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外籍新娘


台灣有為數眾多的外籍新娘(這裡指的是非持台灣地區身份證者),主流則是東南亞國家。這種現像在台灣越來越普遍,好像每個人身邊都有認識的人或親戚是娶外籍新娘的。在全球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下,許多東南亞的女性與台灣人聯姻而成為新一代的移民,可惜社會大眾對於她們在台灣的處境所知不多,大多以外籍新娘統稱。雖然說她們來台灣後大部分過得幸福美滿,但因為外籍新娘這個稱呼一直給人原罪般的有色眼光,社會上每當出現外籍新娘的問題時,總是不斷被放大,搞得外籍新娘變成一種歧視性的稱呼,似乎代表的是一群沒有生活能力、沒有經濟生產力、佔用台灣資源的東南亞女性。


越南新娘在現在台灣是外籍新娘的主流。有線電視頻道上有專門的選秀節目,只見一個個穿著傳統長衫的嬌小女子配合著背景音樂羞澀而出,在攝影機前面走來走去。隨後,電視放出她們在越南接受中文培訓、烹飪培訓(其實就是學做台灣菜)、家政培訓的鏡頭。然後,在比較鄉下的街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 20萬包娶越南新娘。四大保證:1.保證處女;2.三月內娶回;3.決不加價;4.一年內跑掉,賠一位。看了簡直就是觸目驚心。在台灣人(尤其是台北人)一般觀感上,會娶外籍新娘的人士,其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條件上,是較處於弱勢的族群。許多台灣人會在這個意義上看外籍新娘問題,遂也對這些人產生歧視,認為他們將婚姻買賣化、商業化。


但這種觀念現在慢慢有些改變了,越來越多的男人會覺得台灣的女人難搞,要求多,還不如去娶個越南的,又乖又溫柔又會持家。但是,又有女人開始反駁啦!那是你們本身就條件不夠,才變成會去娶外籍新娘的失敗者!這樣的激辯,越來越常出現在最近幾年的網絡論壇上面。


所以,前不久在網絡論壇上有個竹科的工程師宅男,丟出一個問題:像他這種人適合參加什麼社團,可以多認識些朋友?沒想到馬上就有人丟出一個答案:越南姻緣一線牽。


我媽媽的弟弟,即我的舅舅,娶的就是越南的外籍新娘,他們有一對漂亮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不過這個舅媽現在學會國語了,會說:都老娘了,還叫我新娘!人還不錯。舅舅說,當初他娶越南新娘也是通過中介。當這些中介找到一定數量的客戶後就組成相親團,帶到越南去相親。一般來說,一定要跑上兩趟。第一趟五到六天,越南的中介機構則藉由當地媒人找尋年輕合適的女子,再把她們介紹給來自台灣的相親團團員,並由團員自行挑選中意的對象:第一天數百名越南佳麗任君挑選;第二天互相了解認識;若一見鍾情,第三天就可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再到公立醫院健康檢查;第四天,與女方父母見面、提親;第五天、第六天,手牽手游山玩水。而第二趟主要是完成法定手續。一般的中介者,收費從20萬到40萬都有,費用包括訂婚禮品、聘金、男士兩趟來回機票、食宿、婚前男女體檢、越南結婚的傳統六禮(烤豬全只、茶酒禮燭、蛋糕、禮餅、水果、檳榔)、新婚禮服、結婚沙龍照、結婚禮車、喜宴酒席(兩到三桌)、婚禮全程錄像、新娘來台護照等證件。比較有良心的中介,還會提供新娘簡單的華語教學課程。


而一般鄰里,對外籍新娘的態度除了好奇之外,往往有一種看戲的心態。從男方到越南相親開始,鄉民便開始談論著,相親成功後,等待女方來台灣的時間裡,親朋鄰里也同樣期待。所以當初你媳婦什麼時候歸來啊?這樣的問題,是經常被問到的。


這麼說好了,這些外籍新娘嫁到台灣之後的際遇,主要還是看先生及其家人的態度。不少男子因結婚不易,格外重視與妻子的感情培養,對妻子的離家思鄉之苦十分體念,若再加上家人對媳婦的珍惜,經過一段適應期,多數能成就美滿的婚姻。不幸的是,部分男子及其家庭認為他們是花大把鈔票把媳婦買回來的,多少有著必須撈回成本的心態及行為,這種把婦女當做商品的心態往往造成婚姻悲劇,所以也常常導致妻子逃跑等社會問題。


