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舊名「半線」,清朝時改為「彰化」,取其「彰顯王化」之意。在台中市尚未興起前,彰化一直是台灣中部的政治中心,同時亦是南北交通要衝。所以每當台灣發生動亂,彰化必定遭劫。



昔日東門外八卦山上建有石卡



  自雍正12年(1734)以刺竹圍城後,彰化城雖設東南西北四門、窩鋪13座,但防衛仍嫌單薄。且該城逼近八卦山,只要據有八卦山即可控制全城,從林爽文、陳周全兩次事變,即可證明此點。故平亂後,朝廷乃於八卦山上建石卡一座,以資捍衛。


  嘉慶14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南巡抵彰化,地方士紳連署呈請捐資興築土城,打算將八卦山圍於城中。方維甸據情上奏獲准後,於嘉慶16年動工興建。但在構築過程中,發現以土為材不夠堅實,乃改用磚石。但惟恐工程過鉅,故仍將八卦山排除城外。


  四年後完工的彰化磚城,擁有砲台12座、城門四座。其城樓皆為歇山重簷式之建物,甚為壯觀。



乙未抗日戰爭時的定軍寨砲台



  八卦山舊名定軍山,嘉慶20年彰化城完工時,於山上建一磚寨,名為定軍山寨,內設砲台四座、城樓一處。然而這並不能改變彰化城的命運。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結合八卦會起事,數日後即佔領八卦山,控制定軍寨砲台,並以此轟擊彰化城內,彰化城於二日後陷落。


彰化城與八卦山砲台
  戴潮春之役後,清廷深感定軍寨之重要,故在光緒14年(1888),台灣知府程起鶚重新修復定軍寨,並於山麓另築砲台。但乙未抗日戰爭時,歷史的悲劇又再度上演。當年由鹽寮上岸的日軍近衛師團,在能久親王北白川宮的帶領下,勢如破竹地進抵中部大肚溪。



山砲


 


  日軍由背後襲擊八卦山,由於八卦山砲台所配備者為舊式山砲,砲座固定無法迴旋,面對出其不意湧現的敵軍,守在山上的反抗軍只有落荒而逃。八卦山砲台陷落後,守軍一路退回彰化城,但日軍居高臨下,火力更猛,不久即攻下彰化城。


 


台灣民俗村宣稱其入口處之城門乃是仿自彰化城之西門「慶豐門」而建


  彰化的城牆與城門於日據期間也因「市區改正」而被拆除了。1914年,日人拆除定軍寨大部分牆垣,改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光復後,該紀念碑被毀,民國54年,於定軍寨故址建八卦山大佛,連僅存的一面古牆垣亦遭夷平,改成為如今大佛後方的寺廟廂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