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鳳山縣的文史
1.鳳山地名的由來
鳳山市在清代是鳳山縣之縣城所在,因此鳳山市區仍有清代保存下來之城門及砲台。清代康熙年間之鳳山縣志(1719年)上說,鳳山地名之由來,是因今高雄市小港區,與高雄縣林園鄉、大寮鄉交接的鳳山丘陵,形狀似飛鳳展翅,名曰「鳳山」;鳳山丘陵呈東北朝西南走向,隔高屏溪與屏東相望,其山首昂如鳳冠,山其西南有一崙形山丘,圓潤似鼻,名曰「鳳鼻」(今名鳳鼻頭)。此外在小港大坪頂兩側,亦有小丘,是為鳳翼。因此鳳山是山名,亦是地名。
2.鳳山市是清代縣城所在
清代在台灣的行政機構,設有一府三縣,一府為台灣府,府下設台灣縣、鳳山縣及諸羅縣。鳳山縣的縣治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原設在左營埤子頭(高雄市左營區),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林爽文之變,鳳山縣城被攻陷,清朝才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亂平後,將縣治遷往鳳山埤頭街,即今鳳山市,一直到日治時期。台灣開發史將左營稱為鳳山縣舊城,鳳山為鳳山縣新城。清代時期鳳山因地處交通要道(台南府城與恆春瑯礄,及屏東與舊城中繼站),且鳳山平原附近農產豐碩,從康熙至光緒年間,一直是府城以南最熱鬧的城市。
鳳山市建城之創始年從1788年起算,至2008年將是鳳山建城220年。
高雄各界將於2007-2008年舉辦各項慶祝鳳山建城220年活動,並著手追尋及記錄鳳山市近代建設的足跡。




圖1 清代鳳山縣縣署
說明:鳳山市為清代鳳山縣縣城,縣署位於鳳山市,現址為鳳山市曹公國小。
(照片來源:走讀台灣-鳳山市網站,http://192.192.58.194:8080/readtw/town_html/1001201/1001201.htm/2-1.htm)
3.日治時期的鳳山街建設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本遣兵入據台灣,並正式設治。日治初期高雄平原之建設著重在闢建高雄港,並以打狗港及附近哈馬星與鹽埕埔為主。在1907年縱貫鐵路從高雄港站(打狗站)開通至九曲堂,並在鳳山設立鳳山車站(當時稱鳳山驛)。鳳山驛並有製糖鐵道,可通往大寮及五甲地區之甘蔗產地,加上鳳梨工廠的相繼建立,鳳山驛成為繁忙的貨物集散地,並成為高雄市的衛星都市。
大正九年(1920年)日人變更台灣地方制度,設高雄州,下轄高雄、岡山、鳳山、旗山、屏東、潮州、東港、恆春、澎湖等九郡。鳳山郡設於鳳山市,管轄鳳山街、小港庄、林園庄、大寮庄、大樹庄、鳥松庄,並興建鳳山郡役所(位於光遠路388號,現為高雄縣警察局位址),鳳山街則興建鳳山街役場(位於曹公路23號,為舊鳳山市公所位址,現為市立中心圖書館)。在此時期,陸續興建了鳳山神社、公會堂、郵便局、圖書館、法院出張所及鳳山水道等公共設施,此為鳳山市邁向現代化都市的重要里程。



 



圖2 日治時期鳳山街役場
說明:鳳山街役場為鳳山市公所前身,現址已改建為鳳山市中心圖書館,地址為曹公路23號。(照片來源: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二)鳳山水道的興建及變遷
1.鳳山水道的興建
鳳山市在1932年之飲用水是採用井水,水質欠佳,常發生瘧疾傳染病,嚴重影響居民健康。當時的鳳山街役場(鳳山市公所前身)乃決定謀建自來水廠,於昭和七年(1932年)邀聘台灣總督府技師伊澤貞吉到鳳山勘查,在柴頭埤勘查地下深水井之水質,確定水質合乎飲用。鳳山街役場即決定在柴頭埤畔,填土興建鳳山水道(自來水廠),工程於1933年12月動工,於1934年10月完工,費時僅十一個月。日治時期之鳳山水道位址,即為現今本公司鳳山服務所之位置,住址為鳳山市光復路11號。
當時的鳳山水道廠區興建了唧筒室、氣曝塔、過濾池及高架水塔等自來水設施,供應鳳山市居民飲用自來水,辦公設施則包括員工宿舍、事務所、倉庫等,水源則取至三個地下集水井,一個在水源地,另兩個在柴頭埤,當時的供水人口為14000人,一日最大給水量為2400立方公尺。由於鳳山水道是鳳山郡重要公共設施,日治時期的官方文獻《鳳山郡要覽》,特別將當時之鳳山水道照片列入文獻中,如圖3,以彰顯自來水建設對市政的貢獻。
從鳳山市公所2004年發行的《鳳山市志》上老照片,可找到大東國小師生在1946年到鳳山水道遠足之照片,當時鳳山水道仍屬於郊區,市民將水廠四周稱作水源地,是踏青郊遊的地方。水廠高聳的水塔及會噴水的氣曝塔,是鳳山的地標,也是老一輩市民的共同記憶。




