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張小姐到一家電器商店買了一台液晶電視,花了5萬多元。從挑選到付款,也就用了不到30分鐘的時間。當她開車離開商場的時候,因為停車沒超過半小時和停車場管理員理論了半天,甚至爭吵起來。回家的路上,她想想都覺得好笑,花5萬多元買電視,眼睛都沒眨一下,可為了20塊的停車費,卻心疼得不得了。


  “消費者花小錢比花大錢更糾結的現象,在人群中並不少見。專家說。除了上述張小姐那樣買電視“大方”、交停車費“摳門”以外,還有很多例子,比如買房子付幾十幾百萬元很痛快,交其他帳單費用的時候卻能拖一天是一天﹔買汽車一擲千金,洗車的時候,卻為漲5塊錢心裡直嚷嚷。


  難道說人們對大錢不在意,對小錢更在意嗎?專家認為,這其實是個表面現象。人們在購買昂貴商品的時候,交易的時間很短,但這並不等於做出購買決定是件倉促的事。“其實在交易之前,人們已經深思熟慮,對該類商品做了很多調查研究,包括收集資料、分析、判斷、權衡,因此對該商品的估值有了清楚的定位,特別是對其昂貴的價格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臨到交易的時候,如果報價超過心理預期,人們會果斷拒絕﹔而如果符合心理預期,就立馬出手,沒有一絲猶豫。”


  與購買大宗商品相反,在花小錢的時候,人們往往沒有心理準備,之前也不會做過多的了解,帶有更多的隨意性,於是本能地希望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就會出現較多討價還價的現象。“這說明,不心疼大錢卻心疼小錢只是個錯覺。”專家說。


  “另外,人們在內心裡往往覺得,越貴重的東西價值越大,所以錢花得也值得﹔而東西越便宜,人們越容易賦予其廉價的色彩,估值越低,比如服務業、停車費、管理費,人們甚至認為它們不是商品,於是盡可能地壓低價錢。”


  在生活中,人們痛快地花大錢,往往購買的是實物商品,看得見摸得著﹔而斤斤計較、不依不饒地砍價,則在服務業領域中多見。專家提醒大家,商品無論貴賤,都要看到其背後勞動者的付出,不是只有含高科技技術的商品值錢,其實,普通商品和服務也凝聚著勞動者的智慧和體力。


  “我們無論交易的是何種形式、何種價格的商品,都應該抱有一顆謙卑的心,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通過真誠地溝通和交流,在和諧的氛圍中達成共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