等到外籍配偶終於來到台灣,街坊鄰居總是藉著各種名義來探望,其實是欲一睹新娘的真面目。夫妻的相處也成了大家茶餘飯後閒談的話題。半年簽證期限到了的時候是考驗這異國婚姻的關口,也是外籍新娘回娘家的時候。當然了,老公及夫家都有一定的恐懼,害怕老婆就這麼一去不復返。這段時間鄰居也又開始問:你媳婦什麼時候歸來啊?一句短短的關心話,聽起來卻好像大家都預設妻子會一走了之一樣,於是心裡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娶的也是外籍新娘啊!外籍新娘怎麼了?我以前一位娶日本人的社會學老師總是這樣憤憤不平地說。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日本不一樣啊!那是進步的國家,跟東南亞那些地方不一樣嘛!但這剛好顯露了台灣人無知的優越感與莫名驕傲。雖然現在當局很政治正確地稱他們為新移民,但台灣這個社會依然有意無意地對這些外籍新娘顯露出歧視。比如說認為這些外籍新娘因為語言文化等教育問題,會產出素質低落的新台灣之子。但事實上是語言的不適應和台灣國語為尊的環境,讓她們不敢與孩子溝通,連她們自己國家的兒歌都不敢教給孩子。此外,當局也安排她們不斷地產檢,彷彿她們的身體是可疑的、不健康的,通過政府權力,顯示了對東南亞女性的歧視與偏見。


當然不諱言,很多外籍新娘願意嫁來台灣是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條件。許多人又說啦,那豈不是一段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嗎?因此嗤之以鼻。可是很多人忘了,在過去,台灣人不也希望自己的家人嫁給美國人嗎?不也希望對方可以善待我們的家人嗎?如今,台灣成了東南亞女性嚮往的富裕地區,但當她們移入台灣之後,怎麼就遇到那麼多的問題呢?


這幾年,台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外籍新娘--烏克蘭新娘。這簡直是讓男人趨之若鶩並為之瘋狂,尤其是那些有錢的高科技新貴男。烏克蘭新娘大概就是一些烏克蘭、白俄羅斯地區的金發碧眼美女。當然啦,這價碼就更高了。烏克蘭新娘,本質也跟東南亞國家新娘一樣,是為了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可是很奇怪的,台灣人就不會把這些人列入外籍新娘之列,好像白種人就是比較高級,比較浪漫,娶了她們生的小孩水準就會變高一樣。只能說台灣在這些認知方面,真的很病態。


前不久,新聞裡說某某夜市裡的小吃攤,有個烏克蘭新娘在顧攤,大概是台灣太熱,她總是穿著小可愛跟熱褲在顧攤,那個攤的生意就變得相當火爆。


2004省籍情結


省籍情結,簡單來說就是不同地域人之間產生的微妙情感,但在台灣又常被上升到政治層面,尤其在2000年到2004年那陣子,更被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要討論台灣省籍情結的形成,這實在是個很大的題目,都可以當做博士論文來討論了,所以我就從台灣戰後歷史的發展、我家族所經歷過的,以及我自己看到的來做個簡單的說明。


台灣在1945年以前,曾經被日本統治了50年,在這50年之間出生的人,老實說,對大陸並沒有什麼印象。就以最近很火爆的電影《海角七號》來說吧!很多人無法接受的就是最後一幕,港口台灣人歡送日本人的畫面,但實際上就是這樣啊!日本統治台灣的時候,不僅有日本官方軍方人員在台,也有更多社會各層面的日本平民百姓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許多日本人甚至一出生就是在台灣。在這些年,台灣人一出生也理所當然的是日本國國民。所以如片末歡送日本人的情況是會發生的,而且片中也不是擠滿了人,有日本朋友的當然會來歡送,不喜歡日本人自然不會來。倒是國軍來台時,真的是萬人空巷在歡迎,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了。但當初的國軍一下船大家就愕然,怎麼背著鍋碗瓢盆,服裝不整穿著草鞋,跟乞丐一樣?反倒是受降時及以前的日本軍,個個軍服裝備看起來精神抖擻。本來也是歡歡喜喜地迎接,但失落感之大可想而知,再加上國軍來台後軍隊的惡行惡狀以及接收官員接收不良,普遍讓台灣人民失望。而後來一連串的事件,更是讓人不僅失望,還產生了恐懼。


