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展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



動態版與原本的畫作之差別在於中國館展出之圖片,圖中的人物或物件都會移動;此外,動畫版中亦增設夜間畫面,每四分鐘一個日夜循環。


另外,動態版有兩個原本畫作沒有的場景:虹橋上小孩追趕肥豬與汴京城夜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本全圖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張擇端,也有一說作者不止張擇端一人,董其昌《容臺集》說:「乃南宋人追憶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傳世者不一,以張擇端所作為佳。」「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聽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時西北耆舊,談宣政故事者,為人所重。」甚至有人提出觀點說是南宋人懷念昔日強盛時期而作。宋徽宗酷愛此畫,用「瘦金體」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


《清明上河圖》歷十年畫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禍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調包,流落民間,明朝初期,由大理寺卿朱文徽、大學士徐溥收藏;徐溥臨終前贈予李東陽,嘉靖三年(1524年)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完死後,其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後被娘家外甥王某曾臨摩此畫[2]。陸完之子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手上,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載嚴嵩為得《清明上河圖》,以1200百金從蘇州陸氏處購得,「饞得其贗本,卒破數十家」[3]。嚴嵩倒臺,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朝時由陸費墀保存,在上面矜印題跋。後由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嘉慶帝命人將其收錄於《石渠寶笈·三編》一書之中。1931年曾被溥儀和兩幅仿作一起帶至東北,但溥儀也不知何者為真品。1945年被收入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當成贗品處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楊仁愷等人從庫房的贗品堆裡鑑定出真跡。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明朝後期,大量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此本最為富麗,幅度也較「仇本」及「張本」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作畫成,是參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人,尺寸更大幅擴大到1152.8公分長及35.6公分寬。同時,由於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達圓熟細致,所畫之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精品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