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位於竹北市東平里,地處新竹平原邊緣,自清代以來即為林姓客家聚落,200多年來,六家同姓聚居的形式不曾改變,連綿的稻田間,至今仍可見一座座矗立的林家大厝,其中尤以問禮堂、大夫第以及林家祠三家古厝最具代表。


林姓族人對六家(古稱六張犁)的開墾始於西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由林欽堂、林衡山與子林居震、林先坤等率先定居於六張犁開墾,後又於西元1758年由林先坤帶領大批族人遷來六張犁定居(包含新瓦屋的來台祖林孫檀),至此打造了一個非常龐大的六張犁林姓聚落,目前聚落內尚留下的建築問禮堂,大夫第....等也從那時候陸續地被建立起來。



燕尾翹脊一般用於廟宇與官宅,林先坤父子曾在嘉慶年間受到冊封,林家後人林秋華也有中武舉,因此可建築燕尾宅。



馬背上有漂亮的作品裝飾



林家祠完整客家古厝形式,正門林家祠三字筆法蒼遒有力,祠堂現
     為林氏宗親會所在



正廳裏供奉著列祖列宗牌位。



忠孝堂正在進行整修中



嵌在牆上的鎗孔



門前用兩道牆圍成



一片土埆所砌起的牆



傳統客家式建築



古蹟正在維修中



用鐵架搭起的保護棚,讓古蹟免於繼續毀損



有一部份已成斷垣殘壁



林氏三合院問禮堂,已修繕完工並掛上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研究教學場所,目前尚未對外開放



靠自強南路的問禮堂,目前拿來當作研究室使用,正廳有開放,陳列著一些客家文化相關的物品。



交大在此設立了客家文化學院



圓形的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建築



 



並進行古蹟的修復工作。



生態池旁的旗杆座



大夫第位於問禮堂右側,為林先坤發跡後所建的舊宅,燕尾式的建築與問禮堂南北相對,被當地人並稱為南北雙廳,文武雙舉,可見其重要地位;大夫第現仍有林家人看管似乎未列入修復行列



 



傳統四合院建築的問禮堂,係由林家第三代武舉人林國實于道光年間所建,當昔日家族審判的法庭,由於此項制度在台灣極為少見,因此已被評列為三級古蹟,林家古厝均為坐北朝南,只有問禮堂坐東朝西



問禮堂旁的牛車



問禮堂前的圓井,已不能使用



問禮堂目前也用作交大的客家文化學院,整修的蠻新的。



 



問禮堂內部天井有問禮崇義匾額是林家祠堂



 



 



 



 



木作屋架



花磚牆



 



沿著後院步道續行



可見編竹夾泥牆



土牆埆為清嘉慶年間的建築



義靈祠,為當年閩粵械鬥時頂替林家子弟入罪的拳師朱阿羅
     衣冠塚;林氏子弟為感念其恩,建祠祭拜,尊稱其朱羅伯公



問禮堂後面是新金順殘蹟,新金順為林氏的商號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孫檀氏家族,渡海來臺,於竹北開墾農田,建立客家聚落,到了嘉慶年間,林孫檀氏的三子象賢和四子象明在竹北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族人稱之為新瓦屋,聚落名稱由此而來



 



 



 



新瓦屋西河世第門樓



禾埕廣場下午有板凳電影播放



右護屋內的隔間四通八達



這一間是臥房有一張大床



聚落右護屋的伙房



伙房下一間是豬舍,蓋在隔壁想來是為了宰殺方便



離開右護屋來到後方可看到一個現代建築-集會堂,也時常有電影在此放映



客家花布



老公廳遺址,忠孝堂老公廳建於嘉慶十年(1805)為一廳堂一門樓、左右二護屋,以磚紅色瓦片為屋頂的泥磚建築物,因此附近居民稱之紅瓦屋,於民國62年(1973)在忠孝堂現址改建,老公廳亦因無人居住而傾倒毀壞於荒煙漫草中,現在看到的是94年挖掘出來的



巷子的末端處,土埆厝已經只殘留部份的土牆供人憑弔。



 



六角古井



好像還能使用,裡面有水



聚落左側的水圳在屋後開鑿溝圳為「護城河」,四周遍植刺竹,圍上木柵,具有明確的環境界域。



禾埕邊的小屋,是雜物間內有老鐵馬與竹編帽



還有客家花布與農具



忠孝堂,林氏後代仍居住於此



林象賢氏育有六子,是為上六房;林象明氏育有四子,為下     四房,合稱十大房,在公廳左右築屋聚居,逐漸發展成今日所     見之聚落樣貌。



家族的祭祀公廳



堂左側掛著是林氏祖先遺像



右側林氏母系遺像



廳堂的屋樑上掛著各式的宮燈,喜氣洋洋的大紅色,將廳堂渲染出張燈結綵的喜慶氣氛。



土埆厝與販賣機顯得格格不入



在土埆厝旁彎進巷子裡,巷子裡牆上貼滿紅瓦片,紅瓦片上除了幾位貴賓外,都是紅瓦屋後代的簽名留念。


 



新瓦屋內有展示館,目前是客家文化保存區



客家傳統建築,以卵石砌成的牆腳、土埆磚牆與白色灰泥牆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