟型態的轉型:日本的南進基地
隨著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抬頭,日本積極準備向外擴張,軍方大倡「南進國策論」,希望取得東南亞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做為日本帝國的「南方生命線」。台灣的戰略位置,成了南進的最佳跳板,而成為所謂的「南進基地」。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設立,以對南洋人文及熱帶農業的研究為重心(註3)。而為配合南進政策,總督府亦開始積極發展工業,而以針對軍事需求的化學與金屬工業為發展重心。
1935年,總督府耗資百萬,盛大舉辦「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註4),其目的在展現日本統治台灣的成果,以為其南進政策鋪路。1933年,日本因侵略中國東三省受到國際聯盟的制裁,日本憤而退出國際聯盟,由於被國際孤立,日本亦有意藉由這場大型博覽會,以宣揚其國威。1936年,日本政府配合南進政策,啟用軍人背景的小林躋造來台擔任總督,小林總督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的施政口號,於是台灣就此成為日本南侵的重要前進基地了。
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 | 「台灣博覽會」草山分館(中山樓),遠處為七星山。 |
圖: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艦亞利桑那號被擊沈)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31年,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件」,迅速出兵占領中國東三省,日本文人內閣政府竟然無法阻止關東軍的一意孤行,因而被迫倒台,隨後改立軍部內閣,軍人掌權之後,更確立了對外採軍國主義的擴張路線。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對日本展開能源禁運政策,以制裁日本對強佔中國東三省,這對倚賴能源進口的日本構成了生存威脅。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件」,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更積極準備南進,以掠奪東南亞的石油及鐵礦資源,以確保其能源安全。於是喊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決定驅除西方列強在東亞的勢力,將東亞及東南亞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由於美國持續對日本的禁運及經濟封鎖,美日之間的衝突日益擴大,而美國又擁有菲律賓群島,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一大阻礙。於是在軍部策畫下,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美軍太平洋艦隊指揮部所在的夏威夷珍珠港,造成美軍艦隊傷亡慘重,引爆了太平洋戰爭。美國、日本正式宣戰。
圖:「皇民奉公會」的講習活動
◎皇民化運動
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台灣總督府認為須加強台灣人對日本帝國的認同,以配合戰爭動員的需要,於是積極地推動「皇民化」政策。
隨著戰爭愈趨激烈,「皇民化」成為一項全民運動。1940年起,總督府鼓勵身家清白的台灣人家庭更改為日本姓氏,並鼓勵在家使用日語交談。凡能依政令而行的家庭,則家門口可懸掛「國語家庭」的牌子,以示尊榮。
戰爭末期,民間物資日益匱乏,總督府開始實施配給制度,「國語家庭」可以獲得優先及較佳的配給待遇。即使如此,台灣人變更為日本姓氏的人口並不多,至1943年底,全島600萬人口當中,大約只有12萬人改成日本姓名。
1941年4月,總督府與台灣軍區司令部合作,成立「皇民奉公會」,依各地行政區域,由上至下,在台灣各地設立支部、支會、分會、區會、部落會、奉公班,所有社會團體都被編入奉公會組織,將全島600萬人口全納入這個系統,全面推行「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的內容擴及人民日常生活領域,例如,廢止報紙漢文欄,完全推行國語(日語),又例如,台灣人廳堂放置的祖先牌位及神像,須改祀奉日本神祇;百姓必須向日本天皇皇宮方向朝拜,以及參拜神社等,目的在使台灣人在思想及行為上徹底的「皇民化」,可以被動員成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一股助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的地位更形重要,被日本政府提升為「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核心地帶。1942年9月,日本內閣提出「內外地行政一體化」,將台灣總督的權限縮小,受日本帝國內務省內務大臣的監督,廢除台灣的殖民體制,以配合其「皇民化」的政策。