我記得我的外公,以前在我小的時候,接起電話一聽到是他打來的,我就特別尷尬,因為又會被他罵草地仔--就是鄉下人的意思。因為當時我很習慣用國語講話,但是外公又討厭講國語的,覺得非台灣本地人的外省人才講國語。我問我母親為什麼他那麼討厭外省人,媽媽也只跟我說要體諒他,他以前也算被當局迫害牽連到的那一群人,他們那一輩人親眼見過太多不幸的事,因此會那麼討厭外省人。


又以我父親這邊來說,以前我祖父是在糖廠上班。台灣雲嘉南一帶的平原種了大量的甘蔗,是台灣糖業的主要生產地,因此有為數眾多的糖廠分佈其中,這都是日本人走後改組的台糖公司所有。許多史料也顯示,光復之初的台灣,在基礎建設上是勝過大陸許多地方的。日本人走後,國民黨當局馬上調來一批官員進駐糖廠,並開始掠奪式地接收。祖父在糖廠工作一輩子,再怎麼做也只做到一個中低層人員而已,如同有個玻璃天花板一般再也升不上去。原來,糖廠也只是大環境的一個小縮影,當時所有的國營單位,高層幾乎都是國民黨籍的外省人直接空降下來,也不管他是不是這個專業。過去公務員任用也差不多,雖然說有考試,但依照省籍比例的原則,外省人當然佔盡極大優勢,幾乎都被壟斷,台灣本地人當然不爽。


另外,國民黨當局幾十年來的語言政策也是省籍隔閡形成的原因之一。當然,有一個官定語言是很正常的,有更多方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在當局過去國語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卻用刻意的方法抑制其他語言的使用。比如說,學生在學校裡講閩南話就要受罰,廣播及電視閩南語節目有時間及時段限制等,國民黨當局不但已走火入魔,所引起的強烈不滿更是演變為民眾因其自然語言習慣所帶來的輕視與恥笑。而就我的認知,當時的外省籍人士,不論是自覺或是在不知不覺中,挾著當局壓抑台灣本地語言的規定,展現出有形無形的優越感,更使台灣同胞將所有外省人與被仇視的統治階級一併歸類。在後來有一段時間裡,我們看到電視的節目或廣告裡,常常會看到一種形象:講國語的中產階級是知識分子,充滿正氣,對比之下講閩南語的就是粗夫鄙婦的鄉下人,甚至是流氓。其實在台灣的社會,誰比誰更高明都還不一定。


當然,不是所有1949年以後來台的外省人都是當官的,大部分都還是軍方人員及其眷屬,有一大部分都住進所謂的眷村。眷村是台灣社會現像中相當特殊的族群與人文現象,因為在眷村里的外省人使用的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很少受眷村外本省人環境所影響。一方面眷村居民多安於封閉的生活領域,無法融入語言、文化十分不確定性的外遭環境,另一方面,眷村在整個台灣當代歷史的社會文化氛圍上又自成一格。


所以也可以看到許多台灣外省第二代的作家,書寫裡面常常有他們的眷村經驗。如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苦苓等,他們在書裡常常寫到眷村的過年、大江南北的家常美食、眷村小孩的拉幫結黨或者跟本省的小孩打架之類的故事。當年,眷村常常是以簡陋的竹籬笆與外面隔開,因此有人曾以竹籬笆來形容居住於眷村的外省人的自我圈禁。在這種氛圍下,上一代對神州故鄉充滿感性的描述讓眷村里的下一代產生了美好的憧憬,像《龍的傳人》裡那句雖不曾見那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就恰好反映了這種心態。


但是一般台灣人會怎麼覺得呢?日本投降之後就換國民黨統治,然後國民黨馬上又丟了大陸,老實說,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又不知道大陸長什麼樣子,國民黨一天到晚宣傳神州之美、祖國故土之類的,對台灣人來說都很不實際。因此,眷村里或外省家庭裡,在國家觀念、家族意識、中國文化感受等方面,就跟台灣的社會有很大對比了。