圖3 日治時期鳳山水道照片 說明:日治時期之鳳山水道建在柴頭埤畔,以柴頭埤之地下集水井作為水源,原水以唧筒抽水至廠區後,經氣曝、沈澱、過濾等程序,再將自來水抽上高架水塔,提供鳳山居民飲用水,廠內設施尚包括唧筒室、員工宿舍、辦公室、倉庫等。 (照片來源: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圖 4 鳳山水道遠足照片
時間: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
說明:鳳山水道位於郊區,水廠高聳的水塔及會噴水的氣曝塔,是鳳山的地標,亦
是鳳山市民的記憶。氣曝塔約民國 70 年拆除,水塔於民國 89 年 12 月拆除。
(照片來源:《鳳山市志》-鳳山市公所印行,2004 年)
2.鳳山水道的工程設計圖
鳳山水道工程於1934年10月竣工,當時之廠區位置圖、鐵管位置圖及相關設計圖,可從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之台灣總督府檔案中搜尋到,本所尚存一些原始資料,彌足珍貴。水源地位置及鐵管配置圖如圖5所示,早期自來水廠之廠區內建有唧筒井、噴水池(即氣曝塔)、過濾井、四個相連的過濾池、砂洗塲、砂置場及高架水塔,原水則取自柴頭埤上新挖的二個及水源地一個地下集水井,以馬達抽水送至廠區。廠區內之建物包括唧筒室、宿舍、辦公室(圖上標示”事務所”)、及倉庫,高架水塔在將自來水送出至市區前,通過量水器室,以測量出水量。該廠區之平面位置圖可對照日治時期鳳山水道照片(圖3照片),其設施相對位置均相同。早期廠區屬於郊區,大門是在東側(在現今民生路上),水源重地的廠區四周均環繞著圍牆。



圖5 鳳山水道水源地位置及鐵管配置圖
時間: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照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網站http://db1n.sinica.edu.tw/textdb/twhistBrowse/)


(三)近代自來水廠的變遷
1. 鳳山水道原來採用柴頭埤之地下集水井,自成一個獨立系統。於公司成立時,因柴頭埤水質污染停止出水,改由坪頂及翁公園給水廠供水。
2.氣曝塔約於民國七十三年拆除,柴頭埤水源地及沉澱池、氣曝塔、濾過池、集水井等土地產權於民國六十一年移還鳳山市公所,移還土地已改建為集合住宅。目前廠區僅剩鳳山服務所辦公範圍,面積由1.2公頃縮減為0.19公頃。
3.鳳山自來水廠的高架水塔,其造型雄偉,曾是鳳山市的最高建築物,也是老一輩市民的共同記憶。在1999年921大地震時,當時高架水塔有67年高齡,因受到地震嚴重搖晃,水塔結構產生安全問題。經服務所作工程安全評估後,決定拆除,並於2000年12月雇工拆除完畢,原址則改成停車場,供民眾洽公時停車。
當時拆除水塔的決定,僅考量建物安全性,並未考量到文物資產的保留,殊為可惜。往事已矣,本文謹收集兩張近代的高架水塔照片及一張改建後停車場照片,以供後人回顧。



圖9 鳳山服務所與高架水塔                                                  圖10 高架水塔拆除時的最後序幕
時間:約民國七十年(1980年)         時間: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2000年12)             


 


                                                                             圖13 鳳山水道位置變遷圖
說明: 此圖套繪1934年鳳山水道位置圖及現今1/1000地形圖,以顯示自來水廠廠區之變遷,黑色範圍線為1934年之原鳳山水道之廠區範圍,廠區延伸至南側的花園街,面積約1.2公頃,紅色範圍線為2007年鳳山服務所之廠區範圍,面積約0.19公頃,面積縮小了6.3倍。
製圖者: 廖德宗 2007.05
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