圖:原住民部落舉行「高砂義勇隊」歡送會
◎志願兵制與高砂義勇隊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開始在台灣召募一些軍伕擔任雜役,同時也召募一些熟悉中文的台灣人在軍中擔任翻譯職務。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愈拉愈長,戰場擴大,於是兵源漸感不足。1942年4月,台灣首次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召募台灣人赴海外作戰。至1945年為止,共募得陸軍兵員約5千5百人。海軍方面,也隨著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被美軍擊敗,戰局逐漸逆轉,1942年8月,亦在台灣實施「海軍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至隔年7月為止,募得約兵員1萬1千人。
台灣人志願入伍從軍,一方面是由於受到戰時景氣影響,百業蕭條,生活艱活,從軍成為一種選擇,而亦有部份原因是受了皇民化教育的影響,認為從軍是「愛國」的行為。
在這一期間,總督府另外徵調(或部份志願台灣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以軍屬身份(隨軍人員)赴東南亞戰區,擔任日軍戰地的各種任務。被徵調投入戰場的原住民約2萬人。其中約3千人戰死。「高砂義勇隊」最有名的事蹟,是阿美族人李光輝的故事。1974年,李光輝在印尼某一小島的叢林裡被人發現,他當時仍然不知道太平洋戰爭早已結束,繼續躲藏於森林中,以避免被美軍發現,獨自在叢林裡生活了30年。(註5)。
圖:台籍日本兵,3萬多人死於太平洋戰爭
◎盟軍空襲與戰時歲月
1943年春,日本的太平洋戰爭已明顯趨於不利,台灣、日本之間的航線遭美軍封鎖,同年3月19日,當時往來台日之間定期豪華郵輪「高千穗丸」,在抵達基隆外海時,遭到美軍魚雷擊沈。「高千穗丸」是一艘民間船,但美軍片面認定船上載有日軍兵員,因此給予擊沈,造成船上千名台籍及日籍乘客罹難。
隨著「高千穗丸」被擊沈,戰爭的恐怖陰影終於降臨台灣。1943年底,美軍轟炸機由中國起飛,轟炸新竹日軍飛行基地,是美軍正式對台灣的第一次大規模空襲。
1944年秋天起,美軍準備反攻菲律賓,開始密集空襲台灣的日本軍事設施。隨著戰情趨向危急,台灣進入了戰時體制,物資採配給制度,總督府開始組織國民義勇隊,並於1944年9月起,實施台灣史上首次的徵兵制。
至戰爭結束,被徵召入伍的台籍日本兵共有8萬多人、軍伕12萬6千多人。另外,還有學生被徵召為學徒兵。總計約20萬的台籍日本兵參與太平洋戰爭,約3萬多人死亡。其中2萬8千多名台籍日本兵,戰後被日本政府入祀於日本靖國神社,接受日本各界參拜。
從1945年1月至8月,台灣本島受到美軍的轟炸,各地設施及建物遭到破壞,也造成人民死傷,在空襲的戰爭陰影下,百姓生活日趨艱苦,精神日益苦悶。到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台灣人民才從戰爭的痛苦中解脫(註6)。(「日治時期」全文結束)
「莎喲啦娜,台灣!」 駐台日軍被遣返回日本。(1945.12-1946.11,總計遣返約20萬日軍及38萬日籍人士)
對於許多出生在台灣、成長於台灣的日本居民來說,此刻心情複雜,既是歸國的心情,同時也是離鄉的心情。
註1:
1911年,台灣開始面臨電力不足的問題,總督府開始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的計劃,由於經費龐大,超出財政負擔,於是總督府整合全島的公民營發電廠,合組成「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半官營、半民營),合力投入電廠興建計劃。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第一期工程受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及隨後引發的全國性金融危機影響,再加上工程技術的困難,工程延宕,耗時15年,終於在1934年完工,發電10萬瓩。1937年,陸續完成第二期工程,為當時亞洲最大的發電廠,奠定了台灣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至1945年時,台灣的總供電量約32萬瓩,其中水力發電占26萬7千瓩,足見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的重要性。
圖:株式會社華南銀行總部,位於台北市表町通(館前路)