在過去的台灣,基本上是少數的外省人控制著絕大多數的行政資源,再加上外省官僚當時一心想要反攻大陸,覺得很快就會回去了,一副過客心態,且自覺高人一等,自然引起台灣本地人的反感。前面也說過,為什麼台灣普遍會覺得當醫生是受人尊重的職業,每年大學聯考醫科也是第一志願。除了當初日本人不讓台灣人受政法的高等教育,導致的台籍精英只好紛紛報考醫科外,國民黨來台後台籍政治精英被肅清,也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算你的生活平淡無奇,在那種環境裡仍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莫名其妙地被牽連或被陷害到。再加上後來外省人壟斷行政資源,台灣人覺得進官場出不了頭,因此第一流人才還是繼續讀醫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醫科一直都是台灣大學聯考中第一志願的現象。


所以當後來越來越多以本省人為主的黨外勢力冒出來後,台灣人會有出一口氣的感覺。尤其是李登輝,在黨內爬到高位,更是讓台灣人產生了情感上的認同與支持。所以李登輝上台之初國民黨內部鬥爭的時候,會有外省人欺負李登輝的說法出現。


我個人認為,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台灣,省籍問題終於浮上檯面,並不是說以前不存在,而是到了當時,大家才能公開而暢所欲言。而整個90年代,就是省籍問題不斷被激化,但又被消弭的過程,其實也是台灣人一次次在學習互相包容的過程。比如說,有人在選舉裡面大喊台灣人選台灣人,另一邊就會喊新台灣人化解掉,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出現。省籍訴求可能對一部分人有效,但大多數人並不在意。


但是,看似所謂台灣人出頭天的時代到了,一些比較偏激的本省政治人物可能就是忘不了過去的悲情,在取得政治正確後就開始想用同樣的方法對付外省人,造成不少外省人的疑慮,甚至危機感。從每次的民調分析數據上也許可以看出這一點:本省人大多數並不在意支持的候選人是本省或外省的,但外省人大多數都還是支持外省的。就像1998年選台北市長時,謝啟大在電視上說,她覺得陳水扁市長做得很好,但是不會投票給他,因為對他不放心。


就整個台灣幾十年來的歷史和大家養成的生活習慣來說,外省人和本省人同樣敏感,同樣需要尊嚴,同樣要為自己的前途盤算,任何的行政措施或是群眾運動,只要摻雜了些排斥貶抑的成分,就很容易會被感受到,然後省籍問題又再次被激化。


1998年的台北市長世紀之戰中,李登輝拉起馬英九的手大喊新台灣人,成功地破解省籍魔咒。但到了2000年總統大選後,省籍問題又再度被激起。到了約2004年時,更到達了空前的高潮,不只是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一直有意無意地在暗示,就連電視節目裡也不斷在討論,尤其是政論性節目,不同立場的節目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觀點,給觀眾灌輸他們所想傳達的意識。其實在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直接談省籍不政治正確,所以這個問題用另一種形式出現,就是愛台灣--把這個問題簡單地二分為愛台灣或不愛台灣。這個論述就如世界上所有操弄族群的政客語言,將人分為我們及他們。


當年常常陷入政治風暴的當局便又特別會操弄這種語言,整個台灣社會就這樣好像又對立起來。當時的流行語就是:鄉親啊!這丟(就)是愛台灣啦!這一句話常見於電視節目及各種選舉場子裡。在某些人的思考裡,什麼都可以上綱到愛台灣的層次,有點兒誇張而荒謬,所以這句話反而常常被各種綜藝節目拿來模仿搞笑,有些節目索性把納粹那個卍字旗改成愛的注音符號(音:愛)來作為諷刺。


幸好那股風潮很快就過去了,就跟台灣人的性格一樣愛跟風。基本上省籍情結是有的,但我並不認為族群問題在這20年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除了政治人物善於操弄政治語言外,民眾都已經慢慢學會對彼此尊重,可能選舉時吵一吵,但是選完之後日子還是照樣過,朋友還是照樣交。為什麼前幾年看起來會很嚴重的樣子呢?因為過去看起來好像是以外省人為主的政團在主導政治,本省人長期被壓抑,壓抑一旦釋放之後,能量會爆發一段時間,但又會慢慢回歸,這段時間過了,就會好很多。過去,非國民黨的常常會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但到現在這樣說就不對了,因為經過人民投票選舉國民黨再度得到政權,人民意志決定的政權怎麼能說是外來政權呢?


一向善於操縱族群議題的民進黨,在2008年的大選終於得到教訓。所以,過去用這種辦法得票或許可以成功,但是將來隨著族群意識的淡化,隨著台灣越來越民主,用這個方法得票大概就不會成功。一個政黨執政與否,看的主要是政績以及是否有明確的訴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