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萊斯里·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 - 1901年6月2日),將生命奉獻給福爾摩沙(台灣)的牧師。中文名叫偕叡理,台灣人一般稱「馬偕博士」。父親是蘇格蘭佃農,逃到加拿大後於安大略省生下馬偕。1870年畢業於英國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返回加拿大,同年底又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深造。


是台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他在淡水傳教、醫療和教育上的影響,不僅改變了淡水的文化風貌,也成了淡水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十歲是馬偕一生的轉折點,著名的宣教師賓威廉,那年返回英國休假述職,當時做小聽眾的馬偕深受感動,決定一生也要做個宣教士,向中國傳福音。 馬偕在小學畢業後,進入師範學校就讀,十四歲開始擔任小學教師,長達五六年之久。1866年,21歲入多倫多大學及諾大神學院就讀,後轉入普林斯頓神學院就讀。


1870年畢業以後,為充實自己佈道工作的能力,他搭船至英愛丁堡拜訪偉大的佈道英雄Alexander Duff博士(他在印度宣教極為成功),又精研佛教與婆羅門教,入愛丁堡大學研究科深造,1871年結業,他的海外宣教申請終於獲得批准,教會選定中國為其宣教區,時年27歲。


  1871年10月他啟程前往台灣,船行至香港時,他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我將永遠不回祖國嗎?」、「我的生命經得起這樣可怕的考驗嗎?」、「難道這個決定是一種錯誤嗎?」。他幾乎要打消前往中國傳教的意念,但沒多久神的話臨到他, 也堅固了他的信心。馬偕在其自述中說:「這好像有無形的繩,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1872年馬偕抵淡水後,即以其所租之陋室(今馬偕街24號後方),為人派藥治病。同年六月展開正式之診療,隨即陸續有開刀、拔牙之醫療和病床之設施。由於西醫特有之療效與馬偕為人之熱忱,求診者與日俱增,遂在翌年五月另租民房為診所「滬尾醫館」,此後兩年間診治者已逾一千五百人。  


  當年馬偕另邀淡水海關所聘外僑之港醫師Dr. L. E.Ringer等五人到診所協助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加拿大差會當局也曾派華雅各醫生(Dr.J. B.Fraser)前來淡水主持醫務,唯不到兩年即因喪妻而返國。


  一八七八年馬偕與林格醫師聯手解剖一葡萄牙水手屍體,發現人體內肺蛭蟲之寄生,此為全球首次病例,本診所亦因此名噪一時。 當年醫師之經費悉為外商洋行所捐獻,本地官紳或亦略有資助。1879年,馬偕獲美國一位同姓馬偕之船長的遺孀為紀念其亡夫而捐款二千五百美元,以資助新醫館之籌建經費。遂於今址建新醫館,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伉儷義舉。


  1884年中法戰爭烽火漫及淡水,偕醫館毅然負起救護之工作。搶救清軍無數,一時傳為佳話。此後偕醫館聲名遠播,醫務蒸蒸日上,到1894年,每年受診者己逾一萬人次,1901年因為馬偕博士辭世,醫館一度關閉,直到1906年加拿大方面宋雅各醫師(Dr. J. Y. Ferguson)來台,重開偕醫館。不久,鑑於淡水港日趨沒落,且為因應時代而將醫院規模加大,以紀念台灣醫療先驅馬偕博士。


  1912年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使用,滬尾偕醫館成功身退。此後,醫館院舍八十年間先後曾充作神學院、圖書館、幼稚園和學生宿舍之用,建築體亦多修葺,及至1992年最後整修完畢而成今貌。馬偕醫館之建築為馬偕博士所設計,雖外貌樸實,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古蹟,見證了馬偕和先人佳美腳蹤,也令人發思古幽情。


  馬偕博士的貢獻如上所述,我們可知他是為大愛人士,有堅定的毅力及愛人的心,馬偕博士曾誓言 「我再一次與你立誓,就是痛苦至死,我一生也要在此地——我所選擇的地方,被你差用,願上帝幫助我。」,馬階醫院也為了紀念馬階博士,以「基督救世之精神,醫治病患之肉體、精神及靈魂」為宗旨而設立。 他那「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精神,積極奉獻服務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1900年五月,馬偕最後一次巡視蘭陽平原諸教會,回淡水不久,既因喉癌而聲音全部沙啞。九月牛津學堂開課時,他已無法授課。十月時曾前往香港治療,他已知藥石罔效。翌年一月回淡水,最後喉嚨開始糜爛,吞食之物由喉部流出,肉體受盡煎熬。六月二日下午四時病逝於砲台埔寓所,享年五十八。家人及教會遵其遺囑安葬於淡江中學後面其私人墓園,而非外國人公墓(西仔墓,有一牆之隔),葬禮在六月四日。


  他在台灣傳教共三十個年頭,設立教會六十餘所,施洗信徒達三千人。東奔西走、跋涉山河於客、漳、泉、平埔、高山間,蹤跡遍及苗栗以北,東達花蓮、台東。終其一生認同台灣,以淡水人自居,他心在台灣、愛在台灣、血流在台灣、留根在台灣,和四百年來一直將台灣作寄腳處,不認同這塊鄉土的一連串外來政權,形成強烈對比。馬偕臨終前幾年,曾以下面的詩詞,表達他對美麗島的無限摯愛: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
—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
找到我的歸宿……


 馬偕博士生平大事紀  


一八四四 出生


一八七一年 離開家鄉抵達打狗(高雄)


一八七二年 抵達淡水展開佈道


一八七三年 北臺灣第一所教會成立於淡水;北台灣第一所教堂成立於五股


一八七四年 八里坌教會成立


一八七八年 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


一八八零年 馬偕第一次例假回國述職


一八八一年 滬尾偕醫館落成


一八八二年 牛津學堂竣工開學


一八八四年 中法戰爭


一八九二年 吳威廉牧師夫婦抵淡水


一八九三年 馬偕和家人二度回國述職


一八九五年 馬偕在加拿大完成他的著作《台灣遙寄》( From Far Formosa)


一九零零年 馬偕病逝,葬於淡江中學後面其私人墓園,享年五十八歲。


 


           


馬偕博士                                                             馬偕博士全家


              


馬偕博士(右一)帶領門徒四處醫療傳道              偕醫館(站在門中間者為馬偕博士)


           


早期的中山北路馬偕紀念醫院                            在野地為病患拔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