日俄戰爭(1905年)之後,日本國內資本主義蓬勃發展,近代化的企業紛紛設立,加上台灣初期的武裝抗日逐漸平息,於是日本資本家以累積的資金投入殖民地台灣,以追求資本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方面台灣資本主義漸趨成熟,一方面戰後亞洲景氣趨緩,總督府認為台灣島腹地有限,應利用台灣在東亞地緣的樞紐位置,加上與中國及東南亞華人在語言、血緣的關連,可對海外進行投資,以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
於是在總督府主導下,板橋林本源家族與印尼爪哇的台僑,於1919年合資成立「株式會社華南銀行」(今華南銀行)。華南銀行是台灣第一家民營銀行,在東南亞各主要城市設有分行,以協助日商、台商在中國華南及東南亞的資金融通。華南銀行也成了日本掌握中國華南及東南亞經濟的重要情資機構,奠定日後日本「南進政策」的基礎。
圖:台北帝國大學校門口
台北帝國大學初期設立「文政」及「理農」兩個學部,文政學部分哲學、史學、文學、政學四部,理農學分為生物學、化學、農學、農藝化學四部。台北帝國大學以研究台灣、華南及東南亞(南洋)等地的人文為研究重點;其中,南洋史學、熱帶農學等特殊講座是台北帝國大學的學術特色。後來陸續增設醫學部、工學部。至1944年,臺北帝國大學已是擁有文政、理學、農學、醫學、工學五個學部(學院)和預科,以及熱帶醫學、南方人文、南方資源研究所的綜合大學。
1935年,「始政四十年紀念台灣博覽會」(簡稱「台灣博覽會」)在台北舉行,為期五十天,分成四個會場: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台北市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大稻埕分場、草山分場(今陽明山溫泉)四大展示區。會場展分為「直營館」(包括產業館、林業館、交通土木館、南方館等)、「特展館」(包括滿州館、日本製鹽館、三井館、東京館、專賣館等)。
李光輝,本名「史尼育晤」,日名「中村輝夫」, 24歲時(1943年)加入「高砂義勇隊」,被派至南洋作戰。隔年7月,李光輝在印尼摩祿泰島失蹤,被日本政府宣告死亡。30年後,印尼當地村民發現當地叢林常有「野人」出沒,於是軍方派兵蒐索,終於發現「野人」竟是一名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皇軍」,而調查出他是來自台灣的李光輝。李光輝在叢林藏匿了30年,不知道太平洋戰爭已經結束多時。李光輝返回台灣時,發現妻子早已改嫁,人事已全非,因此心情抑鬱,不肯提及南洋往事, 4年後,因肺癌去世。
李光輝被印尼人發現時,經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喚醒了台、日社會對「高砂義勇隊」的歷史記憶。日本各界開始注意到高砂義勇隊(台籍日本兵)懸而未決的憮恤及賠償問題。至1987年,日本政府終於做出決定,對台籍日本兵進行賠償工作。
圖:太平洋戰爭末期,戰局對日本不利,台灣高中學生被動員編入學徒軍,準備支援最後決戰
台灣人民在二次大戰末期,雖然曾飽受空襲威脅,但幸運躲過美軍登陸決戰,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太平洋戰爭最後階段,美軍展開「跳蛙戰術」,以躍島作戰方式展開大反攻,太平洋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一度主張跳過菲律賓,直接攻打台,以切斷日本的南洋補給線,然後再跳過琉球群島(沖繩島),直搗日本本土。然而,西太平洋部隊指揮官麥克阿瑟堅決反對。最後依麥帥意見,先攻佔菲律賓,台灣因此避過一場美軍登陸的決戰。
美軍攻下菲律賓後,直接跳過台灣,續攻琉球群島,「沖繩戰役」,自1945年4月1日展開,至7月9日結束,美軍傷亡7萬5千人。由於日軍嚴格執行「玉碎政策」,造成日軍傷亡11萬人,而平民百姓高達10萬人死亡,佔琉球人口的4分之1。當時台灣的日軍部隊完整,亦有類似的「玉碎政策」,倘若美軍選擇在台登陸,在日軍的強力動員下,將會是台灣人民一場大浩劫。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傳至台灣,期間仍發生一段可能兵變的插曲。抱持著「玉碎政策」的日本少壯派軍人認為台灣仍可動員數十萬部隊,不甘心就此投降,主張繼續作戰,於是擬定「台灣自治方案」,私下鼓動台灣士紳辜振甫、許丙、林熊祥等人,提出「台灣獨立計劃」。當時辜、許、林等人不敢反對,敷衍答應,並徵詢總督意向。末代總督安藤利吉得悉此事後,認為軍人應服從日本天皇命令,因此力阻此事。幾位少壯派軍人的主謀者知事不可為,以切腹自殺收場。台灣有驚無險地逃過又一次可能的玉碎悲劇。台灣光復後,辜振甫等人因此事被牽連,遭到國民政府逮捕,接受審判。辜振甫被監禁二個月,後來被判刑二年二個月,但獲得緩刑處份。
這張總統府被炸毀的畫面,相信有很多人沒看過,二次世界大戰,遭炸彈攻擊造成半毀的「總督府」,只有在「台灣故事館」裡才知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